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货币:从贝币到银圆

在大约四五千年以前的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物质极度匮乏,人们的温饱还是问题的年代,部落或家庭间的商品交货也只是偶尔出现,或者甚至是没有。

随着人类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得到丰富,人们的商品交换的需求也不断扩大,简单的以物换物已不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这时,原本作为装饰品的贝壳一转身,成为了那时的通用货币。

海贝在人类的原始社会阶段和我们现在一样,仅仅是作为装饰品流传于世,而且在萨满巫师等带有宗教色彩的人物身上或祭祀等活动中常见。当时人们的生活大多是以采猎为主,劳动所得基本满足人们的温饱。

后来生产力发展,有了剩余产品,人与人,或部族之间开始用牲畜、器皿交换。其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大多是牛羊马一类,但是由于其不方便携带,人们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海贝。

进入奴隶社会后,人类迎来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在漫长的商品交换过程中,涌现了一批不同的货币,其中,中国最早的货币——贝币脱颖而出。

早在7000多年前,贝壳或许就已经以货币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了。著名的河南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有贝壳,很显然,这些贝壳是从沿海部落辗转流到内陆,不难猜想流转的途径就可能是作为货币。

前面提到,内陆的贝币大多是从沿海地区跋山涉水辗转而来,当时交通不发达,海贝对于内陆地区的人来讲是很珍贵的物件,正因如此,贝币其的价值得到提高,这种稀缺性也让他作为一般等价物有了不少底气。

从贝壳到货币,海贝经历了一个氏族受到赐予到礼品交换的过程。当氏族成员表现出色,比如狩猎最多、战争胜利等等情况发生时,首领就会将他所带的海贝作为奖赏赐予氏族成员。得到贝的人将它视作一种荣耀,或送给配偶,或拿来交换物件食物。

此外,相比与之前的以物换物,贝币有着天然的优势。猪牛羊等不能分割,而且会腐烂,珠玉数量少,其他物件有很沉重,这是海贝就是货币的不二选择。

首先,贝壳的形状大多比较规整,类别清晰,大小分别明显;便于计数;重量轻,便于携带;分类简单,方便规定货币的面额,而且美观,可作为装饰,这些都是贝壳成为货币且流通广泛的天然优势。

可能还有人问,贝壳在产于沿海地带,那沿海地区的人们是否都会很富有。答案是否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前提是其本身具有价值,且为人们大众所承认,显然,沿海地区的贝壳不具备此等价值,自然贝壳不会成为沿海地区人们的货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量的考古发现证明了,贝币是中国古代货币中一朵来自海洋的盛开的花。

1960~194年发掘的夏代墓葬中就发现了12枚海贝,甚至还有仿海贝的骨贝和石贝。

到了商代,贝币已经普遍使用。在妇好墓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年代为公元前19世纪至前16世纪,距今至少3500年的大量贝币,数量高达7000枚。这些贝币光洁美观、小巧玲珑,是经过加工的天然贝币。这项考古发现至少证明了贝币在商代就有了广泛的使用,是最流通的货币之一。

不仅如此,从汉字中我们也能略窥一二。

中国的汉字中,凡是与财富、价值有关的汉字,大多都与贝有关。比如财、货、贵、贸等等,这些也都可以佐证贝作为贝币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事实。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更是将贝作为一个部首来类分汉字,可见,贝币在中国古代钱币体系中的重要影像。

到了商代中后期,人口增多、农业发展,商品交换频繁,天然贝币逐渐不能满足市场,但是人们又很喜欢方便可爱的贝币,于是各类仿制贝币应时而生,有石贝、骨贝、蚌贝、绿松贝等等。而且在商代晚期还有铜质贝币,也是仿制天然海贝。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有很多仿制贝币,特别是鲁国,铜贝是其主要流通货币。各国的铜贝中,以楚国的青铜铜贝最为出名,实心且有铭文,其中,以哭字铜贝和咒字铜贝最为常见。这种有字的铜贝被称作蚁鼻钱或者鬼脸钱。

考古发现,蚁鼻钱多出土于河南江苏,鬼脸钱多出土于湖北湖南一带。从出土的数量和地点来看,蚁鼻钱比鬼脸钱的流行要早,大约是公元前5世纪,后者大约是公元前4世纪到3世纪。随着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战争的发展,楚国也不断扩张着疆域,这也使得蚁鼻钱和鬼脸钱的流通范围逐渐扩大,后来,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渐渐发展成一个独立的货币体系。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为了交换的便利,必然要求有一种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贝币由此而生。

在我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上,贝币占有重要地位,是夏商周三代的重要物品货币。

从天然贝币,到人造的骨贝、石贝、陶贝、铜贝等等,贝币的演变史,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商品交换的发展史,人们有意识的选择和创造都体现了人类摆脱蒙昧,追求知识、逻辑的进步,从贝币的发展史来看,贝币从一出生就注定是中国古代货币体系中一朵来自海洋灿烂之花。

商朝最初是以海贝为货币,但是随着商品交换量越来越大,海贝无法满足要求,于是便开始使用仿制海贝铜铸币。

春秋战国时期 赵、韩、魏等国主要流行布币(春秋时期的布币主要是空首布,战国时期的布币主要是平首布);秦国主要使用圆形圆孔和方孔的环币;楚国主要使用黄金和类似贝类的铜铸币;齐国主要使用刀币。

秦朝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也统一了货币,主要使用黄金和圆形方孔铜钱。黄金以20两为单位,铜钱以半两为单位。 汉朝时期 汉朝初期,各郡国有制币权,钱币样式不一,汉武帝时期废除郡国制币权,由中央统一铸币,统一使用五铢钱,从而改变了货币混乱的现象。

春秋战国

到了春秋战国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开始出现了形态各异的古钱。各诸侯国实行不同的货币制度,出现了四大货币体系:

中原三晋地区的布币,北方燕赵和东方齐国的刀币,西北秦国行用环钱,南方楚国的铸文铜贝“蚁鼻钱”。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六国币制,规定全国使用统一的货币,“秦半两”的出现,不仅标志着秦始皇在政治和货币上的大一统,还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

统一的货币分黄金和铜钱两种,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铜钱为下币,按枚使用,币面铸有“半两”二字,表明每枚的重量是半两,史称半两钱。

从秦“半两”开始,中国钱币以方孔圆形作为定制,文铭重量,铸行纪重钱币。作为我国钱币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半两钱开创中国钱币史“方孔圆钱”时代,并为历代沿袭,直至清末。

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废“半两”,改铸“五铢”钱,在中原开始发行五铢钱,从此开启了汉五铢钱的先河。

一直到东汉末年为止,除了中间有些小的变动(例如王莽统治的时期)之外,西汉、东汉上下四百年内,五铢钱一统天下。

五铢钱是中国钱币史上铸行数量最多、流通时间最长的古钱币,先后七百多年,随着隋朝灭亡,到唐武德四年开铸新钱彻底废止。

五铢钱奠定了中国硬通货铸币圆形方孔的传统。这种小铜钱外圆内方,象征着天地乾坤。在下面用篆字铸出“五铢”二字。

“铢”是古代一种重量单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因此所谓“五铢”实际上很轻。

五铢钱大小轻重适宜,制作精美,铜色浑厚匀称,文字端庄俊秀,在中国货币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古钱币。

新莽

王莽篡位建新朝后,滥发货币。在短短十余年的“执政”生涯中进行过四次货币改革。

比如一种名为“一刀平五千”的刀币,也称“金错刀”,“一刀”二字均采用错金技术,“平”的意思为值。

即是说一枚一刀平五千钱币相当于当时市面上五千枚五铢小钱的价值,这种钱币也因此成为当时王莽征敛民间黄金的一种大面值货币。

王莽把黄金错在钱币上,是一种创举,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再如:“大泉五十”是王莽上台后为解决经济危机而铸行的一种大钱。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西汉五铢钱重量的二个半,却要当五十个五铢钱用。

货布是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时铸造的钱币,形制采用复古布币的形状。有专家指出,货布是中国所有铲状钱币中最具美感的钱币,因而极具艺术价值。

新莽时期的官行币“做工精绝”,铸造精美,篆文绝佳,存世稀少,被世人称为“短命而珍贵的王莽钱”。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使用五铢钱,但当时动荡时期长,为了省铜,五铢钱做的较小但是面额却大。 隋朝是最后一个使用五铢钱的朝代,主要使用铜币“开皇五铢”。 唐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

三国两晋南北朝在货币史上是一个币制混乱、钱币名称繁多的时代,但乱世中不乏珍品币。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省铜,五铢钱越做越小,有“鹅眼”、“鸡目”之称,更有剪凿边圈,称剪边五铢,一枚钱改二枚,面额却大,百当千用。

钱币界把这一时期五铢钱统称为“六朝五铢”。

此外,北周时期的“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三种钱币统称为“北周三泉”,其钱文均采用“玉箸篆”书写而成,制作考究,艺术价值极高。

隋代隋文帝铸造“开皇五铢”,结束了汉末以来三百多年钱制庞杂局面,这也是最后一个使用五铢钱的朝代。禁止使用前代大小不一的旧币,有利于贸易的发展。

唐初改革币制,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开元”为开新朝新币之元意,“通宝”意即通行宝货,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

开元通宝的使用,废除了之前重量计数单位的二十四进制,改实行十进位制,同时,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把一枚小钱的单位称为“文”。

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

唐初所铸,面文“开元通宝”四字为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所书,颇显兼容并济的大唐风范。

“开元通宝”钱的出现标志了铢、两等纪重钱币体系的终结,开中国铸币宝文称谓的先河。

“通宝”名称为后世沿用,只是把“开元”二字换成当时的年号、朝号(国号),这种形式一直延续到清代。

如唐代的“建中通宝”,南唐的“大唐通宝”、“唐国通宝”,北宋的“太平通宝”,南宋的“大宋通宝”,明代的“永乐通宝”,清代的“康熙通宝”、“宣统通宝”等。

至1916年“洪宪元宝”止,通宝、元宝钱体系沿用了近一千三百年,其生命力之长久,在世界货币史上罕见。

唐朝建立后,只要使用铜铸币“开元通宝”。四枚为一文钱,四十枚为一两。安史之乱后,国家贫困加剧,为缓解财政困难,开始使用铜铸币“乾元重宝”,一文“乾元重宝”抵十文“开元通宝”。唐武宗时期使用“会昌开元”铜币。 宋朝时期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是军阀割据混战分裂时期,由于政权林立,货币五花八门,是一个货币混乱时期。

币材除铜外还有锡、铁等,大额钱币当十当百,甚至当千当万流行。

宋代,币制仍以铸币为主,白银、纸币也具有重要作用。

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由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交子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也为以后的货币发展埋下伏笔。

北宋的“交子”和南宋的“会子”是最早的官方纸币,纸币的推广,减轻了商人携带金属货币的负担,有利于商品交换,反映了商业的高度发展。

两宋的铜铸币以采用年号为显著特点。“年号钱”因铸有年号,标明铸造时间,使人在考证古币年代时可一目了然,这在钱币形式发展上是一个进步。

此外,御书钱与对钱是宋代钱币的特色,不仅是流通货币,还是一种书法和社会文化的集合体。

宋哲宗年间,司马光和苏东坡用篆、行两种书法写过对文钱“元裕通宝”。擅长书法的皇帝在钱文上书写的“御书钱”。宋朝年号御书钱流行,此钱文风到明朝有变。

元代货币主要流通纸币,元代的纸币称为钞。原钞本不许挪用,纸钞发行量有严格限制。但元末政治腐败,政府只好靠滥发纸币来弥补,引起物价飞涨。

同时民间流行铜制钱,质材由青铜转黄铜,铸行以年号为号的通宝钱。

元朝开始,从元朝至元年间开始,银锭自名“元宝”,这是中国称银锭为“元宝”的开始。

宋朝时期主要使用货币之一为铜铸币,这些铜铸币上面铸有各年号,这些铸币铸有年号,且标明铸造时间;另外也会使用纸币,如北宋的交子、南宋的会子和关子。 元朝时期 元朝时期,民间使用的最多的是纸币,少量使用白银及铜钱,这是元朝在钱币使用方面先进的地方。 明朝时期

明朝建立后,除了使用铜钱外,重点开始推行纸币政策,发行不限额的“大明宝钞”。到嘉靖时期,纸币逐渐被废,主要使用白银和铜钱,而白银流通时以银锭形式,俗称“元宝”。 清朝时期

明朝初朱元璋推行纸币政策,发行“大明宝钞”与铜钱并用。主币是纸钞,辅币是铜钱,禁止民间使用金银交易。到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

清朝,随着先进的技术和大量银两的流入,白银代替纸币成为最主要的流通货币。清初一百年以银锭为主币,清朝后期银锭开始向银元转化。

中国最早的机制洋式银元为光绪年间的“光绪元宝”,俗称“龙洋”,因银元背面一般铸有龙纹而得名。同时出现机制铜元,又称“铜板”。

清末机制货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重林演变。从此,不但铸造货币的工艺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圆形方孔钱寿终正寝。

清代发行的纸币品种复杂,有官钞和私钞之分,官钞即由官府金融机构发行,私钞由民间金融机构发行。

清朝时期主要的钱币是铜钱和银锭。铜钱种类多样,面值不同,而银锭在清朝中后期逐渐发展为银元。

纸钞又可分铜钱票(可兑换方孔铜钱)、铜元票(可兑换铜元)、银两票(可兑换白银)、银元票(可兑换银元)四种。发行纸币开始有库银准备金、钞本来凭证。

民国

民国时期的主要货币有:银元、法币、金圆券。

在其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淮南银行发行银行卷等,日伪政府主要有:华兴劵、中储卷等等,除了这些还有一些外观的钱币,这个时代货币种类繁多,多色多样,这个也充分说明这个时代动荡不堪。

回顾漫长的货币发展历史,中国钱币系统之完整,门类之丰富,脉络之清晰,内涵之博大,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货币,不仅是一种财富的象征,更是一个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代名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