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上,左右你前程的人,就是你的风向标!(两宋繁华往事210)

说完了大宋皇宫里那些女人们的往事,让我们再回到公元1118年的集英殿。

徽宗依然没有出现。

王贵妃,饶是那么有耐心,也多少有些坐立不安了。柔福公主,更是借着更衣的机会,干脆离开了坐席。

大殿上的朝臣们,也开始议论了起来,开始是悄悄的,渐渐地声音大了起来。以至于几乎不用侧耳,王贵妃就听能听清他们在谈论宫中的地道。

关于那条地道,她是听说过的。说的有鼻子有眼睛,但是她宁愿选择过滤掉这条信息。她不想去了解细节,更不想去证实真伪。徒增烦恼而已。

眼看朝臣们人心浮动、有些散漫了,张贵妃将求助的眼光看向了蔡京,当朝的宰相。这是个厉害角色。果然,收到了张贵妃的眼神,蔡京只是轻轻的干咳了几声,大殿内便又恢复了秩序。

不是每个宰相,都有这般威严的。尤其是在北宋朝堂,大臣们多少都有些自由散漫。蔡京不同。他有着不一样的威严。这份威严,来源于他的出生,他的经历,他的权力,当然更重要的是他和当今皇帝的关系。

徽宗和蔡京的关系,如果用四个字来形容,亦师亦友。如果用六个字来形容,亦师亦友亦亲。是的,他们还是儿女亲家。

正因为如此,身为宰相,蔡京原本没有必要亲自来贺公主的生日。或者说,以他的权势,普天之下,除了皇帝、皇后和太子,其他任何人的生辰,他都不需要亲自来贺。但,这件事正是由他而起。

前些年,每到柔福生日,徽宗必去其母王贵妃寝宫庆祝。说起来,这也是宫中成例。在皇子、公主生日,皇帝一般都会去其母妃宫中,一家人吃顿团圆饭。

这是皇帝的家事,原本与宰相不相干。对于这种事,大臣需要做什么,皇帝也不便明说,需要大臣自己去揣度。

蔡京揣摩的很深、想的很远。他读出了柔福以及王贵妃在徽宗心中的分量,也读出了皇帝的期望,便主动前去恭贺并送上重礼。身为宰相,他的一言一行就是风向标,他这么做了,群臣们便争先恐后前去祝贺,唯恐慢了手脚、误了前程。

从此,柔福生日宴会的级别和规模逐年提升,这便从寝宫到了集英殿,由皇家私人饭局,变成了国宴,近两年连外邦也正式遣使来贺,遂成了国家大典。

上有所好,下必甚至焉。

蔡京,是个洞察人心的高手,俗称人精。

但,我们几乎无法以此来苛责蔡京。毕竟,在皇权之下,官员们所有的举动,都是对皇帝喜好的解读和放大。揣摩皇帝心思,是位于金字塔尖的最高官僚们最核心、最重要的工作。这份揣摩,与百姓无关,也社稷无关,只关乎他们自己的权力和富贵。

官员们的行为,则是对上意揣摩的延伸。一言一行,传递的都是上意的喜好。如果往东,那是他们认为皇帝希望往东;如果往西,那是他们认为皇帝希望往西。在这其中,没有他们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是最高权力的影子。

那些下层的官员们,苦于无缘睹得天颜,只能从上面官员的言行中再去揣摩、再去投机。如此,层层而下、层层传导,继而再向上无节制、无节操的刻意逢迎。

只是如此这般,对于权力顶峰的皇帝来说,却也未必是好事。当全天下人都在揣摩他心思的时候,他便失去了眼睛、失去了耳朵,看不到实情、听不见真话,失去对是非的判断,也失去了安全感,注定孤独、高处不胜寒了。

所以,皇帝们只能装神弄鬼、故弄玄虚,把自己搞的深不可测,忽东忽西、忽左忽右。而,所有这些举动,不过是为了藏住内心那点小心思。

只是,这样东躲西藏到最后,他们必然会迷失自己,继而人格分裂。古往今来的帝王们,又有几人不是如此呢?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