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赶年集【征文】
赶年集
一进腊月门,便开始赶年集。
乡下人赶年集无非是为了置办年货。早六点,北方的冬季天还蒙蒙亮,赶集的小商小贩就已经开始出摊。在地上铺一条麻袋,或者支起一个简易货架,便开始把要兜售的货物往外摆。最热闹的是那卖肉的摊位,下半夜刚宰的肥猪扒皮剔骨,挂上肉架的时候肉还隐约冒着热气。而菜市场那边,菜贩们都蹲在摊前,把蔬菜用棉被捂得严严实实,害怕早晨的寒气将蔬菜冻伤。他们的帽子上,还挂着白霜。还有一部分早来的商贩,跺着脚围在卖煎包的火炉旁,等待着那一炉炉白白嫩嫩的炉包出锅。人声、喊声、松枝的“噼啪”声交织在一起,这个冬天的早晨开始回温。
六点半左右,村里人吃过早饭,开始仨仨俩俩的上集。最先热闹起来的是牲畜市。临近年关,卖鸡卖鸭的人格外多。大红冠子的公鸡站在铁笼子上,旁若无人的打着鸣。瘦小的母鸡挤在笼子里,笼子底偶尔还能捡几只鸡蛋。一些早起的农妇蹲在鸡笼子旁,一边摸着公鸡的肥瘦,一边伸着指头讨价还价。卖鸡的裹紧大衣寸步不让,买鸡的扯着鸡爪锱铢必较。牲畜市旁边,总有几家宰鹅杀鸡的,支起大口的铁锅,烧着滚烫的水,杀鸡煺毛,五块一只。
牲畜市里,整个冬天都会有几个裹着大黑皮袄的人在“蹲点”,他们把大黑领子翻上去,脑袋往里一缩,两只手揣在袖口里,猫着腰哈着白气在牲畜市的街口转悠,一双眼睛盯着来来往往的电动车、摩托车,最能引起他们注意的是车上或手里拎着麻袋或水泥袋的人。乡下人卖鸡,养了大半年的小公鸡,只喂没有加工过的玉米粒掺着带壳的高粱米,刚学会歪着脖子断断续续地打几声鸣,天不亮就被人逮着脖子塞进了袋子里,拎到集上换几个钱。有些散养的小公鸡还没到牲畜市,就被这几个“黑皮袄”截了去,他们是牲畜市里的“二道手”。有人嫌自己蹲在街上买,又冷又慢,差不了几个钱就卖给了这些“二道手”。这些刚刚长出大红尾巴的小红鸡,被人从袋子里倒出来,往往抖擞抖擞羽毛,把胸一挺,就是一声响亮的鸡叫。
再热闹些的大概就是菜市场。平日里走人通车的水泥路,逢集的时候根本挤不过去。路两边的小摊一个挨着一个,卖冬天大白菜的,把翡翠一样的大个儿白菜一颗一颗的摞成一堆。卖土豆、山药、地瓜的,往脚底铺一根麻袋,带着点儿泥屑,就把它们在眼前码了老高。菜贩子的摊子上品种最为丰富,红的西红柿、紫色的茄子、绿色的茼蒿……只要你想买,就没有找不到的食材。熙熙攘攘的菜市场虽然热闹,但也散的最快,因为天一冷,菜农们怕把菜冻伤,就早早地收摊回家了。赶年集赶得最久的应该是香火市了。
香火市是最名不属实的一个市场,这里卖的最多的是碗和对联。逢节过年,人们都有添碗筷的习俗,意味着添子添福、人丁兴旺。每到年关,卖碗的就会拖一大车的碗盘筷子,仿佛要把一年的生意都做了。卖对联的占据的地方最大,他们撑起竹竿,在身后竖起一面类似屏风似的大墙,然后把对联、福字高高地挑起来,远看香火市,一片红火。记得小时候跟父母逛香火市,还能看到拓印的年画、窗花,还有拓印的灶王老爷像。这些年则增添了火红的中国结和圆滚滚的大灯笼。香火市的货物最耐冻,陆陆续续地,香火市的人一直到傍晚才能散去。
年集,会从早晨赶到晚上。热闹的赶年集就像是过年的小小序幕曲,更精彩、更热闹的都还在后面呢!
插图/网络
作家简介
金小杰,女,1992年生于山东平度,教书,写诗,省作协会员。曾参加2016《中国诗歌》新发现诗歌夏令营、2017全国散文诗笔会、全国黄河口诗歌夏令营等,曾入围第三届诗探索“春泥诗歌奖”、第17届诗探索“华文青年诗人奖”等,曾获得“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一等奖、邯郸大学生诗歌节一等奖、山东“中国梦”主题征文活动三等奖等,作品常见《中国诗歌》《山东文学》《星星》《扬子江诗刊》《鹿鸣》等刊物。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