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门秘笈:把握统编教材课堂节奏的诗画技法(一)

节奏是宇宙中自然现象的一个基本原则,它是周期性、规律性的运动形式,它按照一定的条理、秩序、重复、连续地排列,形成一种律动形式。它有等距离的连续,也有渐变、大小、长短、明暗、形状、高低等的排列构成。

歌德说:“美丽属于节奏。”佩特说:“一切艺术都以逼近音乐的节奏为指归。”朱光潜说:“艺术返照自然,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

图片/来自网络

音乐靠节拍体现节奏;绘画通过线条、形状和颜色体现节奏;舞蹈凭借肢体体现节奏;诗的长短、顿挫、停顿、回旋形成节奏;课堂教学是艺术,节奏亦是课堂的灵魂,课堂依靠动静、起伏、错落、收放、疏密、留白等体现节奏。

在课堂教学的行进中,节奏的诸多因素在时时变化,教师无疑是它们的最大权力执行者。善于把握课堂节奏的教师往往会使得听课者心中自发产生一种节奏和课堂的节奏相平行。譬如听到高而急促的时候,心力与筋肉亦随之作一种高而急促的活动;听到低而柔缓的时候,心力与筋肉也随之作一种低而柔缓的活动。

一堂好课,在教学过程展开后,课堂节奏便迅速拉起,并且很快建立一种“模型”。这种“模型”在变化中有规律,在流动中有生展,却又常回旋到课的出发点时的律动频率。

这种“模型”印到听课者心里也就形成了一种“心理模型”,他们不知不觉地准备照着这个模型去适应,去花费心力,去调节注意力的张弛与筋肉的伸缩,这种准备在心理学上的术语叫作“预期”。

图片/来自网络

吸引人的课堂节奏都必须在听课者生理、心理中印为模型,都必能产生“预期”。“预期”的中与不中就是节奏的快感与不快感的来源。比如听一堂动静相生、起伏相间的课,听到极动时我们不知不觉地预期极静的复返,听到大起时又不知不觉地预期大落的复返。

课堂上,预期不断地产生,不断地被证实,就能发生恰如所料的快慰感。

图片/来自网络

由上,我们不难理解:节奏的把握是一堂课的灵魂,而把握课堂节奏的关键是要建立“心理模型”,使学生产生“心理预期”。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汉语言中的某些修辞手法跟语文课堂节奏的把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运用这些手法可以在课堂上迅速建立起“心理模型”,使学生产生“心理预期”。

一、突降——动静相生,别有洞天

突降的修辞手法,是指说话人或写作中从重大意义的内容突然转入平淡或荒谬的内容甚至戛然而止,给人“虎头蛇尾”的感觉。这种手法往往使文句产生别有洞天、诙谐幽默的效果。

由此联想到课堂,在课堂教学的某个环节,师生围绕某个“话语”(福柯说:话语是指系统地形成人们所谈论事物的实践活动,是一种通过语言产生知识的言语方式。)在推进,一开始针对这个“话语”的矛盾被挑起,一如话剧中的矛盾冲突开始上演。

随着教学的深入,课堂进程愈趋激烈,矛盾趋于白热化,最终达到高潮,学生内心正要会心欢呼时,关于这一“话语”的推进却峰回路转,使得学生欲罢不能,产生极其强烈的心理变化。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一节奏的变化,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动静相生的“心理模型”,以至于在课堂的下一个“话语”展开时,学生会产生同样的“心理预期”。如果预期恰如所料,则产生快慰,学习积极性高涨。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两小儿辩日》(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辩斗”一环被誉为课的精华所在,深究这一精华的背后,实则是教师运用了“突降”的手法,使得课堂节奏急转直下,别有洞天:

师:喜欢这两小儿吗?

生:喜欢。

师:既然喜欢这两小儿,大家一起读一读他们辩斗的话。

师:一儿曰——

组1: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一儿曰——

组2: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一儿坚持曰——

组1: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一儿争辩曰——

组2: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一儿不服曰——

组1: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一儿反驳曰——

组2: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一儿扯着嗓子曰——

组1: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师:一儿拍着胸脯曰——

组2: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学生热情高涨,两组学生跃跃欲试,都张开嘴,准备继续辩斗)

(停顿近30秒钟)

师:假如当时你们就在现场,两个小儿的观点,你赞成谁?

图片/来自网络

卒读之,很明显,在“远近”这一“话语场”中(请注意:此处的“话语”目标不是“辩斗”),教师作了精心的安排,请特别注意教师引读时的提示语:坚持、争辩、不服、反驳、扯着嗓子、拍着胸脯……

随着辩斗的深入,在“拍着胸脯”后面可能还会有“跺着脚”、“拍着屁股”等等之类,两组学生此时俨然就是两小儿,正等着“跺着脚”、“拍着屁股”继续辩斗。

但就在此时,课堂停顿了近30秒钟,之后教师不紧不慢地道出:“假如当时你们就在现场,两个小儿的观点,你赞成谁?”从远古的情境中回到现实。

图片/来自网络

这是怎样的30妙钟?对那些“小儿”来说,这是匪夷所思的30秒,是不可思议的30秒,是欲罢不能的30秒。其实这正是教师的对课堂节奏娴熟的把握,在这种“突降”的过程中,课堂呈现出明快的节奏,它成为一种“心理模式”保存在学生心中,他们期待着在课的又一个环节再次出现如此状况。果然在《两小儿辩日》的结课时,这种“突降”又不期而遇了:

师:听了两小儿的话,孔子又会怎么说呢?想一想,写下来。

(学生写话,教师组织交流后)

师:刚才这些话都是你们替孔子说的,我想问一下,当时孔子在现场,这些话他到底会不会说?

生:我觉得他不会说,因为这时他感到很羞愧了。但是他会写在《论语》里面。

师:说得入情入理。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我认为他会说,他是一个教育家,会去教育两小儿的。

师:听听也有道理。孔子到底会说还是不会说呢?

(稍停)王老师也不能决也。下课。

请再次关注课堂的那一处——“稍停”,当学生七嘴八舌地猜测孔子说的话而兴致正浓,都想从老师的口中得到答案的时候,老师“故技重演”:稍停,而后说“王老师也不能决也。下课。”第二次“突降”带来的课堂韵律使得学生的“预期”得以证实,教学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节奏之美。

二、层进——起伏相间,渐臻佳境

层进的修辞手法主要侧重于说话人语气、语调的变化,由弱到强,依次递进,使得说话的感情渐趋强烈,最后达到顶点的方法。这种手法运用于课堂则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语言变化了,应该是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观照。

一堂课,主线与辅线、明线与暗线、内线与外线相互制约,在节奏的韵动中要经历一个由淡至浓的过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