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石皴法系列 | 斧劈皴
唐李思训所创之勾听方法,笔线遭劲,运笔多顿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故称为斧劈皴,这种皱法宜于表现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唐代的青绿山水多勾所而少破染。南宋的山水画家以斧劈披用于水墨山水,加重了披染,出现水墨苍劲的风格,画斧劈披常用中锋勾勒山石轮廓,而以侧锋横刮之笔画出皱纹,再用淡墨渲染。笔线细劲的称小斧劈,笔线粗阔的称大斧劈。
宋帝命题册 南宋 马远
山水画技法名。用笔如斧劈木片,一边厚一边薄。有大、小斧劈之分,后人因其形似故名。《绘事发微·皴法》:“李思训用点攒,簇而成铍,下笔首重尾轻,形似丁头,为小斧劈皴也……夏圭、马远一变其法,用侧笔皴,以至用卧笔带水搜,谓之水斧斫。”小斧劈用笔宜有波折顿挫,转折处无圭角,能圆浑。大斧劈用笔苍劲而方直下,须如截钉,方中带圆,形势雄壮、磅礴,墨气浑厚。善小斧劈者后有李唐、刘松年、吴镇等。工艺绘画中亦用此法。
四景山水图之一南宋 刘松年
国画技法:大斧劈皴
大斧劈皴,是一种偏锋直笔皴。起笔较重,直势皴出,大斧劈皴由于笔迹宽阔,清晰简洁,适宜表现大块面积的山石。大斧劈用笔苍劲而方直下,须如截钉,方中带圆,形势雄壮、磅礴,墨气浑厚。
宋帝命题册 南宋 马远
国画技法:小斧劈皴
小斧劈皴,与大斧劈皴相似,他是以较小的笔迹,表现出山石的细致结构,以小斧劈皴画出的山势,能体现一种俊瘦、削利、古朴的气质,小斧劈皴,势如刀,故又称刮铁皴。小斧劈用笔宜有波折顿挫,转折处无圭角,能圆浑。
松崖客话图南宋 夏圭
大斧劈皴多用以表现块面严整、坚顽凝重的大石或较近距离的石质峰峦。轮廓方硬,筋骨外露,皴笔“如铁斧劈木,劈出斧痕也”,故又称勾斫法。画时须用狼毫笔,如“点梅”“兰竹”“山水画笔”等。往往以中锋勾勒外形及大体结构,再以侧锋大笔触刮扫,墨水要蘸得饱一些,入笔略实,出笔稍虚,直向行笔,速度要快。要注意以下几点:
华山图册明 王履
(一)首先要有立体造型的意识,一块石头或是一座山,无论从何角度看,都是由大的块面所组成。加皴的多少、墨的深浅、皴的部位,都从立体的效果出发,不能将其当成一片石板,皴纹只是平面上的褶皱。结构复杂的石块须在主体结构的基础上考虑其高低、凹凸、深浅、转折等细微变化。
溪山清远图(局部)南宋 夏圭
(二)轮廓的转折应与石块的体面变化相吻合。皴笔不可与轮廓相左,轮廓不处理好,皴法将无处付之。内廓的疏密也起到转折过渡的作用。可先勾后皴,也可以勾皴并举。
溪山清远图(局部)南宋 夏圭
(三)皴笔的走向有横向、直向、斜向之不同,笔触有大小、长短、疏密之不同。要注意浓淡、轻重、虚实的变化。笔触一定要有飞白,不能画成僵硬的墨块。最暗部可用重墨封实,不见笔痕。皴完后可用淡墨局部渲染,以加强体积感。行笔时笔与纸应形成一定的角度,不可将笔毫完全横卧在纸面上用笔腹拖擦,以显露皴笔的锋芒感。
溪山清远图(局部)南宋 夏圭
最后,不能不涉及拖泥带水皴法,它是斧劈皴的一个重要的变种,又称“带水斧劈皴”,是南宋画家夏圭所首创。这种画法实际上是将斧劈皴与渲染的技法巧妙地结合起来,除了具备斧劈皴的特点之外 ,用墨变化较多。在矾宣及矾绢上作画,更能发挥这种皴法的长处。方法是浓墨湿笔迅疾皴拂挥洒,然后趁湿用淡墨水扫开,极淡处用净水笔再接再扫,从浓到淡,从有到无,勾皴结合,一次完成。浓皴与接扫之笔都用同样的狼毫,接扫之后同样要见笔触,并留意闪出的飞白,以求得苍劲疏透、清润洒脱的效果,给人以烟岚轻动、畅快淋漓之感。落墨要洁净,不可重笔、复墨,必须一遍完成。这种方法在各种面皴类山石中,都可部分地施用,可以防止劲道过于毕露而增含蓄之致。
溪山清远图(局部)南宋 夏圭
— End —
本文作者:致文堂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