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阜新】疏影丨舌尖上的辽西——粘豆包

舌尖上的辽西——粘豆包
作者/疏影
变老的节奏吗?突然回想起儿时的生活——并且回味无穷,直流口水,那个年代物质贫乏,偶尔吃点好吃的,却一辈子忘不了的美味啊!辽西的孩子们,记不记得?黄米面年糕,豆包,年糕夹层洒红小豆或豇豆馅,豆包里包的也是,豆包有拳头大小,咱辽西的豆包可不像黑龙江的小豆包,像牛眼珠似的。豆馅里通常加白糖或红糖,外皮金黄,咬一口粘糯适口,微酸甜的发酵味儿,苏子叶的清香甘甜味儿,柔润怡人。
记得每到冬天,家家淘米蒸豆包洒年糕。淘好大黄米,就是黍子去皮后的米,沥掉水分,这个过程得有个火候,沥太干了不行,加工出的面太粗;太湿了,米太涩不下机器。所以沥到刚不渗水,刚好,米淘好通常放在像大锅一样大的盖帘上,垫起一头,好了收起入干净编织袋送往加工厂。加工好了的黄米面拿回来,一股黄米特有的甜丝丝的香味早已飘入我们姐弟几个小小的敏感的嗅觉。父亲母亲开始发面。这可是家里的大事,虽然平时父亲是不沾关于做饭之类的活的。此时他总带着满足的表情开始烧水,母亲则把面倒进一个大盆里,水开了母亲舀水,父亲拿勺子拌和,搅得非常匀,并且不能太稀,然后倒入矮缸里,放在炕头,按好拍平。盖上盖帘,再用干净的白布蒙上,这还没完事,母亲把平时不盖的新被子再蒙上,包严。每次整个的过程都是很讲究和重视的,不能有一点含糊,现在想来,好有一种生活的仪式感。比如有时面粗了,母亲会耐心地用细筛筛过。或者黄米面有时太粘,母亲会按比例兑上白面或玉米面。北方的冬天农村全靠大炕取暖,那时还买不起煤烧暖气。这时炕头被烧得滚热,第二天一早,母亲就起来把面缸打开,洗净手臂揣面。这可是力气活,硬把上面的面揣到底下去,就是反个个儿,拍平盖好等着再发。炕继续热,面继续发酵,直到第二天一大早,母亲高兴地揭开了白布,面已经涨起顶开了盖帘,这时一家人都看着发好的面而满足和期待。这也是那时候的农民的最简单朴实的一种温饱情结吧。
该包豆包了,母亲把面装入盆,早已烀好的豇豆或小豆馅放旁边,我们姐妹俩也早就学会了包豆包。团团圆圆的豆包放在已经铺好苏子叶的大薜帘上,锅下添半锅水。齐齐整整白玉般的好看,盖严锅盖,通常锅盖有不严之处要用重物压住,为的是怕露气豆包不熟。开烧火吧,这项工作我也做过不少呢。母亲有时忙着给我们做棉衣棉鞋啥的,这项任务一般交给我和妹妹,也是锻炼我们学习做饭的机会。那时的大人们总说,学着做吧,省得长大到婆家啥也不会,我们也就听话地去做,虽然还懵懂于婆家的概念。接连烧过几个开(就是上满了气,那时冬季屋子很冷,一旦有热气就会大气蒸腾,看不见人)之后,这期间母亲嘱咐绝不能随便开外屋门,否则进冷气,影响锅内温度。一阵阵的甜香黄米味时时诱惑得我们直问母亲:“妈,熟了吧”,焦急的问过几次之后,母亲开始隆重揭锅盖,热气腾腾,整个锅内粘成一锅,好像水漫过了似的。母亲时说,等一会儿就好了。就这样又让人馋馋地等了几分钟。呀,金黄金黄的豆包清晰地显现出来,迅速用锅铲铲出几个分装碗里,蘸糖开吃,一般都顾不得等吃母亲用另一锅做的菜,用东北话说,就几根咸菜条就造了两三个。
就这样一锅锅蒸好,揭出来,晚上拿外面冻上,冻好放进缸里存起来吃一两个月。再就是洒年糕。这可是个比较巧的活,一般人不会做。蒸年糕通常有两种做法,勤糕和懒糕。所谓的勤糕大概是得把锅拿出来,再放进灶腔抹好泥,烧火。懒糕则好做,但我到现在还是没会。是在蔽帘最底层洒一薄层烀熟的小豆,把稍加水搅拌好的黄米面用粗筛全部筛满整个薜帘,根据个人喜好面里间或洒小豆。也是盖严烧火持续好长一段时间才熟好。年糕的特点是筋道粘糯而不腻。想起这些,就思念起父母,多年的奔波辗转,亲自做年糕豆包简直成了奢望,街上卖的根本不是那个味道,儿时的美味真的找不回,好像跟随已故的父母已经渐渐走远……

作者介绍:

薛盈影,(网名疏影),女,辽宁省阜蒙县化石戈镇牤牛河畔农民,喜爱文学与音乐。

【总第1174期】“智泉流韵”杯全国“战疫”征文各奖项揭晓(上)

【总第1174期】“智泉流韵”杯全国“战疫”征文各奖项揭晓(下)

【总第1123期】【名家大咖】【北京】金思宇丨“战疫”诗书作品之一

【总第1123期】【北京】叶建华丨“战役”诗书之十三

【总第1088期】“战疫”征文【河南】郭进拴|首发文——大爱满人间

【总第1093期】【名家大咖】【北京】叶建华丨“战疫”诗书选之一

【总第1092期】【特邀作家】【辽宁】蓝 歌丨底 气

【总第1000期】热烈祝贺《智泉流韵》微信文学平台上线3周年出刊1000期

【总第1033期】纸刊《文艺界》免费发稿通知

【总第1033期】《智泉流韵》文学平台免费发稿及稿酬规则通知

【总第1087期】《文艺界》“抗击新型肺炎”文学作品征稿启事

【总第1075期】《文艺界》总第四期发布,电子杂志同期推出

【总第1306期】《文艺界》“县慈善专刊”总第六期发布

(0)

相关推荐

  • 齐翔:黄米面飘香的记忆|散文

    林克于:只谈恋爱不结婚|故事 文/齐翔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过了腊月就是年.进入腊月以后母亲就会叨叨这句话,这个时候也是母亲最忙,最累的时候.母亲要准备过年的洗洗涮涮和一家人整个冬季的干粮,主要是 ...

  • 黄米面红枣年糕,面和枣各两层,软糯香甜,北方过年必备食物

    今天说年糕.年糕,是我国的传统春节食物,过年吃年糕,是国人的风俗之一.年糕在我国有南北风味之别,但无论南北,总离不开软糯的口感和"年年糕(高)"的寓意.国人讲究过年讨个好彩头,所以 ...

  • 【阅读悦读丨散文】聂延力《过年》

    [阅读悦读丨散文诗]杨俊<红蝴蝶> 文/聂延力 [作者简介]聂延力,原名聂艳丽,蒙古族,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多年笔耕不辍,作品曾在<文苑><特别文摘><人才资 ...

  • 别老吃白年糕了,黄年糕润肠通便还补虚,比米饭好吃,比馒头简单

    大黄米又叫"黍",是去了壳的黍子的果实,在古代被列为五谷之一.它比小米稍微大一点,颜色淡黄,煮熟以后非常黏.大黄米中氨基酸的含量,几乎是大米和小麦的两倍,大黄米是粗粮,它有润肺.通 ...

  • 蒸年糕

    年糕,是一种用黄米面做成的粘质食品. 北方的年糕有蒸.炸两种,南方的年糕除了蒸.炸之外,还有片炒和汤煮,味道是甜味和咸味均有. 据说,最早的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逐渐演变为春节的一种好 ...

  • 《丢失的粘豆包-故乡纪事062》

    <丢失的黏豆-故乡纪事062> 粘豆包被我们戏称为"黏豆雷子",至于为什么这么叫,一直也没个固定的解释,不过我猜想可能是由于以下的几个原因. 首先是它的形状使然,它的形 ...

  • 【辽宁·阜新】疏影丨舌尖上的辽西——小米饭包

      舌尖上的辽西--小米饭包   作者/疏影     前年在铁岭调兵山卖吃的,老公不知怎么想起想做家乡的小米饭包卖,一下勾起了我的食欲和思念.想香喷喷的小米饭包,思念家乡的一草一木!试卖了几次,效果不 ...

  • 【山东】周家俊丨舌尖上的醇香 ——写给聊城修记冰岛普洱茶庄

    舌尖上的醇香   --写给聊城修记冰岛普洱茶庄   作者/周家俊     茶   生活中的美味 离不开的福音 舌尖上的醇香 畅饮暖心的茶   在山东聊城香江 有家修记冰岛普洱茶庄 夫妻店红红火火 以诚 ...

  • 【山东】鲁西丨舌尖上的醇香——写给华统面业

    舌尖上的醇香   --写给华统面业     文/鲁西       山东华统面业 舌尖上的醇香   鲁西江北水城 韩屯镇华统面业 是山东面粉业 火红的旗帜   它拥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制粉生产线两条 资产投 ...

  • 师富强丨舌尖上的生命

    舌尖上的生命 师富强 一切的毁灭来自人类破坏,树木有根的孕育,花草凭借泥土繁华丛茂,山河依托地球丰腴点缀版图- 一切的根源来自人的不自量力,好逸恶劳,奢侈显华,宿命血液在肌体里沸腾涌流. 一切的渊源流 ...

  • 刘学刚丨舌尖上的绿豆糕(《文艺报》副刊)

    舌尖上的绿豆糕 刘学刚 (原载2018年4月13日<文艺报>副刊,约1400字) 形容一件事情极其微小,我们都说绿豆大的事.绿豆淡绿色,形似圆柱,但超短,比芝麻大不了多少.千粒绿豆才重30 ...

  • 【地域文化】郭才书丨舌尖上的“林州精神”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舌尖上的"林州精神"  □ 郭才书 /  文 你津津乐道的疙瘩汤.糊涂面,你自我陶醉的炒米汤.炒面茶,你沾沾自喜的红薯面糠.炒糠饼,你引以为豪的小米干饭.小 ...

  • 寻味丨舌尖上的客家美食,吃不尽的美食天堂!

    客家人 除了热情好客.勤劳能干 还有就是做得一手好客家菜  好吃&美味  客家菜以其独有的风味 在中华美食占据着重要地位 今天 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河源和梅州的客家菜吧 有菜式多变的主食和令人垂 ...

  • 张俊艳丨舌尖上的春节——糖瓜

    二十三,糖瓜粘. 小时候我家有糖房,做的是麦芽糖:用小麦和小米作原料,小麦在热腾腾的屋里养出芽子,小米蒸熟发酵.再到大石碾子上磨成浆料,回来后在超大的锅里熬成糖浆.熬好的糖浆是有点暗红的,小爸把它们乘 ...

  • 【西散原创 • 初语阅读】刘小厅作品丨舌尖上的故乡,唇齿间的美色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初语阅读 初语阅读--西散原创高端平台 初语阅读--中国原创精品散文基地 初语排行榜--中国原创精品散文风向标 今年中秋,回故乡新宁陪老母亲过节,闲暇之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