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存世不多,捡漏几无可能
唐三彩早在唐初就输出国外,深受异国人民的喜爱。这种多色釉的陶器以它斑斓釉彩,鲜丽明亮的光泽,优美精湛的造型著称于世,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灿的明珠。
唐三彩盛行于唐代,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多彩陶器,最早出现在唐高宗时期,武则天至唐玄宗开元年间最为盛行。其中多以黄、褐红、翠绿为基本釉色,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调。三种釉色之间没有固定的界限,它们相互渗透,互相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它的错色、渗色现象,给人一种流畅、自然、清新的特殊美感。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斑斓璀璨的唐三彩是中国古代最鼎盛时期唐代艺术的典型代表。
唐三彩作为传统的文化产品和工艺美术品,不仅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和美术史上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它在中外的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相当得要的作用。
唐三彩真品表面釉层较厚,釉中气泡很少,用肉眼观察,表面裂纹不明显,更不会有横七竖八的长纹开片。由于多用刷釉法,釉面均匀,但有时可以看出刷纹。唐三彩是一种玻璃质亮釉,赝品通常表面有一种耀眼的“贼光”,而真品则光泽柔和,有“七彩蛤蜊光”。另外,釉表开片有非常明显的翘楞现象,就好像池塘干涸后开裂翘曲的塘泥一样,即民间所说的“翘皮纹”或“芝麻釉。据说,迄今为止作伪者还无法仿出与真品唐三彩一样的“翘皮纹”来。因此,“翘皮纹”是唐三彩鉴定中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唐三彩在唐代陶瓷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因为在唐以前,只有单色釉,最多就是两色釉的并用。到了唐代以后,这种多彩的釉色在陶瓷器物上同时得到了运用。陶瓷研究专家在研究陶瓷史考证时指出,这和唐代当时的审美观点变化有关。在唐以前人们崇尚的是素色主义,到唐代以后,它包容了各种文化,包括许多外来文化,这个时候从绘画、陶瓷、金银器的制作,形成了一个灿烂文化的制高点。这就是我们的大唐,唐三彩、青瓷和白瓷不光在国内风行,而且畅销海外,在印度、日本、埃及等十多个国家都发现了唐三彩、青瓷和白瓷。
南北朝时期,北方铅釉陶器的制作有了新的发展,在汉代单色釉的基础上成功烧制出白地绿彩、黄地绿彩,以及黄、褐、绿三色并用的釉面色彩。“山西的北魏司马金龙墓,河南的北齐范粹墓、李云墓出土的施釉陶器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郭爱和介绍,特别是范粹墓和李云墓出土的施釉陶器的淡黄釉上加深绿釉和绿彩的装饰方法,可以被视为唐三彩的前驱。
我们平时看到的唐三彩器物的色彩多以黄、绿、白色为常见,而蓝色则较为少见;随着不断开展的考古发掘,不断有带有蓝色的唐三彩器物进入人们的视野,让我们更多地领略了唐三彩的色彩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