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孩子区分“即”和“既”?
即使的“即”和既然的“既”,两个字字形、读音皆相近,使用过程中非常容易混淆,怎样教才能区分清楚呢?
“即”字甲骨文写作
,字形左侧是食器,右侧是跪坐的人,整个字形像人坐在食物面前,本义是就餐。
金文字形延续甲骨文。小篆中食器写作“皀”,跪坐的人写作“卩”。隶变为为“卽”,后来省作“即”。
“即”由就餐,可以引申为就的意思。“就”有接近、到、从事、就是、就算等意思。成语“若即若离”是说像靠近,又像离开,形容态度不明确,用得是“接近”义。《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梁父即楚将项燕”,是说梁父就是楚国的将领项燕,用得是“就是”义。常用词“即使”与就算同义。
“既”字甲骨文写作
,字形左侧是食器,右侧是跪坐的人,与“即”不同的是,右边的人吃饱了饭,转过了头来。整个字形会意用餐完毕。
“既”的金文、小篆皆延续甲骨文,今天的字形对左侧的食器进行了简省,整个字写作“既”。
“既”由用餐完毕,引申为完毕、已经等意思。《周易》第六十三卦为“既济”卦,卦名意思是渡河完成,以此比喻事情已经成功。《论语》有“既来之,则安之”,是指已经招抚来了,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用得是“已经”的意思。常用词“既然”,是已经这样的意思,表示对事实的承认,然后再做打算。
“即”和“既”字形相近,它们都是图画式会意字,字形对应不同的事物,清楚了对应事物的特点,自然容易掌握汉字字形,避免书写错误和使用混淆。如果想让孩子了解更多的象形字,可以点击原文链接购买《象形识字》。该书引导孩子通过图画学习汉字,借助事物形象快速掌握汉字字形,书中还介绍了汉字的形体演变,帮助孩子系统学习,并能强化记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