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美国就研制出一款鸭式布局战机,可惜太过先进没有实用价值!

当今世界有不少战机是带鸭翼的,例如我国的歼-10、歼-20、歼-15都有鸭翼。鸭式布局的好处是在起飞的时候能够增加战机升力,降落的时候又能够当减速板用,同时还能使主翼上方产生涡流让战机不容易失速。缺点则是鸭翼比较难控制,一旦技术不成熟会导致战机失控坠毁。在很多人的脑海中可能认为鸭翼是在二战后才出现的,但实际上美国在二战期间就研制了一款带鸭翼的战机:XP-55,可惜由于鸭式布局在当时太超前没有多少实用价值,最终XP-55还没来得及发光就黯淡收场了。

XP-55原型机试飞照,看上去还是比较霸气的。

1939年11月27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已全面爆发。美国为对抗轴心国先进战机,向航空界发布了1份名为“R-40C项目计划书”的招标书,要求航空界提供性能优异的战机以便进行筛选,项目要求新飞机在最高时速、爬升率、机动性、火力、座舱视野等各方面都要优于现有型号,同时还要满足造价低廉、维护简单等条件。而为了能够实现在现有技术上突破和飞跃,美国军方还特别强调称可以考虑采用非常规布局。

最终来自伏尔提、柯蒂斯-莱特和诺斯洛普3家公司的设计方案成功入围,柯蒂斯-莱特公司提供的鸭式布局XP-55战机让人觉得眼前一亮。1940年6月22日,柯蒂斯-莱特公司开始为军方提供初始工程数据和风洞模型。为进一步增大中标的可能,柯蒂斯-莱特公司同时准备了2款飞机模型进行风洞试验,试验一直进行到1941年1月。1942年7月10日,美国军方与柯蒂斯-莱特公司签署了1份制造3架XP-55铝制原型机的合同。

XP-55采用前三点式布局,机长9米、翼展12.4米、机高3米、空重2.88吨、最大起飞重量3.6吨。动力系统采用1台液冷V-1710-95型发动机,实用升限10500米、最大飞行速度628公里/小时、最大航程2300公里。武器为4门12.7毫米M-2机枪。其最大亮点是主机翼靠后安装,下单翼带后掠角,而且机翼上设置了垂直安定面和方向舵,靠近机鼻处前置水平安定面上也设置铰链式升降舵。

XP-55飞行示意图, 可惜太过先进没有实用价值。

第一架XP-55原型机于1943年7月19日首飞,11月15日进行失速测试时飞机失去控制,飞行员被迫弃机跳伞。第二架XP-55原型机在1944年1月9日首飞,为保证飞机稳定性特地加上了454千克的载荷,且在试飞过程中严禁飞行员进行过失速机动。但整个试飞流程走完后,总结发现飞机在性能方面仍然无法满足军方要求。第三架XP-55是在1944年4月25日完成首飞的,在第一架原型机基础上加长了翼展并增大了翼尖面积,机鼻升降舵的限制也得到了一定改善,可是在试飞过程中依然无法避免失速现象的出现。

1945年5月27日,第三架原型机在俄亥俄州莱特-佩特森机场进行飞行展示时突然坠毁,事故造成1名飞行员和4名平民遇难。本来跟同时期其他战机相比XP-55在性能方面就没有优势可言,飞行事故的发生更是让其直接下马,如今的XP-55原型机只能在博物馆角落里吃土了。

回过头来看,美国的XP-55战机所采用的鸭式布局在当时属于“革命性”的创新,如果能够将鸭式布局的潜力挖掘出来也可能会发展成一款优秀战机。但正如本文开头讲到的那样,鸭翼布局的战机对于鸭翼控制技术要求非常严格,技术不成熟会导致事故频发,从而给整个项目蒙上一层阴影,而XP-55战机的结局也恰巧是这样。

日本震电战机,首飞即下马。

最后要补充的是二战时期不只美国一家有鸭式布局的战机,日本同样制造了一款鸭式战机并将其命名为“震电”。不过“震电”原型机1945年8月3日首飞,此时距离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仅剩12天,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