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梁左 | 喜剧结缘

按:今年5月19日,是喜剧作家梁左先生去世20周年。梁左先生人生短暂,却给我们带来了无限欢笑。从本周一起,本公号将连续五天连载梁左传记《青年梁左》。原文2016年发表于《读库》1606期,此轮连载略有改动。全文共五部分,今天发出第四部分。

梁左带来了一个时代,也带走了一个时代

1993年初,英壮是以编剧的身份进入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剧组的,后来还担任过制片主任。

在北大物理系上学的时候英壮就知道有梁左这个人,但不知道他长什么样子。在北大话剧社,英壮见过七八级一个女生的照片,女生已经毕业,曾是社内的骨干社员。这名女生各方面条件都很好,有一种古典美,不过按照刘震云的说法,“除了下巴短点儿,其他都完美无缺。”

当时据英壮了解,这个女生的男朋友并不是话剧社的,名叫梁左。英壮心想,话剧社这些男生又帅又有才,都没有追上她,那她这个叫梁左的男朋友长得得多帅啊。见过梁左的人给英壮形容了一下,说他其貌不扬,胖胖乎乎,个子不高。英壮一听非常失望,那这人得多么有才,才能把丢分的相貌弥补回来呢?

很快,英壮就在春晚上听到了梁左创作的相声。对于相声英壮丝毫不陌生,虽然没有拜师系统学过,但也在少年宫受过相声培训,说过不少段子。

听到梁左的相声作品,英壮感觉它们非常特别,其中散发出独特的文人气质。英壮认为,从历史沿革来看,相声不属于文学范畴,最早都是由街头艺人表演,当时的观众也主要是底层的劳动者,富贵人家办堂会都是请名角儿唱京剧,有钱的请头牌,没钱的请二流演员,没听说过谁家请相声演员演出。然而不能否定的是,相声又是一种有脚本的艺术,所以与文学或多或少又有一定联系。而相声创作者中,长期以来接受高等教育的不多,连高中毕业的都很少见。

梁左的相声里透着一种气息,让这些作品与众不同,哪怕你不知道作者是谁,也大概能琢磨出来,写作者好像很有学问,或者读过不少书。而姜昆又掌握相声创作的手法,两人结合就可以制造完美。

尽管常有这种想法,但对于梁左,英壮很多年内只闻其名,不见其形。当时他和同为北大毕业的堂兄英达曾经聊起梁左其人,英达说,这就是我经常跟你提起的北大那个梁左啊。对此英壮又心生疑惑,当年中文系文学专业是北大文科专业中录取分数最高的,能考上的学生都是学习尖子,而且这些人心中都有文学梦,终极目标就是写小说。在这一点上,英壮认为应该没有例外。一个北大文学专业毕业的高材生,怎么写上相声了呢?

英壮是最早进组《我爱我家》的工作人员之一。他正在西山招待所冥思苦想写剧本的时候,有一天英达带来一个胖胖的新编剧。这时是1993年4月。

此前经王朔推荐,英达找梁左商量写作情景喜剧的事情,向他描绘了合作后的美好明天,陈说这部剧将改变中国喜剧的未来。听完英达充满激情的讲述,梁左斜躺在沙发上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这是梁左与人长时间交谈的习惯,先是坐,然后歪,最后放平。梁左称呼英达为“老英达”之后说,我最近呢正需要一大笔钱,所以你要是特别佩服我,使劲求我呢,我就受累给你帮个忙。话虽有勉强,但第二天梁左就跟着英达进了西山,开始封闭写作。

正在屋中写作的英壮第一次见到梁左。只见此人胖胖的身躯,戴着眼镜,背微微有点儿驼,举手投足小心翼翼,就好像恐怕手里的包掉了,或者脚踢到哪里,走路很轻,像猫一样,说话慢条斯理,说话吐字个别词语略有不清。

英达对英壮介绍说,这就是梁左。看到梁左的样子,英壮脑海中立刻冒出一个想法,感觉陈景润大概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只不过这是一个学了文科的陈景润。

通过后来的接触英壮和身边朋友都有同感,梁左这人比较认生。和人熟悉了之后,才是另外一种活跃的状态。

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英壮能感受到梁左明显的自信,言谈中透露出来的意思就是,英达你们不是遇到困难了吗,我来了就都别着急了,把心放肚子里,你们不是说中国从来没有情景喜剧吗,那就以我为准,我认为情景喜剧就应该这么写,“这是第一件事,第二件事英达你告诉我,什么叫情景喜剧?”

梁左这种自信,对整部剧的创作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此前英壮和英达在写作时总是找不到感觉,这与电视剧中的人物设置直接相关。按照最早的设想,贾家应该有个大女儿,南方女婿倒插门来到贾家。可是从小在北京土生土长的英达和英壮,写起南方女婿的台词就手足无措。

梁左进入创作集体后,与两人商量将人物重新设计,把女儿改成儿媳妇,女婿改成了大儿子。从后来的创作来看,这是一次革命性的改动,他们开始用熟悉的语言塑造剧中的人物。另外与最初的版本相比,剧中主要人物还有一个变化,增加了一个小女儿。

梁左的加入使剧本创作进程明显加快。谙熟相声创作规律的他逐渐找到感觉,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从他的头脑里出现,一字一字地落在他闪烁的电脑屏幕上。梁左用电脑非常早,这也让英壮感到有些惊叹。

对于剧中贾家一家人的生活,梁左是熟悉的。他也有一个像傅明一样做过革命工作的父亲,而且父亲也曾因从事地下工作使用化名。连同他在内,他家也有三个子女,而且同样是两男一女,女儿最小。

英壮认为,如果大家都没有信心,主创人员都长期处于心虚和彷徨当中,每写一句话都哆嗦,写一场戏都含糊,能写得好吗?对他来说,无形当中也有了主心骨,从此不用再暗自摸索,有梁左在这里把关,他可以尽情发挥。思想放开之后,火花就迸射出来。

对于英壮独立写出的剧本,有时梁左也不吝夸奖地说,英壮你这段写得好,我都想不到,也写不出来。在英壮眼中,由于有在教育部工作的经历,后来也做过教师,梁左比较好为人师,喜欢指导性地说话,而且不局限于指导创作方面,有时吃个饭他也不忘讲解一下,这个菜有什么来头,应该怎么做。

葛优客串演出的《不速之客》上下集,剧本主要是英壮写的。在英达看来,这两集科技含量比较高,英壮是学物理出身正好对口,梁左写不了。但这两集剧本也不是英壮一个人写的,比如“六指儿”那句就是英达加入的。梁左还用这个包袱教育英达:“六指儿”这一段非常好,“伸手不见六指儿”,但你不能直接说这句,前面不铺后面就抖是不行的。于是梁左在这句话前面先铺垫了两次,到葛优说“伸手不见六指儿”已经是第三次,事实证明这个改动很有必要。

《健康老人》那两集也是英壮的得意之作,不过它的创作有一个曲折过程,也体现出梁左和他合作的力量。最开始英壮写的剧本叫《戒烟记》,内容是老傅烟瘾很大,后来身体出现问题,大家劝说他戒烟,老傅就想尽种种方法戒烟,最后也没有戒成。梁左看完剧本对英壮提出批评,他说这就是你一个理科生写剧本存在的问题,它特别像严谨的论文,作为一个剧本故事性和鲜明人物的塑造都比较欠缺。

听完梁左的话英壮开始反思,琢磨了两天时间,有一天晚上做梦突然冒出一个想法,而后付诸于写作。剧本就有了后来剧中的情节,老傅和老郑两个人针锋相对争当健康老人,一个戒烟,一个戒酒,戏剧矛盾由此产生。

由此英壮受益匪浅,后来在创作《候车大厅》时,他又把这种创作规律放大。他认为情景喜剧的剧本创作,首先不是喜剧性,而是故事性,喜剧性附着在故事性和喜剧矛盾之上。每集都要有一个故事,故事要吸引人。

不过梁左也并不是每次都能准确判断。《我爱我家》的最后两集被设计成戏中戏,这个创意最早被梁左认为过于复杂。有一天英达翻看梁左舍弃在一旁的其他编剧写的剧本,发现其中有这么一段,贾圆圆逃学,看到一个剧组正在拍戏,剧组导演是英达。英达根据这样一个灵感,写出最后两集的巧妙故事。对此梁左一直持反对意见,他认为这个写法太绕,用相声语言来说就是“皮儿太厚”,最后一集这么拍恐怕刹不住车。英达仍坚持这样写,写完梁左又加了一些包袱,包括形容英达为“大白胖子”,“找他要美元”等等。

创作之余几个人也经常聊天,怕打扰英壮写作,英达有时候直接去梁左的屋里聊,梁左也会来英达和英壮共同的房间,开头多是聊剧本构思或细节,不过常常说着说着就不知道扯到哪里,话题天南海北,很有可能聊到《红楼梦》。

梁左非常注意私密性,自己所在的屋密不透风。在英壮眼中他有非常奇怪的生活规律,他们也不知梁左几点睡,几点醒,睡眠也应该不是太好,非常怕打扰,俩人过去聊天都要事先约好时间。

除了编剧,梁左还担任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剧本统筹。英壮和英达创作的剧本,他还要进行斟酌和润色,力图使整个剧本的包袱水平和语言风格达到统一。正是由于梁左在剧本创作中的特殊贡献,到《我爱我家》开播的时候,片头字幕给他打出的头衔是文学师,这也是英达根据美国的情景喜剧惯例安排的。

西山的风景很美,此前发现的曹雪芹故居离招待所只有几百米,相传《红楼梦》就是曹雪芹在这里写成的。这里已经被辟为曹雪芹纪念馆,创作之余梁左去参观过两回,心想这个地方能不能写成书不好说,这么清静的地方养老还是不错。

梁左写《我爱我家》这件事没有跟姜昆说,很长一段时间姜昆见不着他,就问他最近在做什么。梁左说,我不能告诉你,告诉你你就得说我。

直到1993年底,姜昆、戴志诚和孙晨驻扎在圆山大酒店为公安部春晚搞创作,有一天下午梁左来了,说我给你们看看我写的东西,说着从包里掏出几盘《我爱我家》的录像带,当时这部剧还没有播出,梁左为他们放了两三集。戴志诚一边看一边说,这不全是我们的包袱吗?姜昆说,梁左你这属于“捋叶子”。捋叶子是相声术语,指相声艺人有意或无意偷取其他艺人表演中的精彩内容和包袱,是一种不光彩的行为。当然,姜昆这句话更多是借此开玩笑。

梁左的解释依然慢条斯理:千古文章一大抄,实际上我这叫借鉴,我这是创造性的继承、捍卫和发展。不过后来梁左为此还特意给姜昆打过电话,说要不你就说说我吧。梁左也曾经对姜昆说,写情景喜剧首先挣钱挣得多,其次它比相声简单,自己在那里一说,别人在旁边一记,这就是一集。“我跟你一起写相声,一个字一个字地改,折腾好几个晚上,电视剧里根本不用这样。”

其实即使不去写情景喜剧,姜昆也认为梁左不会永远写相声。在他看来,首先梁左觉得相声创作太苦,另外梁左觉得拿出创作相声十分之一的力量就能完成电视剧创作,而且电视剧的影响比相声大,创作者地位更高,收入更多,梁左确实也需要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

三 

除了担任编剧工作,梁左还为马上开拍的剧集找到一位演员。梁左常去银河少年电视艺术团,在那里发现了演员沈畅。他推荐沈畅在剧中扮演了保姆小张。银河艺术团当年是培养童星的摇篮,王菲、蔡明、蔡国庆都是从这里出发,而后成为演艺明星的。

沈畅曾经是一位小童星。她在北京电影制片厂院子里长大,几个月大时就在电影《海霞》中为小海霞配过哭声,小学二年级时,她拍摄了第一部电视剧《小龙和小丽》。1992年更是担纲女主角,出演电影《女大学生之死》,这部电影也为她赢得了进南开大学学习的机会。

拍摄《我爱我家》前四十集时,包括梁左在内的剧组人员都住在拍摄地中国工运学院(今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招待所。梁左住在一楼条件较好的单间,屋里有空调,二楼则没有空调。到后八十集移师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拍摄时,由于要接待一些创作者,梁左就不再驻组。

《我爱我家》全剧拍摄的第一集是《在那遥远的地方》。志国南方开会回来资料里夹带了一张女人照片,和平据此展开仔细的盘查。选择将其作为开拍第一集剧组有多重考虑,其中一个因素是,上下集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是梁左根据此前创作的中篇小说《侦破爱情》改编而来,由于小说基础比较好,编写起来也顺手,所以这两集的剧本也相对成熟,有利于演员把握和发挥。

与原小说相比改动最大的部分是结尾,小说里两位主人公最后因彼此缺乏信任而离婚,而这种结局不太符合家庭题材喜剧的习惯,最后被梁左改为两人冰释前嫌,和好如初。

另外上下集的《灭鼠记》,也脱胎于梁左的同名小说旧作。由于偏爱这两集,梁左早早就为自己预留了一个角色——区灭鼠办的梁同志,这个姓氏也早在编剧的时候就写了进去。于是在这两集的末尾,观众看到了镜头上身着白衬衣,戴着眼镜,胖胖的笑容可掬的梁左。除了向全家人点头示意,梁同志的台词只有两三句。他第二次出现在镜头里,是在《我爱我家》的最后两集,而且他就扮演自己。

《我爱我家》剧本创作期间,梁左跟梁天说英达导演要拍一部喜剧,但这种形式国内没有见过,是他从美国带回来的新形式。梁左之所以对梁天充满信任,主要是多年来梁天的片子他基本也都看过,比较了解他的戏路。

梁左对他说,这个戏结合了很多相声创作的特点,又结合影视表演,比较适合你。梁天拿过剧本一看心里说,这哪是适合我呀,基本就是照着我写的呀,人物说话跟我之前角色说话的状态差不多。梁天也看过不少哥哥的作品,对他写的相声更是耳熟能详,所以对他的写法也比较熟悉。后来进组后梁天拿到剧本背词背得最快,基本看上一两遍就可以表演。

当初从部队复员回来,梁天没考上文艺团体,就整天在剧组瞎混,到处跑龙套。梁左曾经认真地跟梁天说过,你是不是要做这行,如果真想当演员的话,一定要看《红楼梦》。由于书中人物关系太复杂,梁天看了一遍没看懂,看第二遍还看不懂,准备再看第三遍。梁左说你先别看了,看到现你脑海中有没有人物形象?梁天回答说有,梁左说,《红楼梦》里很少有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心理描写,大部分都是对话,为什么看完脑子里还有人物形象?就是这语言的魅力,什么人说什么话,每个人说话都不一样。梁左说,以后你再演角色,台词要反复斟酌,表情什么的先不用管,话说对了,其他就都对了。梁天听完此言获益很多,再演戏经常想起哥哥说的这番话。

小时候梁左和梁天哥俩从来没吵过架,长大了也没红过脸,但见面或通电话当弟弟的梁天总是直呼梁左的名字,或者称他“老梁左”,只有跟别人介绍的时候才说“这是我哥”。尽管很少叫哥,但梁天从内心很敬重这位哥哥,愿意听他各方面的指教。由于父母平时非常忙,梁天能体会到“长兄如父”的感觉。

可能是由于平时很少称呼哥哥的缘故,在《我爱我家》里志新也很少称志国为哥哥,基本上都是口称志国,叫和平为嫂子倒是很顺口。

上下集的《近亲》是《我爱我家》中带有探索意味的剧集。

按照本集的情节来推断,志新十有八九不是老傅的亲生儿子。不过在此前的《原则问题》一集中,文怡说过志新跟年轻时候的老傅长得最像,这似乎又表明不存在那样的事情。

其实不要说观众,就连梁天本人拍摄期间都没有弄明白其中的关系。《近亲》拍摄时,梁天的父亲病情严重被送往医院,心脏曾停跳四分钟,病危通知单发到家属手中。拍摄这两集的六天时间里,梁天白天排练,晚上赶往协和医院陪床,一边陪护一边看剧本,人被熬得有些迷糊,总感觉状态不太对,没有搞清楚剧本中事情的原委。

梁天那几天片场医院两头跑,心中万分焦急。在医院的时候,梁左给他讲起一个故事。艺术大师侯宝林有一次接到任务,为贫下中农演出要立即出差,但当时女儿病危,为不耽误演出侯宝林还是登上了火车。火车到了农村,侯宝林的女儿就没有了。但到演出的地方,他依然还得给观众说相声,为他们送去欢笑。听完这个故事,当时梁天就觉得做演员太难了。

梁左在写作《近亲》这两集的时候,专门放进去一首浪漫却颇有些费解的诗。“还没到明理的年龄,却已经坠入情网;只要你离开半步,总发现我泪水汪汪。日复一日我的爱情在增长,这是自然造成的结合,是天真烂漫的形象,像阿菲里同与阿丝达黛一样。”

这首诗写在志新母亲的日记里,对于推动整个剧情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按照家中的大学生小凡介绍,阿菲里同与阿丝达黛是《波斯人信札》里的人物,书作者是孟德斯鸠。

写到此处梁左脑子里有一些印象,但又怕弄错,想找本书确认一下。其中一个电话打到全剧美术师戴延年那里,问他有没有《波斯人信札》。戴延年书柜里正好放着这本书,但是从来也没有看过,就给梁左拿了过去。

1993年7月7日,《我爱我家》前四十集在中国工运学院开拍,几个月时间拍完。1994年初先在香港卫视中文台(今凤凰卫视)开播,获得一定反响。而后在河北经济频道播出,很多北京人通过这个台收看到反映北京人生活的喜剧。

1994年初投资方决定拍摄《我爱我家》续集,开拍时间迫在眉睫,这对编剧工作是一个挑战。按照英达的安排,英壮在后八十集不再担任编剧,而是履行制片主任的职责,编剧只剩下梁左一人,需要增加新生力量。在梁左的介绍下,妹妹梁欢进入编剧组,做起了助理文学师。

梁欢当时已经从北大中文系毕业。梁欢在北大上学那几年,梁左已经由于为姜昆创作相声而小有名气。有一次在课上,一位教授对文人涉猎艺术的现象大发议论:咱们北大不也出了一个毕业生,好像姓梁……叫梁什么?不务正业写相声,而且居然写得挺好。台下发出一片嬉笑声。教授机警地问:你们笑什么?你们认识他?是不是你们谁的男朋友?嬉笑立刻变成哄堂大笑。

梁左被梁欢当做亦师亦友的兄长,在兄长的举荐和指导下,梁欢很快进入角色,在后八十集的剧本创作中立下汗马功劳。

1994年4月27日,《我爱我家》后八十集移师北京广播学院开拍。

后八十集的前两集叫做《请让你来帮助我》,其中出现的第一个保姆李大妈由演员李明启扮演。排演当天,李明启从很远的地方赶到广播学院,到现场一看剧本就觉得好,自己有发挥的余地。不过剧组化妆人员嫌她的岁数太年轻,唯恐她演不好剧中的老太太。当年李明启58岁,白头发并不太多,镜头上的白发是画出来的。从小要强的李明启心想自己是演员,演员是有可塑性的,但她没有说话,内心憋着一股劲儿。

一场戏下来,梁左就赶过来对她的戏表示认可。等实拍结束的时候,梁左一边往外送李明启一边说,您的戏太好了,把我们的剧本升华了。李明启说没有,是你们的戏写得好。

包括本集在内的后八十集播出之后,有一天梁左还给李明启打来电话说,李老师我想给您送一套碟,就是您演出的那两集。后来她在交道口电影院门口等着,很快梁左就来了,一边交给李明启碟片一边问,一会儿我们有个聚会,您去不去?

李明启的表演功力得到认可后,英达后来又邀请她出演了《东北一家人》、《党员马大姐》等剧。多年后李明启扮演的两个反派人物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个是电视剧《水浒传》中的王婆,另一个是《还珠格格》中的容嬷嬷。

这么多年过去,李明启依然能想起《我爱我家》里她说的台词。之所以忘不了,她认为第一就是梁左剧本写得好,故事生动,人物鲜明,作为演员她享受了创作角色的过程。

《我爱我家》之后,英壮和梁左再没有正式进行编剧合作。不过1998年拍摄《新七十二家房客》时,梁左曾拉作为剧中演员的英壮帮着改过剧本。

梁左在剧中担任总编剧,下面有一个创作班子。有一天英达对英壮说,梁左想找你聊聊,而后梁左来英壮的房间说,我也是四十多岁的人了,最近比较疲劳,创作上精力也不够,你在方便的时候就帮着改一改本子,替我分担一点。

当时英壮刚刚创作和主演过《候车大厅》,有了更多写作经验,他听从梁左的要求帮了些小忙,给剧本润了润色,加了包袱,加起来有五六集。

在那之前的1995年,梁左作为导演拍摄过《临时家庭》,而且也是在《我爱我家》的拍摄地之一中国工运学院拍的。在英壮看来,那时是梁左最风光的时候,人家为请他写剧本,给了一个额外条件就是做导演,这也应该是他当时很得意的一件事。拍摄期间梁左享受了创作《我爱我家》带来的掌声和赞誉,每天心情都很好。不过由于他没有导演经验,而这份工作又分散了他剧本创作的精力,整部剧的质量因此受到影响。英壮说,“作家的创作是痛苦的,尽管写出来的是喜剧。从生活角度,那应该是他比较快乐的一个时期。他应该得到这份快乐。”

英达的一个说法,英壮认为非常适合评价梁左。梁左姓梁,在《我爱我家》担任文学师,所以英达最早就称梁左为“梁师”,在谐音上正好契合“良师益友”的意思。英壮认为梁左教会自己很多,不仅是创作方面。比如《我爱我家》拍摄期间梁左有一次跟英壮聊天,真诚地劝他应该去演戏,也等于在职业方向上给出指引。当时英壮才20多岁,梁左说你还年轻,不应该固守在编剧这个领域,你的路应该更宽。

而在英达眼中,梁左是他的知音。他和梁左很早就发现,他们这两个背景相似趣味相投的北大同学,无论是在喜剧创作还是在生活情趣上都有着惊人的一致。他俩常说,似乎各自在此之前所做的一切,比如梁左学中文,英达学心理,梁左写相声,英达演喜戏等等,都是上苍刻意安排,为两人合作情景喜剧做准备。

《我爱我家》之后梁左几次放话打算改写小说或话剧,最后都不了了之,还是回到爱之恨之的情景喜剧。梁左经常一边写剧本一边说,老英达你看这个情节怎么样,我原本是打算留给我的小说,直接拿诺贝尔文学奖的,要不是你们一个劲儿地求我,能这么随便用到你这破戏里吗?

现为央视主持人的张越,当年也曾参与《我爱我家》后八十集的编剧工作,从梁左那里学到不少创作的技巧。

《我爱我家》后八十集的导播叫贾乐松,她和张越是高中同学,进组之后贾乐松曾经对张越说起他们拍的戏特别好玩儿,台词就跟王朔小说似的。有一次她拿来两个前四十集的剧本给张越看,张越一看就非常喜欢。由此,张越对《我爱我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张越后来听说,《我爱我家》已经开拍后八十集,剧本边写边拍,剧组每个星期都在等本子,等得特别急,尽管集合了一些新编剧加入,但经常到拍的时候本子不能用,所以梁左压力大,英达到处在找比较靠谱的快手写剧本。有一次在贾乐松和英达的聊天过程中,贾乐松提到了同学张越,并介绍她在《综艺大观》写小品剧本的经历,英达就请她把张越找去了剧组。

英达见到张越就说,想请她来帮着写剧本,张越说自己写不了,没写过电视剧。英达说情景喜剧在中国不光你没写过,全中国人民都没写过。他还举了一个美国情景喜剧的例子,说这种剧本其实有点儿像电视小品,又比小品完整,好的话能拍几十年,陪着观众长大变老。张越感觉到新鲜和好玩儿,英达说你写得快,而且水准应该不会掉到太低,你试试吧。张越提出多给她一些剧本,以摸到写作规律。英达给了她一大摞,张越背着就回家了。

在家看剧本期间,有一次英达告诉她到剧组去一趟,看一次现场排戏,增加感性认识。英达安排张越某天到红庙附近一个地方,在那里会有很多社会编剧向梁左交剧本,梁左当天收一批新剧本,再把成熟的剧本交给剧组来的人拿到剧组。当年没有网络,剧本全靠剧组的人跑来跑去地传递交换。英达说你正好可以看看他们剧本的交接,感受一下梁左与他们谈本子的过程,然后你就跟着剧组取稿子的人到广院来。

谁知一到红庙附近就吓了张越一跳。她赶到那里的时候,梁左正在厉声训斥两个刚刚交稿的新编剧。好像是耽误了时间剧本来不及改,梁左非常生气,语气有些冲动。张越是八十年代毕业的女大学生,那时候到哪个单位大家都哄着,尤其中文系大学生一个个都特别清高,她从来没见过这种场面,即使在央视也没这么被训斥过,心里不免有些打鼓,到时候教训自己可怎么办?

到剧组见到英达,张越直接就说你们剧组对编剧态度不好,我不参加了。英达了解到情况后和气地说,梁左不会无缘无故教训人,里面定有原因。英达另外说,你应该也不是办事极不靠谱的人,不至于把他激怒到那样。张越还是犹豫不决。英达最后说这样吧,为你们单成立一个组,你和梁欢都归我管,剧本直接交给我,有什么问题我跟你谈。一条绿色通道打通了。

此前张越曾在央视《综艺大观》节目写过喜剧小品,里面也需要加入包袱,而到《我爱我家》剧组后他发现,包袱都被她浪费了,以前写本子一篇作品里一个包袱只用一遍,但梁左会把一个包袱没完没了地反复“蹂躏”,让一个包袱变成一堆包袱。

《恩怨》上下集的剧本是张越执笔的,其中写到老胡和老傅两个老人,一个知识型的老干部和一个老革命型的老干部互相瞧不上,开始互相对方打嘴仗。张越写到老胡说他爸爸也是苦出身,是摇煤球儿的,而后面就不再提摇煤球这件事。梁左看到后作出修改,他写到,老傅说,你苦出身也可以蜕化变质嘛,那年肯尼迪死了你哭,咱们单位摇煤球儿老赵他爸爸死了你怎么不哭啊?老胡说,那我哭得着吗我?老傅说,怎么哭不着?你爸爸不也是摇煤球儿的吗?老胡说,哦,我爸爸摇煤球儿,那天底下摇煤球儿的都是我爸爸?我听说一个摇煤球儿的死了我就得哭,我有病啊我?我认识他是谁呀?

加上这段词后,现场表演效果极好。张越对梁左另一段台词的创作也印象很深,感觉包袱连起来确实可笑。那是《双鬼拍门》中的一段,老傅批评居委会主任于大妈,“什么事情都要实事求是,就你们街道的那帮老太太都多大岁数了?平均年龄七十六,就这么大的岁数,那还能抓住坏人吗?那坏人要是让你们给抓住了那坏人得多大岁数?那么大岁数的坏人要是给抓住了,那还能改造得好吗?就是改造好了那还有什么用啊?”

这段台词,最早曾在梁左写的相声《家庭怪事》中出现。能让台词一个包袱连着一个包袱往上翻,张越认为,这是梁左了不起的地方。

对此英达也有评论,他说梁左在这方面是有理论的,这里用到好几条规律,其中之一就是重复。有一句话本身并不逗,但当它反复出现,当你已经说完三次,如果能很巧妙地再提一次的话,效果就会很好。比如圆圆在《心中的明星》中有句台词,之前她连着说了好几次“你得加强学习了”,到最后见小凡又说“你也得加强学习了”,这时就有了笑点。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出现在《老有所为》一集,老演员李丁扮演的电视台门卫,退休之后当导演来老傅家采访,两人因为很多细节开始争吵,其中说到“床上戏”,按英达所想这句台词只用一次,而梁左“活活”地翻出来四个。导演说,我又没让你拍床上戏,老傅说,你想拍呀,我也得会演啊?导演说,嘿,你会演,也得有人看啊?电视剧中观众看到的台词就是这样,而梁左原作还有一个安排,那就是旁边的居委会陈大妈接着又补了一句,“要真演也不见得没人看。”英达感觉这一句有点过,实拍的时候给删掉了。

后来张越也做过《临时家庭》的编剧。在他看来,《我爱我家》让很多人得了名,但并没有太多获利,因为版权不是自己的,剧组人员基本都是拿工资挣钱,电视剧反复卖出播放跟他们也什么关系。大家都长了能耐,就想拉自己的班子拍片挣些钱。

有一天梁左请张越吃火锅,吃饭的时候他说自己要当导演,让张越帮着写剧本,然后张越就开始为《临时家庭》创作剧本,不过她也怀疑梁左到底能不能当导演。由于有工作在身,张越并不驻组,每次写完几集就把剧本交给剧组。在写这部剧的过程中,张越已经完全没有了当初写《我爱我家》时的新鲜感和创作冲动,越写越顺手,但是也越写越没意思,写完自己都不觉好。

沈畅在南开大学读书时候有段时间身体不太好,就向校方申请了休学,这段时间她参演了《临时家庭》。拍摄间隙她能感觉到梁左的学识之广,剧中另一位主演蔡明因此管他叫“百科图书馆”。不过沈畅也认为梁左是好编剧,但好像不是好导演。

梁左导演《临时家庭》的时候,姜昆还打过电话跟他说,梁左你别不自量力,怎么又当起电视剧导演,你会吗?你懂吗?梁左慢腾腾地对姜昆说,当导演特别牛,“第一人家站着你可以坐着,第二你如果想挪个地方,不用自己搬椅子,有人给你搬;你眼睛一看茶杯,就有人给你递水;吃中午饭的时候,盒饭是送到你嘴边儿上的,真自在。”

据《临时家庭》的主演蔡明说,梁左在现场就爱听人家管他叫导演,一听就绷不住,闭着嘴张着两个鼻孔偷乐。

从片头字幕来看,《临时家庭》计划拍摄120集,但最后只播出了40集。

大学同学王娟1998年曾问起过梁左,你那100多集《临时家庭》,怎么播了几集就不见了呢?梁左说,还没写呢,卖得不好,不往下写了。

《临时家庭》之后,体验过导演行当的梁左有一次曾在电话里向一位朋友坦承,我不适合做导演,《临时家庭》是唯一的一次,我还是搞好我的本行吧。

后来创作出《人再囧途之泰囧》的编剧束焕,1994年还在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读书。有一天,一个戏文系师兄找到束焕说,你愿不愿意写一个喜剧?束焕问多少钱,师兄说故事大纲通过给100块钱,写完给200,这样一集就能挣300块钱,如果写出上下集就能挣500块钱。当年束焕每月的生活费大概200块钱,他觉得这个数目很高,于是就跟着去了剧组。

束焕进了海运仓胡同一家招待所,来到一间特别像机关办公室的房间,房间里面堆满打印出来的剧本。有个30多岁的男人长得像会计一样,有人介绍说这是本剧的文学师,叫梁左,这部情景喜剧叫《我爱我家》。当时束焕第一次听到两个陌生的名词,一个叫情景喜剧,另一个叫文学师。梁左对束焕说,你是第一次来,这样吧,给你先看一下剧本。

当时束焕在中戏已经读了三年,开始写独幕剧。写作的时候桌上需要摆三四本书,有莎士比亚全集、契诃夫剧作选和曹禺选集。这样写出来的台词可以跟随大师的脚印,但“基本都不说人话”。因为很多台词都是从书中的翻译体上扒下来的,束焕感觉学了三年读的都是经典,当时只能以这种口气写剧本。

看到梁左的剧本,束焕感到非常震惊,这些剧本完全像相声,几乎没有舞台提示,舞台行动也缩减到最精简,比如只有人物上下场,或者说一下谁和谁打起来,用的都是最简单的文字描述。呈现在在剧本里的绝大多数是人物对白,不过看着这些对白束焕能笑出来,脑子里马上就能建立起画面感,明白这些人在台上是怎么说话的,是什么样的性格,他们之间的人物关系怎样,甚至他能想象出人物的行动。

而当时束焕在学校创作的剧本,要写大量的舞台提示和人物分析,生怕演员或观众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还要不厌其烦地写舞台行动,描写一个人怎样走路,怎样站起来,带有怎样的情绪。

束焕看到的梁左剧本里,只有最简单的对话,但是人物跃然纸上。这些语言非常生活,很多都是大白话,束焕感觉到,是自己能写得出来的。

后八十集中束焕参与创作了《大侦探》一集,老傅乔装改扮,力图侦破家庭电话超支的案件。由于当时的创作还很不成熟,束焕写的剧本梁左改动很大。最明显的是小桂在剧中念的那首情诗,“风和帆,纠纠缠缠;云和月,遮遮掩掩;夜和花,依依恋恋;俺和你,恩恩怨怨……”束焕交上去的剧本中写了一首诗,但梁左觉得写得太好、太工整,应该写得怯一些,垮一些,否则不构成笑料。束焕一时不知该怎么写,梁左就直接拿过去,添上了剧中这首诗。

在束焕看来,梁左写对白首先会假定一个貌似靠谱的逻辑是成立的,然后顺着这个逻辑推,推出各种谬以千里的结论,让你乐不可支,再回头一看,哦,原来那个逻辑是错的,错得那么可笑,可当初一听没觉得有问题啊,不都是日常话赶话吗?他就是这么轻描淡写地戳穿了日常生活中的荒谬悖理,都是市井俚语,却自有深刻的潜台词。

参与《我爱我家》的编剧工作,让束焕第一次离开了教科书。后来写剧本时他非常注意,把80%的精力专注于写台词,其余的东西都是锦上添花。《我爱我家》也让束焕对喜剧创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对他后来的创作有很大影响。束焕认为创作喜剧确实非常难,但同时又特别过瘾。他认为,《我爱我家》是观众眼中的经典,也是学习喜剧剧作的优秀教科书。

后来留校当了中戏戏文系老师,束焕上课时总是不由自主提到《我爱我家》,讲人物特征,他会提到傅老,拿腔拿调的公鸭嗓已经成了人物LOGO,别无分号;讲台词,会提到纪春生,“我没顺你东西你怎么顺我东西呢?”日常、简洁,又极其漂亮;讲类型化,会提到贾志新,他和余德利、潘大庆一样,是长于吹牛短于实干的“侃爷”的代表人物;讲喜剧情境,会提到郑燕红,贾志新好容易谈个恋爱,她阴魂不散地过来帮忙,用现在的说法,丧心病狂。

《我爱我家》第92集是《目击者》,全家人提供凶杀案的破案线索,尽管普遍没有价值,但最后还是将凶手锁定。这一集的编剧之一是臧里。

臧里曾和石林合写过一个喜剧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1989年由赵丽蓉和侯耀文在春晚上表演,赵丽蓉一炮而红。这也是春晚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投稿小品。

《我爱我家》后八十集广招编剧的时候,在海运仓附近一家招待所与编剧们谈合作。有个朋友把这一信息告诉了臧里,而这家招待所离臧里的父亲家非常近,托朋友约好时间她就去了。当天,是在臧里眼中有点儿像大学生的副导演林丛接待了她。林丛先给包括臧里在内的一些作者看了两集已经拍好的片子,随后发了一份材料,里面介绍了剧中的人物关系。按照要求编剧们可以先编故事,故事通过再写剧本,故事通过就可以签合同。

臧里回家后就写了几个故事梗概,故事交上去之后再到招待所,这次跟臧里谈话的就是梁左了。臧里感觉梁左不是特别擅长言辞,他受苏联文学影响比较大,引用一些文章多次提起苏联名著。

随后臧里就按照平时创作生活喜剧手法去写,交上去再看梁欢、梁左改回来的剧本就发现,情景喜剧的写法完全不一样。臧里总结说,一个人要进入一个房间,正剧是四平八稳往里走,喜剧是蹦蹦跳跳往里走,但还是从正门进入,而情景喜剧则是从后窗户跳进去,并非常规叙事。

六 

《我爱我家》剧组筹建初期,英达从自己所在的北京人艺拉来不少人,不仅有演员,还有幕后工作人员,场记吴彤就是被英达拉进组的。吴彤进组后不仅做了场记,还参与过编剧工作,后来曾与梁左长期合作。

吴彤1990年分配到人艺,1993年参与《我爱我家》的时候在艺术处工作,主要管宣传,也跟着一些戏做场记。

拍摄后八十集的时候,英达对吴彤说,你一个学中文的不能整天跟我这儿胡说八道,好不容易暂时从人艺“逃”出来,你不能甘于这样,梁左也带了好几个年轻编剧,你也可以试试写剧本,和梁欢一起写。吴彤问自己行吗,英达说你已经跟了前四十集,这里面的东西也都知道,就当练练手吧。

吴彤写的这两集叫《从头再来》,任务是把梁天扮演的志新写走,因为梁天要去拍别的戏,然后引新人进来,场景要求不局限于目前的三个景别,所以这两集出现了龙潭山庄的镜头。吴彤写完英达和梁欢都说不错,然后才让梁左看,把语言顺了一遍。

当时剧组基本每周都一起聚餐,梁左到后八十集并不常在组里,组里人每次约他总爱端些架子,“都想我了是吗?那我就受累去一趟吧。”在吴彤看来,梁左的潜台词是,我虽然端着架子,但有好事儿你们都要想着我,我还是很愿意出来跟你们一起热闹热闹的。

对这一点,梁左的北大中文系校友刘震云也有感受。他认为梁左礼多,别人吃饭的邀请迟了一步,就会受到他多方面的怪罪。梁左会拖着长腔在电话里说,为什么不能提前一天打招呼呢?为什么把地点选择好才通知我呢?也许我今天还有别的事情呢?这种烦琐的解释工作一般都交给王朔去做。一直到王朔急了说,你要真有别的事那就算了。结果五分钟之后梁左就赶了过来。桌上每道菜都会得到梁左的挑剔,最后的结论是,“也还罢了,受用是谈不上的。”

《我爱我家》之后吴彤参与了梁天所在好来西公司很多戏,开始独立写剧本,和在公司挂名总监的梁左也有了更多接触。1999年,吴彤和梁左、梁天等人一起合作了贺岁电视剧《心想事成》。

这部剧由梁天导演,梁左担任总编剧,吴彤任编剧。这部剧1999年大年初一要在凤凰卫视播出,而梁天与凤凰卫视签订合同,已经是当年的1月18日,离最终的播出时间不到一个月,制作周期十分有限。

按照设想,全剧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四合院里,表现的是一台各路明星各显其能的文艺晚会,但又要区别于一般的晚会,所以只能在节目串联的形式上出新。梁左沉浸在自己的思路里一边喷云吐雾一边说,晚会名称如果定了叫“心想事成”,那就得叫四合院的老老少少通过办这台晚会,最后也都了却心愿。演员表演的节目也都应该以反串为主,越著名的演员越安排他反串,观众爱看这个。另外情节发展中最好穿插点儿爱情,但是不宜过多,过节的时候人心都很浮躁,所有的情节交待都应该是过场戏,观众的心理还是想看节目。

依靠梁天的好人缘,各路大腕儿都陆续来到拍摄现场,每来一位都要为他们定制节目内容,串场词几乎全是现场炮制,来一个写一个,特别需要灵机一动的智慧。在吴彤眼里,梁左在这方面是行家里手,在现场坐怀不乱。

刘欢来了,和梁左对面而坐。梁左知道刘欢不仅会演唱,还有相声表演的底子,就决定在刘欢的出场方式上来点儿“邪”的,刘欢也很愿意制造一个出奇制胜的亮相。经过一番讨论,刘欢成了隔壁院子的邻居,过年吃饺子的时候家里没醋,到四合院这家来借醋,却被家人拦住,借醋可以,必须留下“借醋歌”,刘欢也讨价还价,说唱歌可以,但必须再饶一头蒜。交易达成,刘欢开始演唱《从头再来》。实拍的时候刘欢非常松弛,即兴又为台词添了一些小感觉,现场效果很理想。

而后,蔡明作为远房姑姑和主演梁天合唱《我听过你的歌》,郭峰当上大侄子连伴奏带领唱《让世界充满爱》,刘诗昆现场弹奏一曲改编之后的《弯弯的月亮》,宋丹丹成了村姑,自报家门前来应聘。在仅仅11天的时间里,位于北京沙滩这座漂亮的四合院里,赵本山、李谷一、李光曦、杭天琪、姜昆、韦唯、田震、苏小明、艾敬、林依轮、解晓东、屠洪刚、柯受良、李金斗等明星穿梭往来。最后,《心想事成》如期播出,在春节档收视排行中名列前茅。

梁左的同学李春,也成为《我爱我家》的编剧组成员。由于李春比梁左小,上学时候梁左就经常“教育”他。直到1994年写《我爱我家》剧本的时候,梁左依然把李春当成小孩儿,其实当时李春已经三十五六岁。在李春看来,这既有梁左可笑的一面,也是负责任的表现。在剧组李春会听从梁左的建议,对于他讲的东西很受用,也很服气。

在学校时李春就是班里的活跃分子,1979年9月曾创作并出演恢复高考后北大第一出话剧《美丽的爱情》。毕业之后李春在一所高校任教,平时也笔耕不辍,写出不少作品。1993年梁左和姜昆等人一起创作相声剧《明春曲》,梁左说他要和姜昆合作一个大制作,也叫来李春一起创作。在组里李春见到姜昆和戴志诚,还有一些人一起写本子。在李春看来,梁左是这次创作的主持者,他当时在曲艺研究所工作,对相声历史非常了解,写这个相声剧不光是为了逗笑大家,还注入了相声从业者的情怀。

1993年梁左写作《我爱我家》前四十集的时候,就和李春说过有这样一件事,但当时李春并没有参与。第二年创作后八十集时,梁左就拉李春进了编剧组。李春写出了《名门之后》上下集的第一稿。

写这两集之前,梁左把李春叫到自己家里一起聊,讲完大概思路之后,还拿给李春一本叫做《奸臣传》的书做参考,书里写了不少和珅的事情。电视剧拍成后和平在镜头前展示过一本书《历代昏君奸臣恶霸土匪传》,那是为了增加笑料杜撰出来的假书。

李春是满族人,对这两集涉及到的一些满族元素本来就熟悉,加上写作中梁左还跟他沟通过几次,甚至手把手教他怎么写,过了一段时间李春的剧本就脱稿了。后来梁欢等人对剧本又进行了修改,最终呈现在屏幕上,前两集的署名是梁欢和臧希,李春的名字则放在第二集的梁欢之后。

对此李春没有怨言,名字放在哪里都没有关系,反正是一起合作,另外他觉得这样安排是因为梁左没有把他当外人。创作这两集李春活得1000块钱稿费,这在当时也不是小钱。

《我爱我家》之后梁左还曾想让李春一起参与几个喜剧剧本的创作,但李春都没有接受。他认为再也不可能写出《我爱我家》,喜剧已经没什么好写的了。

小演员关凌在剧中扮演了人小鬼大的贾圆圆,最早选角时梁左参与了意见。

拍摄期间有一次关凌从广院回家的路上,梁左搭乘关凌爸爸开的一辆小面包车。在车里梁左说,关凌你还记得吗,选圆圆的时候有一个小姑娘比你还漂亮。关凌心想我当然记得了,他说,我当时就很想选她,你知道最后大家怎么又决定用你了吗?因为我们要拍的是一部喜剧,喜剧演员不一定要长得多漂亮,但是要长得有特点。

梁左单独请关凌吃过一次龙井虾仁,那顿中午饭,俩人花了200多。那次是回梁左宿舍家拿梁左女儿猫猫的乐高玩具,放在电视剧里当道具用。宋丹丹知道这件事后说梁左,她一个小屁孩儿,你花那么多钱请她干什么呀?

有一次梁左领完10000块钱稿酬来关凌在剧组的小屋,100块钱一张,厚厚一沓。刚好英达也在,英达开玩笑直接把梁左的稿费扔到空中,屋里就开始下“钱雨”。尘埃落地后三个人一起捡,加起来点数只剩98张。后来在台灯旁的墙缝里找到一张,英达也有点慌,用力把床一下掀起来,才在床下发现最后一张。

《我爱我家》中的《双鬼拍门》上下集里,谢园扮演了建筑工地上的宝财。

谢园第一次见到梁左,是在1989年底。他很早就与梁天相熟,梁天说过他有个写相声的哥哥叫梁左,不过谢园很长时间里都没有见过此人。

1989年底,谢园、梁天和葛优一起表演的小品《老师与学生》被看中,入围了1990年央视春晚。这个节目最早来自梁天的建议,他对谢园和葛优说,大家都知道咱们演过电影、电视剧,不知道咱们会不会演节目,邀请我们去演出,到了剧场我们不能什么都不会啊。三人就一起编了这样一个作品,谢园当老师,梁天和葛优做学生,互相出了很多脑筋急转弯的问题。这些问题现在看来早不新鲜,但在当年颇讨观众的欢心,加上随机改换问题内容,每到一地演出都效果不错。

在春晚剧组,电视台文艺部的邹友开把谢园引荐给梁左,梁左在当年春晚担任语言类节目总撰稿,还和姜昆合写了相声《着急》。初次见面,谢园感觉梁左比较腼腆,文质彬彬的,不太爱讲话,但讲出话来很有意思。对谢园他们这个节目,梁左给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谢园也能看出此人很懂喜剧。他同时也发现这个人说话有一点口音,不认真听听不出来,言谈举止看起来不太像北方人,倒有点儿像江浙地区的人。

最终这个节目没有登上春晚舞台,剧组给出这样几条意见,第一是主题不够鲜明,第二不是很好笑,第三这几个人的腕儿不够大。谢园认为,第三条是最关键的。

谢园参与《爱你没商量》拍摄时梁左经常来探班,但没有参与过创作的时候,不过拍出来之后有时候大家在英达家里看几集,梁左看完会给出意见,比如节奏有问题,人物的状态有问题,说过很多专业的话。

拍摄《我爱我家》的时候,梁左希望谢园能去演一集,把他的喜剧能力发掘出来。谢园拿着剧本选择了一下,最后感觉《双鬼拍门》中宝财这个人物最适合自己。

排练的时候梁左对谢园说,进门之后你一定要用尽全力喊“张凤姑”,显得又有点儿上气不接下气。这两集中宝财有句台词是,“冰箱里头就剩下一块发面,一罐子辣椒酱和一瓶芥末油了。”对此谢园有疑问,说“芥末油”是不是应该改成“芥末墩儿”,梁左坚持说不能改,就是“芥末油”。

剧中谢园表演是用了倒口,说的是陕西话。讨论剧本的时候有人提出要不要倒口,梁左坚持说应该倒口,表现出宝财的土气。谢园在陕西呆过很长时间,说陕西话信手拈来,而且他也认为陕西话生性幽默,可以作为喜剧的支点。

面对观众表演,谢园开始有一点慌,但很快找到了走穴时放松的表演状态。谢园认为自己身上有比较土的一面,再加上宝财那身行头,实拍时他一出场就是一个碰头彩,观众笑了很长时间。由于剧本很精彩,而后几乎一句一个彩儿。

谢园和梁左也熟悉起来,他比梁左小两岁,对他有个特别的称呼——“左哥哥”。相比之下梁天反倒不叫梁左哥哥,很多时候就直接喊“哎”。

谢园后来导演20集电视剧《经过上海》,剧本出自梁左。谢园在上海结识的朋友,见到梁左也特别喜欢,后来他们和梁左都熟悉起来,都感觉他这个人特别有意思。

梁左经常说起相声里的内容,而谢园也特别爱听相声。聊天时梁左总爱说,左看是电扇,右看是电扇,电扇是电扇,就是它不转,大家问怎么啦,他说停电。其实这些包袱儿已经被用过很多次,但梁左用自己的腔调说出来大家仍觉得可乐。

有时候打麻将谢园等人约梁左,电话里梁左就说,你们是不是打牌打得都特别次的那种啊?我是真不愿意和你们这些人打麻将,可是“三缺一”啊我又不不能不去。大家说您到底来不来啊,结果放下电话梁左马上就到。牌桌上刚赢了两把梁左就抑制不住喜悦:别老放牌让我胡,你们都应该认真打才对嘛。

梁左聊天还特别爱用一些比较生僻的歇后语,比如“一个耳朵的罐子——胡抡”,还有一个“老太太”系列,包括“老太太守大门——横拨弄”,“老太太踩电门——抖起来了”,“老太太靠墙喝稀粥——卑鄙无耻下流”。谢园听起来,感觉他很有生活的热情和情趣。

他还经常和谢园讲到《红楼梦》,听得他瞠目结舌。梁左认为《三国演义》写出来并不难,因为有史实作为基础,《红楼梦》不一样,一百零八个女性都不重样,衣着和语言自有风格。

有时候梁左对文字和艺术的要求又很严格,谢园曾经给他看过自己写的一份导演阐述,梁左看了一下就直接扔地上了,说“你这写的这是什么呀”。谢园认为,梁左一个喜剧天才,富有想象力和归纳能力,善于将生活中常人司空见惯的事情,赋予新的特别的意味。

《我爱我家》中《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上下集里,还在中戏上学的吕小品扮演了小芳的傻儿子大壮。吕小品很小就知道有个相声作者叫梁左,对他非常崇拜。

在哈尔滨上小学时吕小品就是文艺积极分子,他跳舞蹈拿过黑龙江省一等奖,还拿过朗诵比赛一等奖,“故事大王”比赛一等奖,每次讲演比赛也是头名,后来进入少年宫戏剧班。在少年宫吕小品开始说相声,搭档是东北相声名家于世德的儿子于勾,吕小品逗哏于勾捧哏。他们俩表演的很多相声都是自己写的,吕小品开始对相声创作发生兴趣。

1983年,父母调动工作带着吕小品到北京,到北京已是六年级下学期。1987年除夕,平时很少看春晚的吕小品看到了姜昆唐杰忠合说的《虎口遐想》,他立刻发现了这段相声的不同。他平时听到的多是传统相声,听到这段作品之后他想,原来相声还可以这样写。马季在那之前也创作了不少新相声,但《虎口遐想》的路数明显不同,它并非歌颂型相声,也没有明显的讽刺,短短十几分钟里有矛盾冲突,居然还有悬念,层次清晰递进,成功塑造了人物,结尾又很温暖。最开始他以为这个作品就是姜昆自己写的,后来看重播才发现作者一栏还有“梁左”这样一个陌生的名字。

有一年学校举办联欢会,吕小品按照《虎口遐想》的思路改编成一个段子,叫做《狗口胡思》,说的是他去找同学玩儿,被一条大狗堵在胡同里,脑子里然后开始胡思乱想。

1994年吕小品被英达选中进《我爱我家》剧组,但英达从来没有跟他提过这部剧的编剧是谁。进组当天吕小品先看自己表演的这两集的剧本,自己台词不多,很快就看完了,而后他开始看一旁堆着的老剧本,一边翻一边乐,心想这是谁写的呀。很快他看到了梁左的名字,心里还有点儿犯嘀咕:这是写相声那个梁左吗?吕小品被剧本深深吸引,直到别人喊他的名字才反应过来,连忙跑过去排演。不过,当天他没有见到梁左。

第一次正式见到梁左,是在两年之后。情景喜剧《候车大厅》在燕京饭店举行开机仪式,很多圈内人都来道贺吃饭,陈道明、葛优、陈宝国等人都在。吕小品要在剧中扮演配角张小飞,当天也在现场。他知道梁左当天也在,就找到英壮问,到底哪个是梁左?英壮说,你应该见过呀,吕小品说,我真没见过,英壮说那你自己找。环顾一圈后,吕小品远远指着一个人问,是不是那个?英壮说,你看你还是能找到吧。在吕小品看来,梁左、梁天和梁欢兄妹三个长得太像了。

顺便说一下这兄妹三人名字的由来。取名梁左的原因前文已说,梁天1959年“大跃进”的时期出生,当时有个口号叫“干劲冲天”,所以家人起名梁天;梁欢1969年出生,当时全国正在欢庆党的“九大”召开,因此取名梁欢。

吕小品马上跑过去找梁左,但事后一想还是不太会说话,他一开口就说,梁老师我特喜欢您写的相声,没提剧本的事儿,也没有作自我介绍。梁左不知道他是谁,就问旁边的人,这个小孩儿是谁呀?还是英壮过来做了下介绍,说他在《我爱我家》里演过方青卓扮演的小芳的傻儿子。梁左说,哦,有印象有印象。其实,当时吕小品更多是把梁左当做相声创作的偶像。

有一次吕小品坐着英壮开的车去梁左家,还和梁左以及他的母亲谌容一起在外面吃了饭。吃饭过程中吕小品问了梁左很多关于相声方面的事,席间英壮还特别不解,说你这从事喜剧的老问他们相声门儿的事情干什么,但吕小品就是喜欢,仍然问个不停。当天吕小品光顾问这问那没怎么吃东西,到家才觉出饿来。饭桌上他获知,《人到中年》原来是坐在一旁梁左的母亲谌容写的。由这篇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吕小品印象很深,他小时候住的地方旁边就是工会礼堂,他经常在灯光室隔着铁丝网看电影,《人到中年》看了不下五六遍。吃着饭吕小品暗自感叹,原来这一家人这么牛啊。

吕小品对相声的热爱始终不减,而且感觉这对他的影视剧创作大有裨益,2006年还曾拜天津相声名家李伯祥为师。

后来吕小品见梁左就见得多了,最多的接触是在《闲人马大姐》剧组。情景喜剧《闲人马大姐》的主角,是蔡明扮演的一位普普通通的退休女工,全剧讲述了这位热心善良的马大姐一件又一件看似平常的琐事,将社会各色人等和诸多新事表现其中。《闲人马大姐》前后拍了300多集,由于有些剧集没有过审,最后播出了280集。

吕小品在本剧中扮演刘奶奶的孙子刘勇。经过多年的历练,吕小品已经开始在拍摄中管不少事情,每天出拍摄计划,客串演员也由他定,但不管多忙,只要梁左的剧本一传真过来,他立刻放下所有手头的事先看一遍,也算是一种学习。他发现梁左的剧本语言一环扣一环特别精彩,基本没有废话。

吕小品是个有心人,有一次他听到英达和梁左一起讨论剧中马大姐爱人王援朝的人物走向。当时全剧组对这个王援朝角色都比较头疼,相声演员出身的李建华演起来总是不自如,他年轻时候接受的是相声表演的传统方式,很多时候和蔡明的表演不搭。讨论时梁左说,建华本来是说相声的,我应该把他的台词往相声上靠一靠,让他找到自信。

而后梁左慢慢调整剧本语言,李建华逐渐找到感觉,有一天排演中忽然冒出一句对白,把旁边的吕小品和蔡明逗得哈哈大笑,这说明李建华已经把这个人物演活,知道该如何发挥了。后来吕小品向梁左转述这句台词,梁左也觉得挺好,说得把它记下来。这件事对吕小品影响很大,从中获知编剧还可以根据演员的表演特点去调整角色。

《闲人马大姐》边拍边播,节奏非常快,吕小品经常守在传真机旁边等着收梁左传来的剧本。梁左睡觉的时间剧组总把握不好,剧组的传真机还不是自动传真,每天必须有人值守,传真速度还特别慢,噪音很大。

在吕小品的印象里,《闲人马大姐》剧组一度只剩下蔡明、李建华和扮演艾嘉的虞梦三个演员,扮演潘大庆的刘金山去参加别的戏,吕小品同时参与英氏公司别的喜剧,扮演刘大妈的金雅琴也有事,客串演员也极少,这戏该怎么写呢?

林丛在剧组负责现场导演,有一次吕小品过去的时候问她,还拍着呢吗?林丛当时怀有身孕,特别能吃,手拿一个大鸡腿说,没事儿,这不正拍着呢吗?吕小品问那剧本谁写,林丛说,别人写不了,就是梁左的本子。

吕小品大为惊讶,只有三个角色,一点儿外展内容都没有,剧本多难写啊。这时吕小品就听见蔡明他们三个在另一房间对词,哈哈地大声直笑。他就走进去看排练,其实那一集梁左写的就是家里鸡毛蒜皮的小事,但马大姐就能讲出一大串能让人笑最后还能让人有所感触的话。另外林丛当时挺着肚子也行动不便,场景也不能频繁更换,实拍时演员走位不多,但吕小品在旁边看他们拍摄,因为对白有意思也并不感觉枯燥。

吕小品能坚持走影视创作这条路,与梁左有一次对他的肯定有很多大关系。

那天吕小品刚走进传真机所在的房间,传真电话就响了,是梁左打过来的,他说我把前三场戏给你们发过去。吕小品感觉很新鲜,此前每次都是传来整集剧本,没想到这次还分期分批。接到剧本吕小品先看了一遍,感觉第二场戏中潘大庆这个角色的台词有点问题,他就壮着胆子给梁左打回去说,梁老师潘大庆这部分有点儿问题,将来审查不一定能过,而且如果这样设计到这一集的后面也不好翻出大包袱。梁左就问,小品你想怎么翻。吕小品说出自己的想法,梁左听完说,这个建议特别好,我就按这个写,你们就先拍第一场,第二场之后的戏我全改。

听完梁左的话吕小品沾沾自喜,还想到要不要跟蔡明提一下,到后来还是没有说。不料当天晚上梁左来到剧组,还带来很多瓜子,剧组的人拍戏之余就爱在一起聊天嗑瓜子。梁左直接问大家,你们觉得今天这个戏怎么样?人们都说好,尤其这个底翻得特别好。梁左说,底这样设计是小品建议的,剧组其他人惊呼不错。一旁的吕小品十分满足,当时他还没有真正参与英氏喜剧的编剧,能得到梁左的夸奖,对他来说是特别大的肯定。

梁左写剧本写得快,这一点也让《闲人马大姐》的制片人王小京非常佩服。然而拍摄的速度更快,一天就要拍一集,到后来梁左写着也比较吃力。新一集剧本的内容,决定了要用到哪些道具和请哪位客串演员,找一般演员英达导演不乐意,找大腕儿更要提前跟人家约好。为此,相关部门经常头疼,盼着新剧本尽快出炉。

一般情况下拿到剧本英达还要审一遍,稍作修改再打印,发给本集演员。有时候梁左前一天晚上只发来前两场戏的剧本,第二天再接着发。有时甚至第一场戏已经开拍,最后一场戏的剧本还没有传真过来。剧组就专门安排人等着传真,剧本一来马上复印,发到演员手中,这对演员的背词能力要求很高。蔡明在这方面有独特功力,她的台词量最大,但拿到剧本一个小时就能记住。

另外剧本还牵扯到审查的问题,王小京在剧组负责向有关部门送审成片,每拍十集审一次。审片组里都是一些退休的干部,包括电视台退休的总编室主任,广电部的处长等等,接触时间一长王小京跟这些人都熟悉起来,他们知道喜剧创作不容易,老百姓也喜欢看,因此在审查时还算比较放松。但有时候审片人也看不过去,跟王小京说你们这台词全是发牢骚,没有积极向上的东西。王小京暗自感叹,喜剧本来有这个问题,全是夸赞颂扬也出不来喜剧效果,这方面他和梁左也有过一些交流。

让吕小品完全没有想到的是,梁左不仅能写喜剧,而且他还是一个杂家,这表现在《一手托两家》的创作上。

《一手托两家》不是室内情景喜剧,而是一部实景拍摄的轻喜剧,讲的是一个名为“路路通信息服务中心”的信息中介机构的故事,剧中揭露了很多当时社会上频频出现的大小骗局,有的地方引人发笑,更多时候也发人深思。在表现非法集资内容的一集中,梁左还在镜头中出现,扮演了争先恐后填表入伙的群众中的一员,像《我爱我家》中的灭鼠办梁同志一样,只有两三句台词。

该剧是在位于北京市东南部的垡头拍摄的,剧组在那里找到一家废弃的肉联厂,将其改造成剧中所需的办公区。吕小品本剧担任执行导演兼演员副导演,在他看来,剧中涉及的内容太广太杂,只有对各行各业都有深入了解才敢动手写这样的剧本。从本剧演职人员字幕上看,梁左是唯一编剧。

演员刘威在剧中客串了一集,扮演一个大理石制造厂的厂长。这个角色的台词量很大,而且多为平时接触不到的化学名词,刘威说台词时频频卡壳,随口就问这剧本是谁写的,太难记了。剧组的人因为好奇曾问起梁左,这里说的都是真的吗?梁左说是真的。人们问,你怎么知道?梁左说,我就知道。

剧中还出现过不少其他国家的语言,出现英语的时候英达尚能对付,有时竟然还有法语。剧组就得打电话问梁左该怎么发音,梁左说“我哪儿会呀我是抄来的”。

《一手托两家》共21集,每一集都涉及不止一种行业,有些涉入很深,并非日常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吕小品现在写东西,有些领域不了解随时可以上网搜索,但越是现在感觉方便,他就越越佩服当年梁左的写作能力。令吕小品感到疑惑的是,当时的网络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描述出各领域五花八门的门道是比较困难的事,而当时梁左只有四十岁出头,这么多的知识积累从哪里来?吕小品是个老网虫,QQ号都是五位的,在他看来,当时即使能上网搜索也搜不到什么内容。

有一个习惯可能会帮助梁左积累更多素材。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在场每个人说话,哪怕只有20出头的吕小品说点母校中戏的事情,梁左都会特别认真地听。在吕小品看来,梁左就像一块海绵,随时随地在吸收各种营养。

在吕小品印象中,梁左并不是严厉的人。剧组开剧本创作会的时候,哪怕编剧写得不好梁左也会说,你这剧本挺好,但是不能用,更多时候也会具体指出,“你这部分如果改成那样,是不是会更精彩呢?”

工作之余梁左也爱开玩笑,有一次开编剧扩大会,吕小品从中戏带去一个女生,长得特别漂亮。梁左偷偷问吕小品,这姑娘是中戏的吗?吕小品说是,梁左点评说,小姑娘很漂亮哦。吕小品小声说,是很漂亮,不过她是同性恋。梁左马上摇着头说,可惜了可惜了。

这些年吕小品过手过很多喜剧剧本,他认为从思路到语言组织再到包袱,都达不到梁左的高度。他认为梁左剧本语言的动作性极强,不单是拿杯子喝水这种动作,语言本身就能出戏,不光是包袱,最重要还要推动情节。现在很多编剧做不到这样,水词特别多,有时候演员瞧不上就自己改,结果改得还不如原来的编剧水平。

注:未完,待续

——end——

另附播客“西四五条”怀念梁左特别节目海报,敬请扫码收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