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做了份假的名校录取通知书的小朋友不知道怎么样了?
在全市全体学校开学那天,我特地在晨跑回来后发了条朋友圈:
那天有点感慨整个城市生活逐渐恢复正常了,一个是老太太都出来跑步了,二是小区里因为上学的人密集出门而显得人声鼎沸了。
转眼就到了教师节了,我忽然想起那个高考后向父母伪造名校入学通知书的学生不知道怎么样了?
虽然没有了权威的下文,我们对此事的认识,只停留在家长为了庆祝而花了大钱,以及事发后在亲友面前抬不起头来,“家长的血压高过学生的分数”,就到这个地方了。作为当年通过微弱的升学率进入重点大学校门的一员,作为经历过子女高考而牵肠挂肚时光的父亲,我总觉得,能想得出这样招数的孩子,显然天资不笨。但为什么把聪明用在了这上面呢?有没有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思太热切,而实际的关怀和沟通不够,以至于孩子有了不升入名校就觉得对不起家长的因素?或者家长太不包容,容不得孩子有失误或者表现有不如自己意的地方,为此,由于担心考不好不能得到家长的理解,因此只有用造假这种沟通成本最小的方法?
我们不得而知,上述只是猜想。但是,有一点可以无则加勉地为我们所借鉴的,就是家长该怎么拿捏对孩子的热望?如果与孩子沟通?以及如何看待从自己的角度看来,对方不尽如人意的表现?
中国家长对孩子望子成龙之心很普遍,分三种情况:
一种是普遍性的,大多数人都毫无理由地希望孩子上名校、进名企、当经理当董事长,升官发财。
第二种是自己曾经达成的,希望儿女也达成。譬如自己曾经是某项目运动员,某行业的优秀人士,就希望儿女也承继父母的基因,做同样的行当,做同样的职位。能往高了做更好,就是不能不如自己。
第三种是自己曾经有过梦想的,但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没有机会实现。在自己年华老去之际,希望儿女能够实现,对自己的老怀也是一个安慰,称之为“圆梦”吧。譬如家长自己没有读好书,或者因条件所限没有机会读书,就希望儿女进名校,光宗耀祖。或者自己曾经希望会某一项技能,譬如说,弹钢琴(我年轻时非常希望自己能弹吉他,结果毫无头绪)。自己连钢琴都没有摸过,但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看到儿女会这门独特技艺。
基本上,所有家长都免不了有以上一种或多种热望。对于技艺,我向来很看得开,“你老子我都没有这个基因,却要你能搞会,那太难为你”,我基本上抱着这样的理念与儿子相处,周围的朋友都说我得了育儿正法。^_^反正我就这么朴素地认为:有些东西真的看遗传看基因的,我自己不会,不去花费力气,或者花了大力气,但怎么弄都学不会,却要孩子得会,除非这孩子不是正版,否则,他要不会,也很正常。
这样就皆大欢喜,其乐融融,啥烦恼都没有了。
我印象中有过两件事希望孩子能follow me的。一个是我年轻时候武术底子不错,希望他也以此道作为强身健体的一个手段(自己会的,才去要求他),结果人家练了一两年,在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在小学校园里颇有因学习优异而导致的威望时,明确跟咱say no,不喜欢练武术。咱就二话不说偃旗息鼓,不再强求。
第二个是希望他未来跟我进同一所学校,毕竟那也是响当当的重点大学,而且八十年代初我进去时的门槛是非常非常高的,跟当时最高的一两所大学的门槛相差无几。但人家说,你那学校不算啥(观众里有我同学和母校校友的话,一定要多多包涵),我要靠清华。我就立刻闭嘴。现在人家清博快毕业了。
我常说,我可能一辈子没有做对几件事情,但是在跟孩子相处,陪伴他成长方面,大致没有犯大的错,最最重要的原因,是秉承“顺其自然,关注重点;人格平等,短处包容;严肃处用心,平日里轻松。到了不能理解处,首先反思自己不懂,而不轻易否决年轻人”这样的宗旨。
我平时非常反感刻薄待人,无论对外人,对家人,都是如此。如果我自己有过刻薄的行为,我也严重憎恶我自己。而很多刻薄是被包裹在“我为你好”的所谓“关怀”的外衣之中。曾经多次被年轻朋友问到什么样的行为叫“刻薄”,什么样的行为叫“关怀”,我举个这样的例子来说明。
假如有个小朋友,已经懂得饭后要自己擦桌子的道理,每次饭后自己的确也擦了,但是没有掌握要领,总是擦得不干净。做家长的见到桌子没有擦干净,会有两种不同的反应:一种是每次见到不干净的桌子,总是提醒“饭后要自己擦桌子”,这就是刻薄。因为这个话的潜台词就是这个小朋友“没有自己动手擦桌子”,仅仅根据桌子不干净这个结果,就否定小朋友曾经擦桌子的这个努力的过程。第二种家长反馈:啊呀小朋友,我看到你擦过桌子了,但是方法不对,我教你,你看,这样这样就能擦干净。虽然语气也用不到如何刻意的温暖如春,但这个发心,是能够被对方接收到的,知道是在“帮助自己提高”,“为我好”。小朋友也能很愉快地学会新技能。
在工作中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上级/老师,发自内心地帮助对方,听者是能够接收到这种善意的,哪怕用了严厉的口气,对方依然能够感受到“为我好”,双方的沟通是正向的。反过来,如果刻薄待人,沟通渠道不畅通,或者沟通成本很大,其中处于弱势的一方,很容易采取欺骗的手段,作为度过眼前困厄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