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不好情绪问题,就不要和孩子讲道理
各位朋友,我是涛声依旧。
我们总觉得道理可以让人改变行动,于是,当家长的总是热衷于给孩子讲道理,然而,很多家长并没有通过讲道理让孩子改变,反而引发了孩子的反感。
其实我们是夸大了道理的作用,或者我们低估了孩子懂得道理的能力,甚至我们意识不到,讲道理,还会出现与我们的初衷相悖的反作用。
当家长讲的道理孩子都懂的时候,你越是讲得滔滔不绝,孩子越是反感,这就像本来孩子吃的饱饱的,你非要硬往孩子嘴里塞吃的,孩子怎么能不反胃呢?
这个时候,孩子内心会发生微妙的变化,渐渐地,这种变化开始膨胀——你越这么说,我偏不按照你说的做,我就看看你说的道理是不是真的就那么正确。
我们称这个为青春期逆反。
在孩子本来情绪激动,或者因为犯错,情绪不稳定时,家长就急于给孩子讲道理,这时候的逆反更具有爆发性。
所以,很多家长都有这个经历,家长说着说着,孩子夺门而出,不见踪影,留下家长在困惑中凌乱——我讲的道理多好啊!为什么孩子就是不听呢?这是什么熊孩子啊?
不是孩子有问题,而是家长缺乏一个基本的认识:
在纠正孩子的行为之前,一定要先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或者安抚,或者等待,或者先让家长自己平静下来。
情绪像水,稳定的情绪是涓涓细流,滋养万物;不稳的情绪则是咆哮波涛,极具破坏性。
很多人可能还记得,那个从桥上跳下的职专的学生。当时,孩子在学校与同学打架后,学校让家长把孩子领回家,在回家的路上,母亲在车上就开始对孩子喋喋不休地进行批评教育。
当车开到一座桥上的时候,可能是母子之间争吵地厉害,母亲停下了车。孩子从车里夺门而出,毅然决然地从桥上跳了下去。母亲在后面一把没有抓住,眼睁睁看着孩子在自己的面前结束了生命。
这就是情绪激动之下讲道理造成的恶果。
永远要明白,大人也好,孩子也罢,只有在心情处于平静状态时,才能进行正确的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举动。
这就像大海中的航船,如果在惊涛骇浪中前行,就很容易偏离航向,甚至连自身安全都保证不了。只有风平浪静时,我们才能辨别方向,才能稳稳地朝着目标破浪前行。
我希望家长们记住这个比喻,惊涛骇浪中,不要急着航行,先稳住舵是关键。
很多时候,尤其是遭遇挫折时,有人能理解自己,不责怪自己,远比告诉自己怎么去做重要得多。
尤其是一个人情感受伤时,需要的是精神急救,需要的是先包扎伤口,而不是急于问:怎么受伤的?也不是指责:为什么这么不小心啊?
想象一下,如果孩子身体受伤了,比如磕破了头,这个时候,家长如果喋喋不休地说:“我以前怎么告诉你的?为什么还是把头磕破了呢?”
然后,家长急于告诉孩子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数落着孩子以前曾经犯过哪些类似错误。
孩子承受着伤痛,再去听你讲那些道理,怎么可能不逆反呢?无论你的道理讲的多么天花乱坠,无论是什么样的千真万确的真理,他现在需要的不是这个,需要的是伤口的包扎。
再说了,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任何道理都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真理缺失了存在的条件就会变成谬误。
大人们出于自身经验的东西,很容易过时,即使不过时,也会被孩子们视作迂腐陈旧。他们总是想标新立异,总是想冲破传统,这就让家长的道理变得更加无力而尴尬。
有些道理,要真正明白,需要岁月磨砺后的体验,需要一定的人生积淀才能真正理解。孩子们年纪轻轻,想让他们明白这样的道理,基本是不存在可能性的。
所以,家长放弃讲道理的欲望,可能在教育孩子上会有更好的效果。
放弃讲道理,并非让家长无所作为,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教育智慧来启发孩子自己明白道理,也可以让孩子去经历一些事情之后体验总结出道理。那样获得的道理,孩子理解得更加深刻,也更容易记得住,更能用在指导自己的行动上。
仅仅是给孩子讲道理,这不是好的教育。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