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有一百多个属国,为何偏偏对小小的琉球国特殊关照?
中国从西汉开始就有藩属国,中国历代王朝多对藩属国采取怀柔政策,很少干预其内政,却无偿为其提供保护。
中国宗藩关系是通过宗主国中国的文化、教育、外交等手段间接影响藩属国。这种宗藩关系表面上看来是一种以小事大的不平等关系,周边国家要向中国"称藩 纳贡"; 受中国的册封,并由中国赐予印玺;使用宗主国的年号;藩属国新国君上任要得到宗主国的册封和认可才算取得合法地位等。作为宗主国的中国统治者,是以一种"王者不治夷狄,来者不拒"的态度对待外国的,为了显示自己作为"天朝上国"的富有与大度,总是本着"薄来厚往"的原则,对朝贡者给予大量的赏赐,其价值远远超过朝贡者所进贡的物品。特殊时期,藩属国还需宗主国帮助维护国内统治秩序,例如在大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本入侵朝鲜,朝鲜向宗主国明朝求救,明朝随即派兵援朝抗倭。
中国历代的皇帝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中国位于世界中央,故在周朝时便有“西戎东夷南蛮北狄”一说。这样的观念为皇帝带来强烈的优越感,认为其他国家都是落后、野蛮,只要看到其他国家臣服自己,皇帝就会心满意足,享受这种沾沾自衒的感觉。朝贡对藩属国而言,看似是一件卑躬屈膝的事情,但事实上,藩属国并不以俯首称臣为耻,反而乐此不疲,以此为荣。
正因皇帝对其他国家鄙夷不屑,因此,为了展露天朝上国的繁荣富强和身为“礼仪之邦”的气节,当这些化外之邦向自己进贡时,皇帝会以几倍的礼品相赠,并对外国使者恩礼有加,以表示天朝并非想占藩属国的便宜,而是欣赏它们的恭顺。
在明朝最鼎盛时期里,永乐帝三征蒙古、七下西洋弘扬国威,此时,全世界归顺于明朝的属国多达150多个的历史之最,其中藩属国60个,而明朝为了方便管理大大小小上百个依附于明朝的属国,而特意将它们分成了:朝贡国、藩属国、附属国、服属国、赠贡国、屏藩、藩屏等许多类。
在如此众多的属国里,有一国得到明朝的极为优待,这个国家名为琉球。
琉球与中国的交流始于明初,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下诏告知琉球列岛上的国家称臣入贡,当时琉球处于山北、中山、山南三国鼎立的局面,而中山国率先向明朝称臣纳贡。1429年,中山国统一琉球全岛,并正式以汉语“琉球”为国名。
琉球称臣入贡后便一直使用中国年号,官方文书、外交条约、正史等皆以汉文书写。为彰显归慕大明之意,国都首里城的宫殿甚至全都面向西方的大明。如此驯顺的琉球甚得皇帝欢喜,琉球因此得到最为优厚的待遇。
早期的琉球资源匮乏,甚至连进贡的船只也无法制造。明朝皇帝心想这么行?!于是便不断地赏赐琉球海船。琉球得到这些海船后,便开展日后疯狂的朝贡贸易。
琉球的使团一登陆中国,明朝便会派军官三人率领一百名士兵迎接和护送,更配备厨师和主事随从。使团留在首都的花费全由朝廷负责,沿途的花费则由地方百姓承担。同时琉球在赏赐上会得到破格关照。
明朝给予琉球的贡品赏赐比其他藩属国高,例如进口锡,市价每斤不过五百文,朝廷给琉球的却是八贯,为市价的16倍、正常进口的苏木每斤同样五百文,可朝廷给出的价钱却是十贯,为市价的20倍。如此庞大的利润使原本被“谕令两年一贡”的琉球经常再贡,甚至一年五贡。
据《明实录》记载,明朝立国不到一百年间,琉球朝贡次数竟超过二百次,几乎等同朝鲜、日本、爪哇等藩属国的总和。明朝政府“虽厌其烦,不能却也”,默许这种情况存在。对于琉球的待遇,当时与中国关系最密切的朝鲜也只能妒忌和慨叹道:“中国亦贱待我使臣,不得与琉球使臣为比。”(《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
明朝为何对琉球如此关照?原因有三:
第一是政治声望。中国皇帝十分“要面”,当遇到像琉球如此谦恭的藩属国,龙颜大悦,必须对其有所关照;
第二是琉球有利明朝国防。琉球的地理位置接近日本,容易搜集关于日本的信息,和琉球搞好关系能够预防倭寇;
最后是琉球自身。与其他藩属国不同,琉球“弱不禁风”,犹如老虎身边的一只小猫,根本不会对中国构成威胁,反之,与中国更为邻近的朝鲜和越南,在历史上都曾与中国发生战争,和它们走太近,对大明王朝并非好事。因此可以任由天朝控制的琉球,就成了明朝的“偏爱”。
琉球也没令大明失望。即使到了崇祯末期,明朝已是强弩之末,琉球都入贡不断。后来清兵入关,明朝灭亡,琉球仍忠心耿耿,依旧尊奉明朝为中央王朝,照常向南明政权入贡。清廷亦曾多次诏谕琉球归顺,琉球都不偢不倸,直至清顺治十年(1653年),琉球才决定与清朝建立朝贡关系。《明史.列传第二百十一.外国四》更赞叹琉球:“其虔事天朝,为外籓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