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分实验 | 以梭为笔 传承千年非遗
传承千年非遗
以梭为笔
陈分实验
二年级一班“缂丝”非遗实践活动
“一寸缂丝一寸金”,缂丝出现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从上古陪葬品,唐人敦煌幡帐,宋元书画到明清帝后龙袍,均能见到缂丝的身影。古往今来,缂丝一直是帝王和贵族们追捧的对象,宋徽宗曾为宋代缂丝名家朱克柔的佳作题诗:“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刻丝难。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形容缂丝织造为“以梭代笔”。清代曹雪芹极爱缂丝,其著作《红楼梦》中就提到大量提及缂丝服饰。
缂丝,又称“刻丝”,被誉为中国丝织品的活化石,是中国最传统的一种经纬交织丝织品,也是中国特有的丝织工艺品。它采用“通经断纬”的丝织技艺织成,制作过程繁复而耗时,有着“织中之圣”的盛名。
2021年4月18日,陈分实验二年级一班的同学们来到了位于北京通州区宋庄文化艺术区的北京东韵丝绸文化艺术馆(缂丝非遗传承人罗关根工作室)参观学习。艺术馆共分三层,一层展示的是丝绸皇家手工织机;二层展示的是缂丝艺术珍品、丝绸艺术精品、丝绸文化用品;三层为丝绸文化艺术交流区,同时展示大件缂丝艺术珍品及丝绸文史资料。
艺术馆馆长倪东侃先生热情的接待了同学和家长们的到访,并亲自带领同学们参观和讲解了艺术馆馆藏的手工织机以及缂丝艺术珍品。他表示:缂丝,是一种以平纹为基本组织,依靠绕纬换彩而显花的精美丝织物。缂丝的特点是通经回纬,即纬丝非通棱所织,它以本色丝作经线,先将需缂织的纹样描绘在经线上,再以各色彩丝作纬线,用小梭根据花纹图案分块缂织,同一种色彩的纬线不必贯穿全幅,只需根据纹样的轮廓或画面色彩的变化,不断换梭,采用局部回纬织制。因而在缂丝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的交界处呈现一些互不相连的断痕,似刀镂刻状,古人形容其“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称缂丝。
在三楼的缂丝文化交流区,艺术馆特意为每一位同学都准备了一架可以亲手操作的手工织机,倪馆长细致的讲解了织机的功能和操作方法,并请工作人员做了现场演示,而后同学们分别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织机,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开始了亲手操作。在同学们的巧手下,梭子如飞,织丝跳动,缂丝这一传承了千年的技艺,仿佛穿越了时空,此刻流淌到了孩子们的手中,那一张张既兴奋又严肃的脸庞,在向我们诉说着千年文化的魅力和精神,同学们为往圣继绝学,继往开来,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 ★ ★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缂丝工艺操作,每位同学都亲手织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作品,倪馆长及工作人员看到作品后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受缂丝非遗传承人罗关根老师的委托向二年一班及每位同学颁发了“非遗传承优秀班集体”及“非遗传承好少年”荣誉证书。
撰稿:刘韫玮爸爸
摄影:胡语同妈妈
审核:魏旬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