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随想录(二十五)

在1672年,明末来华的西班牙传教士闵明我,在自己的著作《中华帝国历史、政治、伦理及宗教概述》中提到:“中国在所有的方面都是优秀的,欧洲到处都是问题。就连便溺,也有优劣。中国人的小便可以滋润庄稼,欧洲人的小便毒性太大,浇到哪里就会烧毁哪里的植物”,于当下而言,这番话是非常的怪异偏颇的,我完全无法理解一个欧洲人怎么会这么崇拜中国,直到我见着《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一书,我才恍然大悟,回看艺术,艺术是可以拉近人们的意识的,从某种意义而言,文化的崇拜开始于艺术上显现的模仿,有时艺术能给出文化上的解答。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所受到的纯艺术的教导,就是对巴洛克艺术无限的赞美,我所有的老师都在说巴洛克艺术的伟大,而贬低洛可可艺术,我所熟悉的卡拉瓦乔、贝尔尼尼、鲁本斯、凡·戴克、伦勃朗、委拉斯贵支,那都是大手笔的作画气派,画面饱满热情,都极致演绎着所谓的巴洛克艺术。巴洛克原指不规则,怪异的珍珠,当时的人们也认为其炫耀的风格是对文艺复兴风格的贬低,可巴洛克宗教式的享乐,打破理性般的运动,弥散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其综合而感染建筑、音乐等很多文化艺术样式,俨然是正宗。

可我对把艺术概括成某种主义这件事本身就保有怀疑,因为在艺术史上,当某种主义发生一定是针对某个主义,又或者一定有一个相对的主义出现,那么,与巴洛克主义相对的就是洛可可艺术。我对洛可可艺术一直有一种很特别的感觉,既陌生又很熟悉,陌生是因为它确实如老师所说,没有巴洛克艺术那种结实的那种纯艺术塑造的感觉,其熟悉是因为我总能感觉到它在模仿着什么,好比我们当下的社区房屋建设,一口一个巴黎风情一般,虽然不正宗,不伦不类,但终归其模仿的愿望是好的。直到最近我才猛然发现,这种奇怪的感觉来源于什么,那是因为其代表性的画家华托、布歇、弗拉戈纳尔,都在不同程度下表现过中国文化艺术的格调。我亲眼见过华托的素描,精致柔腻,中式气息,他画过《画穿中国服装的欧洲人》,弗拉戈纳尔的画面总是透露着一种中国园林式的气息,没事还在画面中出现一把古典的伞等中国物件,最应该说道的是布歇,他从没有来过中国,却画过系列关于中国的油画,什么《中国皇帝上朝》、《中国捕鱼风光》、《中国花园》、《中国集市》、《钓鱼的中国人》,画面上出现了大量写实的中国物件,如青花瓷、花篮、团扇、中国伞等等,画中的人物装束也很像是戏装,其中国特色非常明显。根据相关资料,当时的欧洲贵族们争相收购中国风的作品,其原作买不到的,便把那些以布歇画为蓝本、用毛和丝编织的挂毯抢购一空。这下我的思绪有所清晰,在布歇那个时代,欧洲有一段不短时间的对中国文化的崇拜,对中国艺术的模仿,在历史上,被称为中国潮(Chinoiserie),其指的就是从17到18世纪间,流行于西方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广泛的对中国崇拜的思潮,这种思潮广泛地影响着欧洲的文化艺术。世事变迁,历史轮换,我想我用一首诗来结束我这不应该有的艺术思绪:

希腊罗马令人日久生厌,

我们转向中国智慧寻求灵感。

欧洲艺术过于冷静平淡,唯有中华古国品味超凡……

弥勒佛端坐书架安然凝视,

椅榻上仙女静卧矜持。

孔夫子高居柜上颔首含笑,

瓷象和瓷佛身边环绕。

——詹姆斯·考索恩

《论品味》1756年

(0)

相关推荐

  • 西洋美术史(三):巴洛克与洛可可|绘画|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之后进入到17世纪,欧洲艺术仍保持着繁盛发展的状态,这一时期最瞩目的便是巴洛克风格与洛可可风格. <秋千>,让·霍诺雷·弗拉戈纳德,1767-1768 巴洛克艺术诞生于17世纪的意 ...

  • 洛可可中国风与中国传统色彩

    洛可可最先代表一种建筑.室内设计的流行趣味,所表达的情感都是舒适.悦目.自由随意.后来,"洛可可"的这种审美趣味在建筑.室内陈设.流行服饰.甚至妆容中都可见一斑.而中国风就是其典型 ...

  • 全屋定制主流装修风格(一):欧式风格发展历史

    说起全屋定制设计风格很多人都能说出好几种风格,但是又有几个人知道设计风格背后的寓意呢?设计风格通常与当地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这是一种不同的时代思潮和地域特征.通过创造性的构思和表达,它逐渐发 ...

  • 艺术教育随想录(十五)

    19世纪法国作家左拉,以画家塞尚为原型,写了一个终身落魄的画家,小说叫<杰作>,极具讽刺性,使得两位大师朋友左拉与塞尚终成陌路.20世纪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为米开朗基罗立传,天真地想用天才式 ...

  • 艺术教育随想录(十二)

    法国的文学家罗曼·罗兰曾在自己的小说<约翰克里斯托夫>中,借主人公的嘴说到: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上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成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把以前真正 ...

  • 艺术教育随想录(十四)

    我有幸见着过德加的一幅巴掌大小的油画,画的是一个年轻女子的侧面肖像,调子沉着,温润耐看:笔法通透,形色合一,作品元气十足,扑面而来的油画味叫人流连忘返.我见着此画之时就很是感慨,因为我先前见到这幅画都 ...

  • 艺术教育随想录(十八)

    当下的学校过于依赖所谓的文化建设,听信"要墙壁说话"的教育论断,于是越来越堆砌繁琐,满校园的绚烂装饰,着实失了中国文化艺术本该有的留白与想象.其实所有的文化艺术问题,教育问题,都出 ...

  • 艺术教育随想录(十九)

    前些日子,微信上有篇关于日本一个女员工清洗打扫出最干净机场,从而呼唤工匠精神的帖子特别火,我们苦口婆心地说了半天,还拿别人做榜样,我深感,其实真不如好好地看上一幅中国传统经典的工笔画,线条安妥,着色素 ...

  • 远晴聊教育(二十五)

    教育就是完善生命,准备生活,学会生存. 当教师的,可以培养出发财富起来的学生,也可能会受赠于学生的财物,但不可以发学生的财,拿学生当财源. 教师爱岗敬业.爱生如子,是心灵修炼所达到的一种最高境界,一旦 ...

  • 走进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 探秘二十五座地下墓穴

    这个博物馆在文博爱好者的圈子里太有名了,也还有很多盗迷为其着迷.这个馆是1987年建的,很早了吧, 他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古墓专题博物馆,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古墓博物馆.不知道为什么改名字叫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 ...

  • 艺术教育随想录(二十二)

    相传秦始皇有七匹名马:追风.白兔.蹑景.追电.飞翩.铜爵.晨凫,让人浮想联翩,很有画面感,中国文化的烂熟就体现在这些地方,说一个动物说的那么细腻具体,说的那么自在讲究,而马从生理上细分下去,就有:母马 ...

  • 艺术教育随想录(二十四)

    我在故宫见过马远零星的几幅水图卷,好似有黄河逆流等,名字记不清楚了,可卷中的飘渺水气记忆犹新,恍若实境,让人很容易想到"马一角"的意象,何为"马一角"?就是说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