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义:返销粮(历尽苦难的母亲21) 2024-08-02 23:52:21 21、返销粮那年珍宝岛一仗下来,双方均感到谁也没赢。用《杨家将》戏上的话说:“杀来杀去杀自家”。况且两国交战,黄雀在当裁判,同时在激将、烧火、浇油。战争使人聪明起来,双方都能意识到对方不愿再打。在此情况下,国家很快打开粮仓,把多年收购上来的粮食返还给农民。1971年,帝国主义知道裁判当不成了,就派一位资深博士来到我国,此后时间不长,中美两国发表《联合公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尼克松田中角荣相继访华,村里文化人看到当时《参考消息》上发布外电评论说:这是中方政治家理论家审时度势,以战略家的战略眼光战略思维作出的战略选择战略决策。打开国门,对外开放,和中国几十年来最大敌人,世界头号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握手言和,捐弃前嫌,文化交流,经济往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美方提供大量经济援助,把不少科学技术,先进生产设备,输入我国。日方也对我出口大量产品。在此形势下,持续十几年极度紧张,一触即崩的中苏关系,中印关系也开始缓和,冷战时代在亚洲地区不宣告而结束。国家很快将“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反帝反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战略方针调整为:交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农业电器化、水利化、科学化、机械化。把国库里储存的“爱国粮,反销粮”尽最大限度拿出来,开仓济民,反哺农民。让农民得到最实惠的就是:返销粮。那年春天的一个早上,停下生产,由正副队长高旺财高狗娃主持全队社员在饲养室开会,讨论《返销粮分配方案》,让各家各户上报自家麦前缺粮状况,需要数额。当时大家吃不透上级精神,都不敢报出实际情况,以为报多了,上边不会批准。结果时间不长,公社县上就批复下来,数量超人预料。第二次会议公布《方案》及各户可购数目,我母亲和全体社员一样,高兴极了!大致情况是:每户1-3人的家庭30斤起步;4-6人的分配60斤以上;7-9人的90-120斤。又很快接到通知:林皋,大杨,云台,许道四个公社社员到大杨粮站购买,返销粮为高粱,每斤0.06元,第二年0.08元。当大家都满怀喜悦十分高兴的同时,也有很多人发愁!忧愁钱从哪里来!一家30斤需要2.40元。60斤需要4.80元。那时候农民一年到头一分钱不挣,有多少人家,分粮还要交短款。人口多的家庭,如果要买回100斤,这八块钱真的拿不出来。我们家人口多,好处是母亲能纺线织布,几乎是每次集会都去卖布卖鞋,手头毕竟比别人宽裕。不妙的是,遇到返销粮来了,西北四个公社的社员都急着买粮,就互相借钱。许多贫苦家庭借来钱买了粮,就没钱买布。所以,受此影响,母亲的布鞋卖方市场立马就变成了买方市场。布市立刻萧条冷落,市场疲软。母亲着急,就只能咬着牙,低于成本卖出。一个冬天织出的布料,一个春天做成的鞋,几乎没有一点盈利送出去了。林皋,高阳,广阳,尧禾集会上,长年累月,来回穿梭,早出晚归,布鞋市场上经常买鞋的人都认识了,多数是家里没有妇女,或只有父亲、老人和孩子,或家有妇女不会织布的家庭,熟识了,不但要讨价还价,尤其是返销粮来了,还要向母亲借钱。母亲为人和善,忠厚老实,别人借钱,自己有多少就给多少,看到那些穷苦人家的孩子,脚上没鞋穿,就想起自己童年时的苦难遭遇悲惨命运,常将本来是给我们兄弟姐妹制作的鞋袜,抑制不住情绪,就送给那些穷苦人家。特别是1973年春,鞋和布低价卖出去了,钱也借给了别人,自家要买粮,钱却没了!那年我去大杨买粮,粮站大院里挤满了人。自行车架子车,小独轮马扎车,横七竖八。还有不少人布袋搭在肩上准备背回,大多数人脸上露着喜悦,洋溢着微笑,就像那天上午的阳光照在脸上一样,明媚,温暖,红光满面,绚烂如花。我把《购粮证》交给柜台,开出票后才发现钱不够。真正体验到了心急如焚的感受。在院子里,走来走去,左右张望,终于看到一丝希望,邦才站在对面房檐下。他是我们村在外职工,听说是哪个公社的书记,他挣工资,在村里威望最高,最受人敬重。我以前没和他说过话,人常说:上山打虎易,开口告人难。我怎样向他张口?走到跟前,结巴了几次,说不出来。最后还是他问我买粮情况,我接上话茬说:差两块多钱。恳求他借给我,我首先向他承诺保证,窑里有两页席,下次高阳集会,我卖了就连晌给他还。他啥话也没说,顺手从天蓝色中山装上衣口袋掏出不多的几张钱借给了我,别提我多高兴了,喜出望外,跑到柜台前交了款,买回了粮食,一路跑一路唱,回到家里。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借人钱,绝不敢失信与人。高阳集会,把席背到农副产品收购站卖了,回村先到他家,把钱还了,心里一块石头才落地了。助我之恩德,没齿不忘!后来几年,每年春荒国家返销粮来了,由于母亲织布卖钱,队里邻里总有困难家庭向母亲求援。母亲只要有,都是十分慷慨的把钱借给他人。支助多个家庭渡过了难关,及时买回了返销粮。作者简介:高宗义,男,1957年生,原籍陕西省白水县,系韩城市矿务局中学高级语文教师,《校园快报》总编辑,鲁迅文学院一期学员,《人民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现退居杭州市萧山区。 赞 (0) 相关推荐 苦闷 1974年4月24日,我高中毕业了,我当天傍晚就回到了老家.读高中时期,我是生产队里唯一一个高中生,加之我写广播稿出了名,当地村民都觉得我是干大事的,读了高中就要当干部了.结果现在又回到 ... 童年那刻骨铭心的苦涩记忆 随着岁月的流逝,不知不觉中已步入了知天命之年,回想起五十年来走过的路,所经历的往事,刻在脑海中最深的乃是童年的记忆,至今有三件事总是让我难以忘怀. 露天电影院 ... 历年人民公社题材年画选集,是一代人抹不去的记忆 1958年出版,陈学楫作品,社社丰收,家家幸福. 1973年出版,马振龙作品,公社春常在. 我是公社小社员 作者未知 1960年出版,陈琦作品,三个万岁. 1960年出版,葛文作品,人民公社喜事多. ... 乡村粮事 / 文: 曲雁羽 乡村粮事 曲雁羽 东方刚露鱼肚白,爹一咕噜从炕上爬起来,胡乱的在炕柜里摸着什么,随后便是穿衣的窸窸窣窣声,脚步挪动声和"吱吱呀呀"的开门关门声.倏忽间,父亲的背影便淹没恬淡静谧的乡 ... 母亲的纺车(高宗义:历尽苦难的母亲19) 母亲的纺车 社会生活,前后对比,发生了翻天覆地一般变化.60年过去,忆苦思甜,我们没有理由不幸福. --题记. 小时候,我们热天下河川割草,寒天上山坡砍柴,一群伙伴走到一块,多数都是脚趾露在鞋外.有的 ... 高宗义:历尽苦难的母亲(1-4) 30年前的一段时间,每当踩着上课铃声,站在教室门口,学生就唱<历尽苦难的好妈妈>那首歌.学生嗓音洪亮,歌词.旋律.音韵,深情.凄苦.苍凉.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学生心底单纯,正沉浸在金色的幸 ... 高宗义:生产队开会(历尽苦难的母亲20) 20.生产队开会 (母亲和她的三个女儿) 很清楚记的,1972年秋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准备访华.大队安排驻队干部井槐到我们生产队召开会议,宣讲上级政策精神,要求把日首相访华的事情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 高宗义|| 会做饭的母亲(历尽苦难的母亲18) 忆苦思甜,我们没有理由不幸福! (作者母亲留下最好的一张照片) 十八.会做饭的母亲 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家庭妇女必须具备两项基本功:一是会织布纺线:二是会做饭,会在锅台上做出省米之炊.尤其大家庭,一 ... 高宗义||苦度春荒的记忆(历尽苦难的母亲17) 忆苦思甜,我们没有理由不幸福! (作者母亲留下最好的一张照片) 十七.苦度春荒 1952年以后,海南.西藏全部解放,援朝战争停火,国内几千年的剿匪运动取得最后胜利.国家全力恢复农业生产,建立厂矿工业的 ... 高宗义||三娘教子(历尽苦难的母亲16) 十六.三娘教子 那时节,群众文化艺术生活和社会物质财富一样贫乏单调,没有手机和电视,电影也很少看到.母亲看到最多的便是村上的戏. 高东大队剧团,虽是业余排练,逢年节演出,但有十多位演职人员:兴昌.金莲 ... 高宗义||历尽苦难的母亲(14-15) (我的母亲和她的小儿女宗海雪银) 十四.当了母亲 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眼里有4层境界.进了门,一看粮,二看房,三看劳力强不强,四看有无读书郎!我家14间房子是在1954年落成的.有粮有房,这只是农民追求 ... 高宗义||历尽苦难的母亲(11-13) (图片来自网络) 十一.都是粮食惹的祸 我祖父母将深藏在地下石囤里的三石 (dan)麦子全部挖出,让她叔父老三灌走.按说,够他家六口人每人每天一斤吃三个月.那年月,马车是硬轮,不具备刹车功能,只可在平 ... 高宗义||历尽苦难的母亲(8-10) 八.一种精神力量 有一天,她和几个女孩子去池塘洗衣服,岸边走来一个老太婆,指着她说:这个女孩子有福相. 她本来满腔悲愤,见人就想哭.听此言语,却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有了新的感想. 这池塘一边有个土鼻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