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婴的男人,自强的爱情
2019年9月10日,第34个教师节。
收到一条“祝福教师节”的微信,
是2010年第一次做班主任带的学生,
那时的她,利索干脆,行云流水。
他们那一届毕业之后,很多同学都在江城,
会经常小聚。
唯有她,去了深圳,偶尔联系、偶尔问候。
收到她的信息,我甚至有些“诚惶诚恐”,
便微信:十年可好?
手机的那头,指尖正在犹豫着、轻弹触屏:
仗义每逢屠狗辈,
读书都是负心人。
老师,我离婚了。
我心头一揪。
这世间,所有的恋爱,都天人交战;
这世间,所有的婚姻,都风轻云淡。
(一)“开明”的先生,“妻妾”的爱情
我喜欢读书,
民国是中国女子“不裹足”、“进学堂”的新时代。
提及民国,脑海中的“画风”,
如同进了武大的樱园、北大的漱芳斋:
一边是书声琅琅的明窗亮几,
一边是阳光明媚的大先生、女学生。
先生是“开明的先生”,爱情却是“妻妾的爱情”。
用“一代巨匠”形容郭沫若,毫不为过:
他是白话文写作的先驱、是白话文诗歌的创始人,
是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国断代史研究的开山宗师,
更是中国当代多个人文学科领域的奠基人。
郭沫若由“父母包办”婚姻,婚后五天,
为“追求自由”、逃离家庭,
此后,女子张琼华于郭家活寡六十八年。
飘洋过海,东渡日本。
佐藤富子嫁给郭沫若,此后数年,诞下五个子女。
五个子女,没拴住郭沫若的心。
回国后,新娶“抗战夫人”于立群,又生下六个子女,
其间不耽误郭沫若莺莺燕燕。
据说郭的婚礼,是周公主持。
周公曾言:希望这是你的最后一次婚姻了。
于立群,多年后自杀。
(二)行走的书简,沉重的异梦
1948年,
郭沫若在香港《抗战文艺丛刊》中发表《斥反动文艺》,
指明沈从文是“红黄蓝白黑”的作家,
1949年3年,沈从文因承受巨大压力、自杀,未遂。
故事要从20年前说起。
1928年,沈从文任教胡适担任校长的“中国公学”,
班上有位安徽“九如巷”的大家闺秀,张兆和。
沈从文以八岁之长、师长之尊,追求张兆和。
1933年暑假,
张兆和毕业后回到苏州,沈从文追随而来。
1933年9月9日,沈从文在北京中央公园,迎娶张兆和。
1935年,沈从文出轨女诗人高青子。
1936年,沈从文向张兆和摊牌。
从1928年的“一见钟情”,
到1936年的“同床异梦”,
沈从文只用了八年。
期间,沈从文把自己对婚姻的苦闷,倾诉于林徽茵。
呵呵。
找林徽茵倾诉婚姻。。。。。。
1938年,抗战全面爆发后的第二年,
沈从文和高青子先后来到了昆明的西南联大,旧情复燃。
此时,
张兆和带着两个幼子和沈从文的九妹沈岳萌,
从北平出发,
经天津、上海、香港、越南,辗转滇缅线,
历程万里,波折三月,始抵昆明。
1943年,沈从文小说《看虹录》发表于《新文学》,
故事讲述一个作家身份的男子,在深夜去探访情人。
许多年后的2013年,
岳麓书社出版了《湘行书简》,
是为沈从文和张兆和风雨飘零中的“两地书”。
我从来没读过。
(三)真情无奈,相爱相杀
再回到“中国公学”的故事,
1929年,校长胡适曾为自己的安徽老乡张兆和做媒,
把还是青年教师的沈从文介绍给“安徽才女”。
其实,彼时的胡适,日子也不好过。
1923年的胡适,因病去杭州疗养。
胡适“包办婚姻”的发妻江冬秀,
委托曹诚英在杭州照顾胡适。
曹诚英是胡适嫂子的表妹,性格婉约,俊秀娇美。
两人在西子湖畔同居百天。
胡适的一帮“好友”,刻意帮胡适隐瞒,
但先有王静之告诉徐志摩、又有徐志摩告诉陆小曼,
陆小曼“不经意”地转述给江冬秀。
江冬秀带两个儿子,从安徽老家直奔杭州,
一手抱儿子、一手拿裁纸刀:
离婚可以,先杀儿子,我再自杀。
余情未了的曹诚英,又情书至北京:
我们在这个假期中通信,很要留心,你看是吗?
不过我知道你是最谨慎而很会写信的,
大概不会有什么要紧,
穈哥,在这里让我喊你一声亲爱的,
以后我将规矩地说话了!
江冬秀直接拎起胡适,打开大门,
左邻右舍惊闻而不敢劝告,
此后相守百年。
(四)最好的嫁妆,是自己的学历
风流倜傥,不过是“渣男”的同义词;
兰心蕙质,不过是“绿茶婊”的代名词。
这段故事中,还有徐志摩、陆小曼、林徽因。
林徽因和“中国逻辑学”诞生的故事,
我只想提个“引子”:
林徽因嫁给梁启超家的公子梁思成后,
绝了徐志摩的念想,
但还有一个“铁杆粉丝”金岳霖,终生未娶,
与梁家隔壁为邻。
金岳霖为“中国逻辑学”创始人。
金岳霖传沈有鼎,
沈有鼎传孙中原。
再有中国人民大学逻辑学教研室,
2005年,
崔瑞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攻读逻辑学硕士学位。
每年各地培训,报考MPACC多是女生,
可爱,青春、阳光、健康。
未来人生之路,
“自强是女人的名字”。
私下聊天,她们把我当做长辈、闺蜜。
巨婴的男人,未必是最好的托付:
最好的嫁妆,
其实是自己的学历。
如果单身快乐,
选择自己的生活,
也是幸福的权力。
“
我们坚信“逻辑改变生活,理性铸造梦想”的初心;
我们秉持“公益知识传播,教育改变人生”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