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道294: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6
294.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6
关于孩子的家庭作业
面对孩子不做家庭作业,《老师怎样的学生说话》的作者是怎样用案例来处理这个尖锐的问题呢?本书第155-174页回答了这个问题。
作者认为有效的方法是这样的:
有一个学校建立了一套处理家庭作业的有效程序。凡是忘了做或者忘了带家庭作业的孩子都必须写一个正式的字条,说明原委以及什么时候补交作业。学校从不问孩子“为什么”,因为他们必然有他们的理由,大可不必迫使孩子编出一些可信的借口或者谎言。字条交来以后就存档,作业被补交来时才予以退还。因此,孩子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他是勤勉还是懒惰,都有他亲手写的字条作为记录。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对孩子自治、自强的鼓励。
同时,对于父母也有要求:
家庭作业是孩子和老师之间的事,不放任自流也不直接粗暴干涉,而是予以感情上的支持,帮助孩子消除恐惧和愤怒。
很多父母急忙于直接帮助孩子做作业,这种帮助是有危险的,它相当于告诉孩子:“只靠你自已的能力是不行的。”最好的帮助应是间接的帮助-舒适的书桌,适宜的灯光,提供参考书,以及不用唠叨、谈话和批评来打扰孩子等等。
这些办法或多或少都有些道理,也有可执行的地方,毕竟我们面对的人。但是,我们来看看我所在的农村学生的作业现状是怎么样的。
先看学生的态度。
以一个班45个学生来算,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作业是认真完成的,他们有学习的目标,因此在作业上能够主动完成。有三分之一是马马虎虎完成的,图完成任务。最后三分之一是从来不做作业的,其中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自已不做,但是会请同学帮着做。据2011届一个学生给我说的,他的作业基本上是请那些成绩好的女生完成的,代价是请这些女生吃零食。另一种情况是自已不做,也不会请人做,作业是从来不交的。从小学到初中,是从来不会交作业的,联系家长也无济于事。义务教育阶段,只是口头批评或反复做思想工作,他就是无所谓,导致家长最后就是一句话,只要不出安全问题就行,等他在学校把骨头养老,好出去打工,这时候让他去打工又小了点。
所以,到了考试,三分之一成绩合格(包括优良,但优良比率不高,也就五分之一水平),另三分之一在及格边缘徘徊,最后三分之一就是几分十来分,把选择题一蒙,就开始睡觉,我们一直说如果没有选择题,这些孩子基本上是0分的水平。
这么多年,我一直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转化问题,但是发现学生一届不如一届那么好转化。为了帮助后三分之一的同学转变观念,我每天上课都会花几分钟传递一下学习的重要性,通过抖音视频、讲述他们的师兄师姐因为学历导致的失败故事、告诉他们学习改变生活改变世界,但是他们已经彻底放弃了自已,因为他们的家长早就给他们说了:读不出就去打工就行,在学校上课睡觉都可以别惹事就行,早恋可以早点成家立业也行。
也就是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这些孩子也会表面上答应努力,我也会安排小老师辅导,但是期末的考试的表现和成绩充分说明他们是阳奉阴违。我是尽力去唤醒他们的学习需要,所以班级成绩在全县来看,不处于后三十名。想一想,全县后三十名的班级,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有多么糟糕!

接下来看家庭教育。
我们农村的家长一见到老师就是这些话:老师,你把我的孩子管严点,回来从不做作业。我们读得书少,也辅导不来,也帮助不了他们,只有靠老师了。我们在外打工,知道知识很重要,但是我们孩子不听,老师你要多讲讲。
为什么会从来不做作业呢?孩子的问题根源其实是在家庭,肯定小学阶段,家长或监护人就忽略了对孩子作业的要求,放任自流,导致孩子没做家庭作业的习惯。到了初中再来纠正,能纠正过来的孩子真的很少很少。
孩子缺少陪伴,内心其实是孤独的。当孩子想做作业的时候,家长可能在看电视,可能在外打麻将,这让孩子觉得他们都在玩,为什么要我一个人做作业呢?如果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家长在旁边陪着,看看书,孩子就会觉得学习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不是讨厌的事情。
为什么明明打工很辛苦,父母给孩子讲,孩子还是不听呢?因为家长回来,总是在亲戚朋友面前炫耀一下自已的能力,才会觉得有面子。这无形让孩子觉得打工还是挺不错的,父母讲打工苦只是讲给自已听听而已,只是自已太小了而已。打工,让自已家里盖起了楼房,甚至在城里购买了房子、车子,感觉生活越来越好,为什么要通过读书去改变命运呢?然后社会上有调侃那些大学生给初中生老板打工的,越贬低知识的重要性,越会让这些孩子觉得读书没用。
当他们真正进入社会后,社会的当头棒喝,会让他们一下清醒,可惜,一切都回不去了。
农村那些优秀的孩子,都是和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关,他们从小就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有明确的人生定位,所以在奋斗的过程中始终充满斗志。
我们在唤醒孩子的同时,也要教会家长如何开展家庭教育。这个暑假,我去净乐社区做了两场家庭教育报告,每场报告九十分钟。报告结束,有一些家长留下来问来他们关心的问题,如手机的管理问题、早恋问题等,还留下了我的微信。我想,这些家长是从内心重视孩子的教育的。

鲁迅先生说:“地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对于孩子不做作业的问题的探索,有很多路,但我所在的农村,还需要我们自已走出一条更合适的路来。
(2021年7月24日下午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