导读:要求一个月进行一次总结,依据以上所述顺序再次进行生产线的编成。这样我们就得不断的进行调整和编成才能充分发挥生产线的最大生产能力。
②各工位实际操作人数,生产线总人数(间接、直接);作业工数的测定方法:对作业方法的优劣进行评价及设定标准时间时,通过秒表对现有作业时间进行测量、分析的方法。步骤: ①按照原生产线提供的工艺流程和各工位作业人数作成工数测定表; ④工时测定,(例):拿部品 – 组装 – 放部品 –拿部品。对每个工位反复进行5次测定; ⑤作成生产线整体的工数测定表,计算出各工位的平均工数和人均工数,并用平衡图表示。 工位重组是生产线平衡改善的基本原则,它是对生产线的全部工序进行平均化,调整作业负荷,以使作业时间尽可能相近的一种方法。以计算出的生产节拍为基准,结合原生产线各工位的作业工时来重新排列工位。 生产布局改善简单的讲是通过分析决定设备及工序的位置或保管场地等与生产相关的位置设计。 ①提高工序能力:按工艺流程直线布局,消除逆行与交叉;产品、工艺分层,防止物料混淆;最短时间内搬运,减少停滞; ②确定作业台、治具、设备的配置与摆放,尽量能够有效的利用空间,实现有限的空间里进行多个工位的操作; ⑤作业人员需站在生产线内方便材料要从作业台外供给,要保持生产线的部品、半成品以及生产线外的材料摆放错落有致,使部品盘、部品箱合理摆放,便于识别与操作,使人一目了然; ⑥规定工位间半成品的放置数量及位置。单元化生产过程中,一个一个的向下传是基本; ⑦考虑产品在生产线上的放置方向,是否便于上下道工序操作; ①作业高度与作业员的身高相适应,保证作业点的同一高度。 革新生产线组建完成后,对生产线各工位的操作动作进行分析。所谓的动作分析是对生产活动中的全部作业内容进行观测分析,发现并改善无效动作和浪费现象,从而通过动作经济原则来寻求省力、省时、安全、经济的作业方法。 ②动作姿势稳定,身体尽可能减少较长时间的重心偏移及起坐动作; ⑥身体的动作幅度越小越好,动作时间越短越好(图三) ⑦降低动作注意力;测量时用固定规格及定位等手段,使测量工作减少脑力判断过程;例:胶筒或电批用平衡器悬吊为佳;在计量仪表、器具的显示位置处设备明显标识,使之更加容易辨认或以声、光等信号尽量减少识别的注意力等。 ③简化材料及工装治具的取放动作,对于一些细小的、不便取放的零件采用合适的容器使之方便拿取;(图五) ④在平衡生产线的基础上实现单元生产,提高生产应变能力; ⑤通过平衡生产线可以综合应用到动作分析、布局分析、时间分析等IE手法,提高全员综合素质。 生产线平衡的控制除调节各工位的作业时间之外还需要规定物品放置位置。让她们有一个定势思维,养成将部品放置在指定位置的习惯,从而达到生产线平衡的最终效果: ①单元式生产线:产品应放置在两个工位之间又便于两人取放的位置,并对放置的数量做出规定,一般控制在5个以内。 ②传送带式生产线:在一条流水线上的工位,放置部品的容器放置的数量需一致;调整流水带速度使之与生产节拍一致。 目的:将编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做出的改善和取得的成果等方面进行书面化、总和系统化。有利于革新方法经验的积累,便于日后管理人员对生产状况的掌握: ③革新前后人员、生产效率、占地面积、稼动时间、生产数量、半成品堆积数量及金额等方面进行效果比较,并且计算出经济效益。 ④将编成过程中所做出的改善和调整记入文件中,如:作业指导书、QC工程图和工艺流程图等。 生产线编成完之后,并不示编成工作就结束了。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业员的熟练程度、客户的一些要求、人员的配置等都会有一些变化。生产线担当应定期进行作业工时的测定,随时掌握现状。 要求一个月进行一次总结,依据以上所述顺序再次进行生产线的编成。这样我们就得不断的进行调整和编成才能充分发挥生产线的最大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