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经验』六味地黄汤在皮肤科中的运用举隅
六味地黄汤出自《小儿药证直诀》,为宋代钱仲阳所创,方由熟地、淮山药、山萸肉、丹皮、泽泻、茯苓组成,乃滋补肝肾之名方。笔者据其方意及异病同治之理,以此方治疗皮肤疾病,效果良好,现择例介绍如下。
黄褐斑
某女,27岁,2009年11月8日初诊。自诉2年前面部出现淡褐色斑片,枯暗无光泽,境界清楚,表面光滑,无鳞屑,无自觉症状。无明确诱因,伴体倦,头昏,五心烦热,咽干眠差,月经量少,色淡,舌红少津,无苔,脉细数。诊断,黄褐斑。辨证为肝肾两虚,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味,处方:熟地20g,淮山药20g,山萸肉15g,丹参15g,茯苓15g,丹皮lOg,僵蚕lOg,红花8g,泽泻8g,升麻6g。服药6剂后,自觉全身症状减轻,纳可,继用原方2周后,面部色斑变淡,月经正常,再经半个月治疗,面部色斑消失,随访1年无复发。
按:黄褐斑俗称“妊娠斑”。《外科正宗·黧黑斑》云:“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本例肾阴不足,水衰火旺,肾水不能上承,颜面不得荣润,而酿成褐斑。故以六味地黄汤滋补肾阴,丹参、红花、僵蚕化瘀通络,诸药合用,精血充,瘀滞去,脉络通而面泽斑消。
痤 疮
某女,23岁,2010年5月14日诊。患颜面部痤疮已3年余,反复发作,此起彼落。症见:颜面可见20余粒暗红色丘疹,胸部也有少数皮疹出现,有痒痛感,口干思饮,舌红少苔,脉细数,证属阴虚血热,瘀热互结,治宜养阴清热,化瘀通络,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味,处方:生地20g,山药15g,丹皮15g,茯苓12g,泽泻12g,黄芩15g,山萸肉10g,地龙10g,桑白皮12g,丹参15g,红花8g。水煎服,每日1剂。3剂后皮疹渐退,效不更方继续给6剂后,皮疹全消,未留下色素斑痕,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古今对痤疮病位的认识,莫不提及肺胃,清泻肺胃,凉血解毒为常规治法。本例病程反复发作,热郁既久亦可伤阴,故方中以六味为君,三阴并补而重在补肾阴,亦即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合黄芩,桑白皮清肺泻热,丹参、红花、地龙化瘀通络,诸药相合而奏良效。
皮肤瘙痒症
某男,61岁,2009年4月24日诊。近4年来每逢春末夏初遍身作痒,夜间尤甚,服抗过敏药及安定方能入睡,醒后其痒如故。症见皮肤干燥,胸背四肢散见抓痕血痂及色素沉着,未见皮疹。口干心烦,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细数。辨证为肝肾不足,血虚风燥所致,治宜滋阴补肾,养血润燥,方拟六味地黄汤加味。处方:熟地15g,淮山药15g,山茱萸15g,丹皮12g,茯苓15g,泽泻lOg,白芍15g,当归15g,僵蚕10g,荆芥12g,防风6g,水煎服。服药4剂后复诊,瘙痒减轻,入睡时仍较重,上方加地骨皮继服,5剂后皮肤瘙痒消失,色斑变淡,诸症消失,随访1年无复发。
按:皮肤瘙痒症,中医学称为“痒风”。肾藏精,精血同源,精足则血旺,精少则血虚。清·李用粹据此指出“治燥须先清热,清热须先养血,养血须先滋阴”。故本例以六味地黄汤滋补肝肾,益精养血。血脉充盈,皮肤得以濡养,其痒则自止矣。
收稿日期 :2012—0l—lO责任编校:叶敏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