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做错事不可怕,站错队才可怕!

原文

《资治通鉴》汉纪 孝景皇帝二年(前155年)

六月,丞相申屠嘉薨。时内史晁错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疾错。

错为内史,东出不便,更穿一门南出。南出者,太上皇庙堧垣也。

嘉闻错穿宗庙垣,为奏,请诛错。客有语错,错恐,夜入宫上谒,自归上。至朝,嘉请诛内史错。

上曰:“错所穿非真庙垣,乃外堧垣,故冗官居其中;且又我使为之,错无罪。”丞相嘉谢。

罢朝,嘉谓长史曰:“吾悔不先斩错乃请之,为错所卖。”至舍,因欧血而死。错以此愈贵。

译文

六月,丞相申屠嘉去世。当时内史晁错多次向刘启请求密谈说事,刘启对晁错言听计从,宠爱超过了九卿,于是晁错借机修改了许多法令。丞相申屠嘉有感于自己所说的话没有用,开始嫉妒抵触晁错。

由于当时晁错担任内史,出宫不方便,于是晁错在宫墙南边另外打穿了一个门。而南墙,是汉文帝宗庙外的围墙。

申屠嘉听说晁错打通宗庙墙,因此上奏弹劾,请求诛杀晁错。有门客把这个事情透露给了晁错,晁错大惧,连夜入宫拜见景帝,向刘启自首谢罪。到了上朝时,申屠嘉奏请诛杀内史晁错。

皇上说:“晁错凿穿的不是真庙墙,于是外面的围墙,住在那里的都是没有职责的待命散官;况且是我让他这么干的,晁错无罪。丞相申屠嘉因此向皇帝道歉”。

罢朝后,申屠嘉对长史说:“我后悔没有将晁错先斩后奏,反而晁错坑了。”回到家,申屠嘉吐血而亡。晁错因此地位更加尊贵。

解析

一、贵而勿骄

晁错的上位,是因为刘启的信任;晁错的失败。还是因为刘启的信任。晁错错就错在,富贵骄人,因贵而骄。凭借刘启的信任,到处得罪人,做起事来也是大开大合,而得罪人多了,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晁错过于高估了刘启,低估了那些被得罪之人报团取暖的力量,发展到最后,连刘启都不敢保他了。

后世汉武帝削蕃就显得成熟许多,不是像晁错一样到处怼,而是搞推恩令,拉一派打一派,分化反对势力,利用时间来解决重大利益矛盾。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汉武帝削藩是怎么削的?其实汉武帝削藩,用的还是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的方案:“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推恩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所有儿子。因为诸侯王们都有一大堆儿子,利益还在自己家,只是不是由一个儿子独得了,而是摊薄给所有儿子了;关键是诸侯王们还无法反对,如果反对的话,别说皇帝不答应,诸侯王的儿子首先不答应,诸侯国自己内部就要先乱起来,谈何联合造反?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传个两三代,诸侯国只会被越分越小,小到最后根本难以联合起来反抗,后世皇帝就可以找借口,趁机肆意削弱其势力。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放一放,时间是最好的解药,不妨交给时间来解决一切。

二、疏不间亲

刘启还是太子时,晁错就已经跟着景帝混了。论亲,申屠嘉比不上晁错。

晁错人称太子府智囊,大事小情刘启都要问过晁错。论信,申屠嘉更是比不上晁错。

申屠嘉的失败,败在不自量力,以疏间亲。一朝天子一朝臣,如果他能认清形势,急流勇退,在其他人因这件事而弹劾晁错时,为晁错说上几句话,主动让位于晁错,弄得好就可以焕发官场第二春。至少不会自取其辱。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飓风过岗,草木唯存。官场职场是需要韧性的,待到山花烂漫时,七国之乱后,如果申屠嘉还活着,不被气得吐血身亡,很难说不能东山再起。

三、争宠之术

申屠嘉的失败,从本质上讲,是由于景帝对刘启的信任纵容;从微操上说,其实就是被晁错坑了。申屠嘉满心欢喜的在朝堂上公然弹劾晁错,以为自己稳操胜券赢定了。没想到,不仅没赢,还一败涂地,景帝大包大揽的护着晁错,申屠嘉被刘启推到了对立面。你不是要弹劾吗?这是是我指使的,你想怎么样?

倒过来看,如果碰到需要争宠之事,可以在获得领导同意之后,去做一件不那么合规的事,必须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领导已经批准。

然后引导对手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公开攻击自己,往往可以把对手推到领导的对立面,顺势孤立对方,最终击败对手,从而达成独享尊宠的目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