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花时间,就不会有理解
真正的理解,是随着时间才逐渐清晰的。
在生活中,经常会对别人说,我理解你,我知道某个东西的含义,这些其实都花费了,你大量的时间才得到的结果。
先说一下理解的过程,开始接触到一个人或者概念,慢慢的知道在表达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真正的理解才变得清晰。
下面用一个案例来说明:
你问下身边的小孩:“你爸爸是做什么的?”
他回答:“爸爸是一名医生。”
但是我们仔细想一下,他真的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
他可能只是会说医生这个词,但是对医生本身代表的含义,还需要更多的信息背景,才能真正理解医生是什么?
所以我们才说,真正道理理解是需要花费时间,最终才会达成的状态。
就好像,每个人出生学说话都会从“爸爸、妈妈”开始学习,会叫爸妈,和真正理解什么是爸妈,本质是两回事。
会叫爸妈在学说话过程就学到了,但是真正理解爸妈的含义,是在一天天的生活照料,一次次的帮你解决问题,供养你成长中才真正获得的理解。
知道一个名词很简单,但真正理解这个名词,还需要知道更多的信息。
就简单的一个医生职业,都会有很多不同的理解,都弄清楚之后才算真正明白医生这个职业。
你问一个成年人,医生是什么,大家都会想到正规医院上班治病救人的人,在此其中,还有江湖医生,还有乡村医生,还有无证医生,对这些概念完全明白之后才算理解,什么是医生?
在生活中很多情节,都是先拿到一个概念名词,在之后的生活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深化对这个概念名词的理解。
今天分享这个思考,是想说明,我们的理解是一点一点形成的,同样生活中很多的观念也应该是一点一点形成的,对很多概念的理解也是如此。
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个事物的理解,都是比较肤浅而又片面的,这样的理解往往不够全面,这一点很值得警惕。
这里还能引申出另一个观点,有人号称一天一本书,一年500本书,从对名词的理解需要时间,这一个逻辑看,这样读书并不值得推荐。
因为你读书快,大部分来自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如果半小时就能读完并且理解,就算有人能做到,一定是因为自身强大的知识储备,书本知识大部分都知道,看书只是在使用书本提供的线索。
而实际上,大部分人都做不到这一点,只是看个热闹,拿几个名词理论,做出一个片面的理解。
做什么时都需要时间,这个是事物运行的底层逻辑,抛弃时间因素讨论学习积累,就是在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