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宾州魁溪煤矿透水事故大救援:值得研究和借鉴的成功经验

矿难及救援背景:2002年7月24日晚8时50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奎溪煤矿九名矿工进行井下采掘作业时,突然挖穿已废弃的沙克斯曼矿坑道,废弃坑道内数百万加仑的低温地下水立即涌入奎溪矿井的主坑道。经矿方和当地政府及军方的全力施救,历经78个小时,于7月28日凌晨2时45分,九名矿工全部经钻孔的逃生铁笼提升而脱险。关于救援过程的精彩故事,可以参考昨天的专题:美国宾州魁溪煤矿透水事故大救援:通过钻孔实施救援的世界首例成功案例,是智利矿难吗?其实并不是!这起才是!

在昨天的专题中,与大家分享了《纽约客》上的报道,对报道中的一些细节,以及该事件的后续发展,依然意犹未尽,今天继续分享。第一、事发时,矿工们在逃生之余,既然不忘通知和提醒其他工友波帕纳克跳进旁边仍未进水的7号巷道,大叫着让那里的同事丹尼·霍尔快出去。霍尔冲到井下的内部通话系统附近,它连通井下各处和地面的办公室。他联络另一组人,他们地势更低,很快也会受这股洪水袭击。“我们这儿进水了,赶快出去!”与此同时,7号巷道的波帕纳克用头灯示意其他人赶快出去,因为洪水声音太大,他的喊叫被淹没了。其他人接到信号慌忙逃生。他抬头看到洪水正在倾泻而下,连忙跑进身后的钢门,暂时把洪水挡住,冲向通讯系统警告其他人。他没能联系到他们,这时洪水也已涌进他所在的巷道。他只得跳上矿车向外冲去,沿途不断停下来呼叫其他人,直到遇到从主矿井冲出来的拉里·萨默维尔。他叫道:“其他人在我后面,我觉得他们出不来了。”二人继续向出口跑去。八人终于逃出了矿井,天已经黑了。此时他们意识到左矿井的人没有冲出来。矿井工头乔·霍夫曼和萨默维尔重又冲入矿井,想看看有没有头灯信号或其他迹象,没走多远就遇到一股令人毛骨悚然的水墙迎面而来,他们全身湿透地跑了出来。外面的克斯迪克看到心都寒了:“我知道那些人一定有大麻烦了。”

第二、被困后,矿工们接受过的专业训练是助他们获救的关键因素之一矿工们已经习惯面对死亡,这是他们工作中的一部分。坍塌、爆炸、火灾都是每天困扰着他们和他们家人的念头。但现在希望的同时伴随死亡的阴影,的确是真正的折磨。所有人都能胜任各种岗位,但操纵采矿机是最精密的工作。受困矿工和外界联系有固定的信号,每敲三下代表有一个人还活着。他们已经敲了整晚,现在终于可以被外界听到了,弗伊举起锤子“砰,砰,砰”,连敲了九组,等待着上面的回音。汤姆·弗伊却在想他们死后尸体的事情。他们死后尸体肯定会到处漂浮的。他找来电缆,建议他们应该把自己的手腕系在一起,这样尸体会比较集中,便于寻找。另外五个人把自己和弗伊绑在一起,安格和波帕纳克决定等等再说,丹尼·霍尔说自己宁可独自死去。

第三、任何一个奇迹的创造,都是集体的智慧和群体配合的结果周六晚10点,吴博士终于宣布现在钻透井壁是安全的。如果他的计算没错,井下的气压此时是正常的,钻透后不会造成突然的减压,导致洪水回灌。尽管如此还是采取了审慎的措施,特殊气塞被准备好,随时准备放下去。测量气压的仪表也已经准备就绪。救援队整个下午都在演练,准备把黄色的援救舱放下去。两名医疗救援人员准备下井帮助受困矿工进入援救舱,以防他们无力行走。一百英里外星铁工厂的工人们放下手头的工作赶来支援,试图把钻头取出来。取钻头的新工具于周五中午由直升机运抵阿诺德的农场。支持钻井者认为一种特殊的气塞技术可以解决气压降低,水流回涌的问题。海军也已经调来减压舱和医疗队,帮助矿工解决获救后引起的减压病。(直升机、海军、减压舱、气塞技术,灾难前面,这些才是硬实力!)

第四、任何时候,任何奇迹,专业才是前提和基础钻头直径只有6.5英寸,但却可以快速工作,因为此时时间就是一切。当务之急是同被救援者取得联系,因此先要钻出一个小洞,把摄像机和麦克风送下去。(这既是常识,也是专业的建议;由此次成功救援开始,打钻救援便成为了国际上矿难救援的常规模式。)矿难发生后,一般由联邦政府控制该矿,实际救援工作多由矿主指导,并征询联邦和州官员的意见。救援人员马上意识到,钻了这个孔无异于打破了受困矿工赖以呼吸的“气泡”,地面上的气氛开始有些沉重。在指挥中心,联邦矿务安全与健康中心的官员约翰·尤洛赛克想出这样的方案:如果救援人员让钻头留在钻出来的洞中,同时持续送大量高压空气下去,空气就足够下面的人呼吸,同时很高的气压也能形成“空气坝”,将水流从受困矿工身边推开。大家一致同意尝试这个做法。巨大的钻井机带来新的希望,救援舱也被运来待命。目前的计划是救援人员进入井下,救出活着的矿工(或运出尸体),紧急送入救援舱。里贝克愿意第一个下井救人,但专家们坚持送受过特训的矿难救援队下井。

第五、灾难面前,黑色矿难与生命奇迹转化的时刻,人性的光辉无比灿烂艾斯根告诉他,附近的魁溪煤矿刚刚发生一起突如其来的透水大事故,9人失踪。如果他们还活着,一定困在地下某处。失踪前他们最后的位置是在距离煤矿入口一英里处,也就是大约在阿诺德的农场之下240英尺的地方。只有钻井挖掘才能找到他们。所以两个工程师才来到这里勘测钻孔位置。他们说这样可能会对阿诺德的产业造成一些破坏。“必要的话把我的房子拆了也行,”阿诺德说。

常年在井下工作的矿工们对自然灾害有种黑色幽默的态度。7月24日晚在魁溪煤矿井下的矿工道格·卡斯特说,听到洪水警报时他第一个反应是开玩笑:“这下能早点下班了。”地面上的救援人员要同井下矿工们取得联系,专家罗勃·泽伦斯基戴上耳机,把一个不锈钢麦克放入井下。而他与矿工们的对话颇有喜感:“呆在原地别动,能听到我吗?”“能听到”井下传来回应,就像从电话中传来的一样。

“你们是受困的矿工吗?”(不是他们,还会是谁呢?

)“是的,我们是。”约翰·菲利普回答。(不是我们,还能有谁呢?

)“你们还好吗?”“我们还好,但组长胸口疼。”泽伦斯基对着周围的人露出笑脸,竖起大拇指

“你们有几个人?”“我们有9个,”菲利普答道,“你们怎么才来!”

第六、劫后余生、名利双收工人们被救上来后很快接受了急救。然而他们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媒体没完没了地报道他们的经历。记者、律师、代理人、书籍作者、电台主持人包围了他们,向他们提供出名、金钱的诱惑。有人建议矿工们请个律师。兰迪·弗格尔帮大家请来了匹兹堡的律师托马斯·克劳福德,此人很快帮矿工们与迪斯尼签约写一本关于魁溪援救的书和电影剧本。迪斯尼付给矿工们135万美元,扣除律师费,每人分到15万美元。相当于他们在井下工作四年的收入。就这样,他们不仅生还,还出了名,而且还发财了。当时在主矿井的乔·克斯迪克对此并无嫉妒之意。“给我再多的钱,我也不愿经历那些人经历的一切。”后来,围绕此次事故及其救援,出版发行了一系列的电影、电视和小说、访谈等。这个很美国!

与此同时,萨默赛特县当地的律师詹姆斯·克尼建议矿工们索赔乃至诉讼。8月底,七名矿工与克尼的律师团签约。克尼的律师团最重要的人物是匹兹堡的律师霍华德·梅瑟。他说,自己的任务就是“找出谁应当对这些矿工的遭遇负责,有多少人应当负责。”他指出,迄今的调查都旨在针对如何预防下一起类似矿难的发生。但忽略了追究魁溪煤矿的责任问题。当年秋天,经过若干调查后,他指出有证据表明黑狐公司本应知道萨克斯曼煤矿的地图是不准确的。比如,私自偷采矿一度是很普遍的现象,公司应该预计到这种情况会在萨克斯曼发生。梅瑟认为公司有故意将矿工置于险境之嫌。看该起事件的上述报道,事故发生后的“调查都旨在针对如何预防下一起类似矿难的发生。但忽略了追究魁溪煤矿的责任问题。”,这让我们大跌眼镜!难道这就是“事故对我们的价值,重在预防,而非追责”的价值观的体现?!我们是否从中得到些什么呢?或者说老美的思路就是:政府的职责在通过调查来找到漏洞,进而预防;至于追责和赔偿,那是民事诉讼的事。是索赔一百万、一千万,还是一个亿、十个亿,那都是律师的事了!但也好像正是这种不靠谱的方式,才让企业主们需要随时警惕那些“狮子大开口”般的“讹诈”,尽量避免被盯上!

第七、开发旅游、持续受益此次矿难大救援后,进行打钻所在地的农场也看到了商机,干脆直接转行,农场主人在原地建起了一座矿山救援博物馆,并专门建了网站,设了与矿难相关物品的展厅,并售卖与此矿难有关的产品。这一通操作,不仅收获了还算不错的经济效益,更是最大程度发挥和宣传了美国精神的社会效益,可谓是一举多得!

展览馆网站

打钻救援现场

展厅内当年的煤矿工人装备

实施救援的单人救生舱

救援纪念碑

当时所打钻孔的位置

展览馆内的矿工雕塑和施工现场

第八、一点感想整理完了美国魁溪煤矿透水事故应急救援及其后续的发展情况,深感美国对于事故的关注和后续的持续开发意识还是很强的;而反观我们,这些年发生的一些事故或事件,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其实都有很多事可以深挖,可以做的更好。如2015年“8.12”天津滨海新区大爆炸、同年“12.25”山东平邑石膏矿成功救援、2018年“5.14”川航成功迫降事件等,都是很宝贵的财富!但我们无论是对事故的调查和根源的深究,还是事故教育价值的开发,社会价值的拓展,都做的明显不足,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对于以上的思路和希望,之前也曾写过对应的专题文章,如有兴趣可以继续关注:“为了忘却的纪念”,是为了忘却,还是为了纪念?—天津港大爆炸遗址实地探访有感那年今日—“川航事件”一周年随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多从别人的事故中吸取教训;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也要从别人的经验中吸收营养!赠人知识玫瑰

,手有智慧余香

看完顺手点点下方在看按钮

与他人来分享您在看什么

安全,需要关注和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