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京剧琴师陈平一的“琴”

陈平一,1984年出生在一个天津票友家庭。4岁学唱老生,6岁学拉京胡,8岁在父开蒙下票房操琴,并被破格收入北京戏校,12岁来上海深造。

 1995年被余派专家从鸿逵先生收为弟子。同年经中国京剧基金会理事李和声先生推荐,进入上海戏曲学校,2001年毕业后即被上海京剧院录用。2000年拜尤继舜老师门下;1999年至2004年得到孟小冬弟子蔡国蘅先生的余派唱腔技巧的传授;1999年至2005年与余派坤生王佩瑜合作,被业内外公认为绝配合作搭档。2003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向京剧作曲家高一鸣先生学习,并取得大学本科文凭。2009年3月考取上海戏剧学院硕士研究生,并成为上海戏剧学院外聘教师。此外还曾经师从姜凤山、虞化龙等名家。前后举办过两次的个人京胡独奏会,汇集了梅葆玖、尚长荣、李鸣岩、李炳淑、夏慧华、张克及燕守平、李祖铭、王玉璞等名家到场助演。

  他演奏的《飞燕》在2005年上海市小节目比赛中获奖、在2007年全国首次京胡演奏大奖赛中荣获最高奖项--专业组金奖。

上海滩上拉京胡的人很多,拉得好的肯定会少一点,拉得精的更加不会很多,而无论是生旦净丑、各种行当,余、杨、梅、程,多种流派,都能拉、都能伴出韵味的,则是凤毛麟角。陈平一可算是其中的一位。

陈平一出生于京剧兴盛的天津,从小受父亲“开蒙”,4岁学唱杨派名剧唱段,被誉为“京剧神童”。6岁学琴,自此无论酷暑严寒、练琴不辍,技艺猛进;8岁已经扬名津门。9岁在北京工人俱乐部登台演奏,居然是为全本《龙凤呈祥》的演出操琴,难得的是拉来得心应手,镇定自若。戏迷惊叹这一梨园奇观,“琴界小圣手”一时传为佳话。

陈平一1995年拜在“余(叔岩)”、“梅(兰芳)”名家从鸿逵先生门下,还真的取到了真经,对余派伴奏的点子(曲谱)、尺寸(快慢节奏)、劲头(抑扬顿挫),熟谙在心。从先生不仅是名闻遐迩的有名琴票,更是对余派、梅派唱腔艺术很有研究的教育家。

“伴奏者必须会唱。唱不准、唱不好,不是称职的好琴师”。从先生的要求,成了陈平一拉琴前的必修课,使他非常重视一字一句地学唱。来到上海以后,他又分别师从著名琴师尤继舜、作曲家高一鸣,更是得益匪浅。

2005年、2007年,陈平一两次举办个人京胡演奏专场演出;2010年10月24日,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举办的京剧名家交响音乐演唱会上,他一个人独包全场京胡伴奏。要晓得,这些名家来自京津沪三地,演唱流派各不相同,李炳淑、夏慧华、关栋天、史依弘、李军、安平、李国静、王珮瑜等悉数登场,还有来自北京、天津的赵葆秀、王蓉蓉、张克、李佩红。此回又一次让人大开眼界,见识了这位“小圣手”的厉害 ,陈平一拉“余派”显然是最具真章,和一般“余派”的演唱和伴奏不一样的是,他和搭档王珮瑜配合演唱,唱的旋律和伴奏的旋律走的不是一样的谱,而是王珮瑜唱自己的旋律、陈平一拉另外的旋律,最后到某一个结合点上,唱和伴再走到一个旋律。比方说《搜孤救孤》当中程婴唱的“二黄原板”“娘子不必太烈性,卑人言来你是听……”就非常明显。伴奏的旋律作为“包装”,“裹”着演员的“唱”走,包括里面还有一些装饰音,这是很有代表性的。陈平一不无得意地说,这是王瑞芝先生私下传授给我们的“私房活”,别人不一定知道。他说的王瑞芝先生也是大大地有名,曾经是“冬皇”孟小冬的琴师,王先生教授的自然是高点子。后来,来自香港的孟小冬的弟子蔡国蘅先生,又成了陈平一的师傅,他把这套秘籍传授给陈平一和王珮瑜,“好比雌雄搭配,王珮瑜这样唱,非要我这样拉,其中一个人走形,就合不成。由于我们两个人是一个老师教,就很吻合”(陈平一语)。

陈平一体会到,不管拉什么流派,就是要本着这一流派的原汁原味、好好继承,遵循前辈先生的风格,其弹、打、压、抹、揉、滚、滑、搓等指法的运用,都要根据唱腔的具体字韵,能动处理,从而呈现与唱工浑然一体的境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