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老人到了70岁,过不了几年就去...
为什么有的老人到了70岁,过不了几年就去世了?原因主要有三点
在中国社会当中,自古以来都存在着一种想法,那就是一个人假如能够活到七十岁,就基本上已经算是“寿终正寝”了。比如“人活七十古来稀”这样的民间谚语,就从侧面建立了这样的一种认识。
形成这样观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是在当时,人们的平均寿命就是比较短的,由于物质水平比较低、医疗水平也不发达,所以很多人是很难活很大年纪的;其次就是古代的社会稳定性比较差异一些,很多人可能都死于战争、灾难等意外之中。
然而在现如今,尽管社会发展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医疗水平也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在中国,人们的平均寿命也只有72岁,很多老人一到七十岁就离开人世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内心沉重的衰老感
所谓“衰老感(Senility)”,说的是一种主观而言的心理上的体验。
在心理学领域,这样一种体验主要受到三种不同方面的因素而影响:一个是机体状态的变化,另一个则是多方面能力的转变,最终一个则是个体在社会以及家庭等组织当中的社会地位变化。
简而言之,当一个人到达七十岁之时,首先就会遭遇一种心态上的变化:从年轻时的热血澎湃、壮志未酬变为对于很多事情都感到力不从心,这种转变可谓是十分重要的。渐渐地,在这个年纪的人们内心当中,就会出现一种“老了,不中用了”的一种思维。
伴随着这种情绪的产生,身边人们对于自己的称呼也会逐渐发生变化,由之前的弟弟、儿子甚至是孙子这种称呼,逐渐变为哥哥、叔叔甚至是爷爷,以及身边同龄人逐渐离世,内心当中也会渐渐变得紧张和恐惧。
社会适应能力较弱
除了外界对于自己称呼的变化会产生影响之外,还有一些情况也会影响个人体的观念。最简单的,人们都处在同一个社会当中,而社会不会顾及到人的变化,是不断在发展的。
所以在这种历史的进步之中,假如一个人不能够很好地跟上时代的脚步,那么就会有一种被时代“淘汰”的感觉。
再加上此时本身个体的健康状态也就处于一个比较虚弱的状态,有可能已经罹患了一些心理血管疾病,所以这些事情会导致他们身体上压力的增长。
家庭地位的转变
我们可以去思考一个七十岁老人的社会关系情况:其本身在家庭当中也是拥有社会地位的。
当一个人处于六十岁的年纪时,往往还是比较有力量的,在家中往往还是比较有权威的,无论是语言还是行为,都能够对于家中的人们提供一种力量以及指引。
所以当一个人处于六十岁到七十岁之间时,便会经历一种社会身份上的“边缘化”:本身体能下降甚至还会患病、精神力随之下降、记忆力与反应等也减弱,最终不再像之前那样拥有较大的权威。
心理学领域认为,其实在人与人的接触当中,在一方面付出的同时,其也能够获得一些“回报”:一个是对方的感谢以及回报,一方面则能够在这种对他人的帮助之中,寻求到自己的价值。
而当一个人随着年纪增长,渐渐不能够在一些事情上帮助他人,那么其内心对于自己价值的认知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这种失落感以及其他的一些消极因素就会使得一个人的心理负担逐渐增加。
那么随着这种社会地位上的“边缘化”,已经年逾七十的老人在与自己的子女甚至是孙辈进行交往时,则不会再像之前那样受到其尊重,甚至会遭到对方的种种反对。
生活当中这种“针锋相对”地增加会一点点“压垮”他们。
如亚圣所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们最终总是会变老的。假如不想最终落得“子欲养而亲不待”,那么能做的事情就是在平时多对于老人增加一些理解和交流。
总而言之,尽管生活是物质的,但也是精神的。所以当我们与人,尤其是与老人交往时,还是多多增加一些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