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中国史40:唐朝的情况(二)
唐玄宗亦是一代令主,他即位后纠正武周以来的弊政,任用贤相,裁官俭政,使政治清明,民生富裕,国家达到空前繁荣,史称“开元盛世”。不过开元二十九年间,虽然中国的繁荣、国威皆为前代所无,但唐王朝的衰乱之源亦在此一时期养成。
唐太宗用以征伐天下的武力即是北周时创制的府兵。府兵的概念就是国家授予军人耕地来代替军饷,军人耕种土地自养,不用纳租赋,只要服役即可。府兵制的好处,一方面是养兵不须国家花费,另一方面是府兵分散四方,又有家室牵绊,不能聚众作乱。不过要使府兵有效,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政府能对府兵的户籍和耕地做有效的管理,即是保证府兵的兵源;再一个是能组织府兵做有效的训练,即保证府兵的战斗力。唐初的时候,政府新造,做事比较勤谨,又连年对外用兵,刺激制度运转,以上两条才能够做到。高宗以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出现土地兼并的问题。于是一方面是府兵失地,变成佃农,另一方面是国家缺少闲田授予府兵。再加上人口蕃息,户籍迁变,政府又久安情惰,府兵的户口乃多冒缺不实。这样在经济上和行政上维持府兵都越来越困难。同时因为承平日久,府兵多年不用,操练废弛,战斗力也就跟着丧失了。高宗、武后的时代,唐朝处理外事多是征发番兵,赖前代的声威,因利乘便才得维持国际地位。到了武后之末,辽东契丹渐盛,北地有后突厥建国,西北又受吐蕃之患,边事已颇不宁定。
723年,鉴于府兵已废坏不可用,唐玄宗用宰相张说谏实行募兵制。募兵制的好处是只要国家有钱就可以长期维持军队,不用担心兵源不足;同时募兵服役既久,训练遂精,战斗力即强。唐玄宗的边功,东北克契丹收复辽西,北面联合回鹘攻灭后突厥,西北驱逐吐蕃收复河西之地,所仰赖的都是募兵之力。募兵制虽然有些好处,但也有很大的弊端。募兵的出处多是社会上的冒险分子,他们轻生死,重财利,野心大,易酿乱。同时募兵全靠政府供养,军饷由将领掌控,将、兵久在戎戍,遂形成紧密的结合,从此再进一步就是割据之势。玄宗刻意开边,在北边设八军镇,西南设两军镇,各以节度使领之,厚置其兵,天下遂成外重内轻之势。
玄宗自中期以后,志得意满,沉湎享乐,将政事都委于宰相李林甫。李林甫是个口蜜腹剑的佞臣,他居相位19年,结党营私,排斥异己,朝政遂大坏。边将安禄山得李林甫支持,又受玄宗的宠信,势力遂逐渐做大。安禄山见唐政败坏,内陆又缺武备,遂激起他的野心。755年,安禄山自范阳举兵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叛军一举袭取洛阳。又因玄宗用杨国忠之言,指挥失当,被叛军攻克潼关。眼见长安不守,玄宗被迫西狩,行至马嵬驿,禁军哗变,杀死杨国忠,又逼迫玄宗杀死了杨贵妃。玄宗西逃成都,留下太子李亨指挥平叛。李亨进到灵武,召集勤王军队,关陇军队遂拥立他继位,是为唐肃宗,遥尊在成都的玄宗为太上皇。安禄山进至长安,兵锋遂顿。肃宗用郭子仪、李光弼为将,先收回河东之地,又借回鹘之力夺回长安、洛阳。这时安禄山已为其子安庆绪所杀。唐军围安庆绪于邺城,又为史思明所败。史思明吞并了安庆绪,重占洛阳,旋即又为其子史朝义所杀。李光弼遂再借回鹘兵将史朝义攻灭,安史之乱始告平定,事在762年。同年唐肃宗亦死,传位给太子李豫,是为唐代宗。安史之乱前后八年,延及整个北方,边镇骚动,将领专威。经此一乱,唐朝廷的威望和控制力都遭受严重损失,大唐盛世自此走上衰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