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被贬谪到海南后,写下一篇109字的小品文,蕴含人生终极妙悟

人生不只有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韩愈三十四岁的时候,也是这么想的。他认为,人要想成就大事业,钓得大鱼,就必须得去“远方”寻找大海。

三百年后,苏轼亲自来到了大海之滨。在某一年的上元夜,他应友人之邀月下游览。返家之后忽然意识到:到了海边就能钓得大鱼,这其实是一个“误会”。

于是,苏轼写下了一篇小品文。在这一篇短小的文章中,苏轼表达出了对人生得失的真切感悟。篇末嘲笑韩愈,不知“近海未必得大鱼”。

不过,苏轼写的这则小品文,并非是真正地想嘲笑点儿什么。因为他同韩愈都是在人生困顿之时,为出路作思考,只是得出了不一样的答案罢了

一、《书上元夜游》说了什么

《书上元夜游》——北宋·苏轼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

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白话翻译:

己卯年(公元1099年)的上元节,我当时在儋州。一天晚上,有几个老书生找到我说:“晚上的月色很美,先生能和我们一同外出游玩吗?”

对于这个邀请,我很高兴地答应了。我们去了城西的僧舍,又游遍了街边的小巷。那里汉人和少数民族杂居,有屠户和卖酒的地方。

回到家里,已经过了三更。家人掩门熟睡,已经第二次打起了呼噜。我放下拐杖,不禁轻笑出声。如此良宵,携友出游,或是在家安睡,究竟哪一件事更加美妙呢?

我的笑声,惊动了儿子苏过,他问我为何会发笑,我答:只是因为自己想到了好笑之处。那么,我想到了谁呢?我想到了韩愈。

因为后者从前写诗说,想要钓得大鱼,就要到海边去。但是他不知道,即使到了海边,也未必能钓到大鱼啊。

苏轼这篇109字的小品文,写的是一次出游,但是重点并不在出游中具体见到了什么,而是在出游回家后的“灵光闪现”。

上元节在中国古代,重要程度远超春节。在这个节日里,一般是有“灯会”的。《水浒传》中三次提到“鳌山灯会”很热闹,梁山好汉趁灯会人多,才好闹事。

另外,上元节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正所谓:“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个时候,也是青年男女幽会的好日子。

可是,在这样一个热闹非凡的日子里面,苏轼全家人都在家里关门闷头睡大觉,并没有什么庆祝活动。

几个书生大概是汉人,他们约苏轼外出赏月,说明在这个偏僻的地方,苏轼的名气依然非常响亮,走到哪里都有朋友。

然后,他们到了一处僧舍,闲谈了一阵子,又在街边游玩了一会儿。苏轼发现,那个地方可以买到他爱吃的猪肉,以及爱喝的老酒,这是他整晚唯一的兴奋点。

接着,苏轼回到家里,发现儿子苏过已经打起了第二轮呼噜,睡得真香。可见这个节日,对苏过来说可有可无的,苏轼显然也这么认为。

所以到底是在家里睡大觉好,还是出去走一走更好,他也说不清楚。后来苏过醒了,就问他在笑什么。他就提起了韩愈,后者在三十四岁仕途蹇塞的时候,曾经写过一首《赠侯喜》

韩愈在诗里面讲,有一天,侯喜约他出去钓鱼,两个人走到了一条小水塘边,但是那个水塘很浅,它只有车轮压出的辙那么深,宽度一如车前的两根辕木。

蛤蟆在水塘里胡乱蹦跶,鸟儿在水塘里面洗浴。在这样一块小地方,钓鱼又能钓到什么东西呢?钓了半天,只钓到一寸多长的小鱼儿,于是两个人互相看着,都觉得很悲哀。

所以,韩愈就感叹说,要想钓更大的鱼的话,就要远去大海之滨,大鱼怎么会留在这个小水塘里呢?

韩愈写得也很夸张,那么浅、那么小一处水塘或者只能叫水洼,还需要“钓”鱼吗?直接挽起袖子用手去捞不就好了。竟然还能捞到一寸长的鱼,已经是奇迹了。

不过,重点不在这里。韩愈只是想借这个说明一件事:树挪死,人挪活。假如在一个地方不能发展,就要去到更广阔的天地。

苏轼写这篇小品文的时候,已经“挪”过了很多地方。天南海北走遍,山珍海味尝尽。他被贬到了儋州,算是到了“大海之滨”,但是他发现就算近海,也未必能钓到大鱼。

因为要钓到大鱼的话,还有很多客观条件上的限制。比如,你恐怕得先登上一艘远洋捕鱼的大船。但是你既不会掌舵,又不会撒网,谁会让你去呢?

当人生失意的时候,仅是换一个地方,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就像现代人常说的“诗和远方”一样。你以为只要你肯出走,“诗”就一直在远方等着你吗?

宋哲宗上台之后,苏轼在朝中同时受到新、旧两党人的排挤。从前的好友章惇,先把他贬到惠州,接着又赶到儋州。环境是改了,可是改到了更糟的地方了,哪里有什么“大鱼”。

小品文的最后三句,写得意味深长。既说明了一个“近海未必得大鱼”的常识问题,又透露了作者当时的境况。

结语

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中许多经验和知识,都只有我们自己去实践以后,才能辨别真伪。

民间传说里,苏轼有一次去拜访王安石,没见到本人,却见到他压在砚台下的半首诗。诗中有句曰:“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这里的黄花,指的是菊花。

苏轼没见过落瓣的菊花,于是就写诗怼了王安石。后来苏轼出了事,王安石就把他贬到黄州去了。到了黄州,苏轼才见识到了,真的有菊花会在秋天掉落花瓣。

韩愈从来都没有去过大海边,他是凭借书本上的知识,想当然地认为,到了海边一定能钓到大鱼,就很正常了。

不过,他们二人口中的“钓鱼”并非是真正的钓鱼,其实都是别有所指。指的是谋求前程和出路,实现理想自己的人生。

经历了那么多以后,苏轼最后得到的感悟是,单纯的地域环境改变,并不会让一个人顺利地得到他想要的前程。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改变,才能让一个人顺利地钓到大鱼呢?

按照如今的话来说,决定一个人前程的,事实上是他所处的“圈层”。他属于哪个圈子,哪个圈子处于社会上哪一个层级?

苏轼最后就是因为北宋最顶级的两个“圈子”——新党和旧党,他都不占,于是他就被贬到了穷乡僻壤的海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