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方】针灸医家取“风池穴”经典医案

风池穴位于人体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是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重要养生穴位。中医讲“头目风池主”,意思是风池穴能治疗大部分风病。除此之外,针刺风池还可调畅情志,治疗癫痫、抑郁、狂躁等神志病。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针灸名家取穴风池的的经典验案!

基础知识
【穴名释义】 穴在两肌之间凹陷似池处,主治内外风病。
【定      位 】 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
【主       治】①头痛,眩晕,失眠,癫痫,中风;②目赤肿痛,视物不明,鼻塞,鼻衄,鼻渊,耳鸣,咽喉肿痛;③感冒,热病,颈项强痛。
【操       作】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 0.8 ~ 1.2 寸,或平刺透风府穴;深部中间为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与深度。可灸。
古代文献摘录
《医宗金鉴》:风池主治肺中寒,兼治偏正头疼痛。
《席弘赋》:风池风府寻得到,伤寒百病一时消。
《胜玉歌》:头风头痛灸风池。
《玉龙歌》:偏正头风有两般,有无痰饮细推观,若然痰饮风池刺,倘无痰饮合谷安。
《通玄指要赋》: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
《玉龙赋》:风池、绝骨,而疗乎伛偻。
验案举隅
承淡安医案
1927年,淡安寓苏州皮市街。同宅孔氏,29岁,生活艰苦,于4月14日外出归,头痛甚,恶寒发热。余与内子往诊之。脉浮而舌白。为针风池二穴,头痛立愈。又针风门二穴并灸之。逾二时许,遍身汗出而愈。并未服药,仅饮生姜红糖汤,由内子煮赠之。——《承淡安针灸师承录》
【按语】风池穴可以祛散外风,清理头目,善治外感风邪所致的头痛,本案之头痛,由于外感风寒所致,故取之立验。
田从豁医案
贾某,男,35 岁,1985 年 6 月 5 日初诊。
主诉:左耳后肌肉疼痛 1 年。
现病史:患者于 1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耳后肌肉疼痛,曾在北医三院检查,脑电图提示未见异常,诊断为“枕神经痛”。用中药治疗,当时疼痛略减轻,后反复发作。
刻下症:耳后肌肉胀痛,按揉则痛减,影响饮食及睡眠,二便正常。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
中医诊断:痛证(风热上犯)。
西医诊断:枕神经痛。治则:疏风清热,通经活络。
处方:风池、翳风、完骨、阿是穴。
治疗经过:针刺 1 次,患者即觉疼痛减轻,继续针刺 10 次,痛未再发作。——《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田从豁》
【按 语】
头痛又名头风,中医认为此病与风邪相关。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头项之上,惟风可到,风池位于项后大筋外凹陷处,此穴正是外风所袭、内风所聚之要地,为祛风之要穴,尤擅祛头风。临床常用于治疗各种头痛。
耳后枕神经处为少阳经所过,辨为少阳头痛。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位于枕神经处,可治枕神经痛。此案可知,风池不仅善治外感头痛,各种内伤头痛亦有良效。
谷世喆医案一
强某,女,54岁,于2005年2月21日来诊。患者主诉右后头痛、恶心、项强,咽干,纳食略差,二便可。MRI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5~6椎间盘向后突出。经辨证后,选穴如下:
风池、百会、天柱、肩中俞、大杼、肺俞、昆仑。
针灸1周后(3次),症状大为好转。
本案取风池穴之意在于调畅颈项部经气、和解少阳、升清降浊。上合百会升清降浊疗头痛恶心,下配天柱、肩中俞疏散经气治头项强痛,再兼大杼主骨,肺俞、昆仑调畅膀胱经气。如此,诸证得以消除。此外,少阳主骨,针刺风池穴在此亦可引动阳气温养筋骨。对颈椎病大有益处。
谷世喆医案二
赵某,女,50岁。2005年2月23日来诊。诉带状疱疹6个多月,遗留鼻尖木,额部痛3个多月,头顶痛,寐差,脉沉弱,少苔。经辨证后,选穴如下:
风池、四神聪、神庭、印堂、四白、合谷、三阴交、丰隆。
风池于此与上案机同效异,上配四神聪、神庭、印堂,升阳疏散,止头痛安神,下合四白、丰隆降浊化痰,和胃定志。方中风池为君,和解少阳经气,疏通头部气街,上下相配,3次而症状大减,每必欣然而走。
谷世喆医案三
张某,男,44岁。2005年3月2日来诊。家属诉2005年2月10日夜煤气中毒,抢救苏醒后一直思维迟钝,言语极少,头不晕。查体:意识不清,表情呆滞,面色晦暗,无眼震,舌淡胖,有齿痕。辨为神匿窍闭。行醒神开窍针法。选穴如下:
风池、四神聪、百会、上星、神庭、膻中、天枢、合谷、太冲、太溪、涌泉。
脑为元神之府,此案患者为神昏窍闭,开窍醒神正为其大法。《灵枢·海论》载:“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方中风池清疏头目、和解枢机、启神达表、充溢髓海;在上取四神聪、百会、上星、神庭,此为开神展窍之效穴,在下配太冲、太溪、涌泉,选肝肾之原穴和肾经井穴培元启闭,在中合膻中、天枢交通上下;合谷激发三焦元气。全方上中下三焦兼顾,内外枢机同调。立法明确,井井有条。
治疗首次患者即感头脑清明,未几次语言渐多。针至半个多月已面带笑容。风池穴在此方中,一者凸显其充溢髓海,醒神开窍作用,二者为内外之枢纽,与太冲、膻中共成调畅肝胆鼎足之势。
谷世喆医案四
彭某,男,23岁。2005年3月2日来诊。患者顶枕部斑秃,曾多方治疗无效,甚为苦恼。舌淡白,脉弦细。予局部围刺,并针双侧如下穴位:
风池、合谷、三阴交。
依此法针3次后,枕部斑秃处生出许多新发,并呈合围之势。6次后,枕部斑秃处已逐渐被新发覆盖,顶部斑秃面积逐渐缩小。10余次后,枕部斑秃已不见,顶部只剩部分区域未覆盖完整,两颞侧亦有新发生出,逐渐向愈。患者面露喜色,准备彻底治愈之。方中围刺为取效之主要方法,三阴交养阴补肝肾,合谷激发头面部经气。风池穴于此处催发少阳经气,同时又与阳维脉相连,故可络属诸阳,促使清阳之气上升,荣养头部而生发。
谷世喆医案五
梁某,女,48岁,韩国籍。2005年3月4日来诊。面黑、手足冷,背膝疼痛,脉沉弱,口渴。证为肾阳不足,膀胱经经筋不得温煦而痛。针刺以益肾调膀胱经经筋。取穴如下:
双侧风池、百劳、大肠俞、肾俞、三焦俞、委中、阳陵泉、昆仑。
依法加减治疗半个月后,患者面色由晦暗渐转明亮,并诉疼痛大为减轻。继续调治,日见好转。该患者肾气虚弱,不能使膀胱经气外达太阳,荣养经筋而致疼痛。少阳清气不升故面色晦暗。《灵枢·经脉》载足少阳胆经“是动则病……面微有尘,体无膏泽”,方中背俞穴调节脏腑及膀胱经筋;委中、昆仑合用疏达膀胱经气;风池、阳陵泉则升清阳降浊阴,除面之晦暗,此处风池之用则凸现其升阳主骨,充溢髓海的效用。
本文摘自《针灸名家取穴经验精讲》,作者:殷振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