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治理的学术课题
近20年来,垃圾这点事一直困扰着政府和社会,也困扰着我。不知道哪里来那么多具体问题,从业20年来见证了一个接一个的具体问题,搅得大脑不得休息,竟写成近40万字的《城乡垃圾及人居环境治理》一书,这是一本讨论垃圾治理的具体问题及对策的形而下书。
随着时间推移和年龄增长,越发觉得垃圾治理应跳出这种被动应付具体问题的状态,转而建立垃圾治理的形而上学或垃圾治理之“道”,用以指导垃圾治理主动预防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把垃圾治理从一种实践活动上升到哲学和政治经济学高度。我在这方面做了努力,有关思考集结于《垃圾治理之道》(暂名,或垃圾治理释义,或垃圾治理思考、垃圾治理研究)。
《垃圾治理之道》以指导垃圾治理实践为方向,聚焦以下几个课题:
①垃圾治理共治体制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社会自治体系之间的关系。垃圾治理是政治、经济、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垃圾治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要与行政管理体制、社会自治体系融合发展;
②垃圾治理逆生产与商品正生产、循环经济之间的关系。垃圾治理(处理)要与商品正生产闭合,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格局;
③垃圾治理社会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产生垃圾,“资源变成垃圾”对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产生负面影响,“垃圾变成资源”又让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受益,说明垃圾具有社会性,垃圾治理也需要社会化;
④政府在垃圾治理中的主导性。垃圾和垃圾治理具有外部性、公共性和跨界性,为维护社会公益和社会秩序,政府应在垃圾治理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
⑤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协商共治关系。垃圾治理需要政府主导,垃圾治理也需要社会自主自治,这就注定垃圾治理需要政府与社会协商共治;
⑥社会秩序、效率、正义与公平。垃圾治理要守住底线,做到垃圾及时处理,保障居民排放垃圾与社会适度参与的权利;要不碰安全红线,保障生命、生产、生活、生态“4生”安全;要发扬光大“天下大同”“苟利社稷,不顾其身”的社会优先精神,切实维护社会秩序、效率、正义和公平。
⑦垃圾治理的动力学。动力是因,运动是果,垃圾治理要因势而变,因时而进,因地制宜。垃圾治理既要加强运动学研究,也要加强动力学研究;
⑧垃圾治理的世人物事及其规划;垃圾治理要达至“主体协商协调、共治共享”“资源统筹配置、互补共享”“事务权衡轻重缓急,有条不紊,协调覆盖”“体系简单高效、有序和谐”和“事因人物而设,体系因事而成”状态;
⑨垃圾治理的善己善人。通过教化、躬行践履和法律约束,让人人自主自觉坚持施行垃圾治理的正道美德。
从上列课题足以看出,垃圾治理真不只是一项处理垃圾这么简单的实践活动,而是一门与政治、经济、社会治理乃至正义、教化等相关的学问,值得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