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民国学者主张废除汉字始末,中华文化险断代!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欢迎您关注我们,为您带来新视角新体验。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欢迎您关注我们,为您带来新视角新体验。

各位朋友晚上好!在很早之前子渊和大家聊过韩国、越南废除汉字的历史,今天就和大家介绍下曾经发生在华夏大地的“汉字废除运动”。如果不是这一运动未深入民间,或许我们已经彻底告别了汉字,实在是令人后怕不已。

灵魂匹配,我在另一边等你

广告

▲残存于越南寺庙的汉字

在民国初年,一些学者认为汉字“难读难写”的弊端严重阻碍了全民教育普及和知识传播,因此提出进行“中文改革运动”,大幅降低学习中文的难度,一些人干脆鼓吹彻底废除汉字以便与世界接轨。在笔者看来,后一种看法实在是有些过于激进。

展开剩余75%

▲切音字书籍

客观说来,汉字的读写难度与文化传播的便捷性、普及性需求的矛盾长期存在。早在甲午战争之前,一些支持变法图强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了教育普及的重要性,而复杂的汉字令普通百姓头疼不已。于是王照等人掀起了“切音字运动”,他们参照汉字和速记符号设计了一系列笔画式字母来替代汉字,但传播范围并不大,且于1910年被摄政王载沣宣布废除。

▲摄政王爱新觉罗·载沣

到了民国,这个问题再次被学者和文人们提起,他们在虚心向外国学习的时候对拼音文字的重要性有了深刻认识,认为其对于推行全民教育和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公开主张采用字母拼音。陈独秀、胡适等众多知名学者都对用罗马字(即拉丁字母)拼写汉语的提议表示赞同,文学家钱玄同、历史学家傅斯年和鲁迅先生更是主张汉字应当被拼音文字绝对替代,“国语罗马字运动”遂逐渐兴起。

▲傅斯年与胡适合影

鲁迅先生曾在文章中说: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因为汉字的艰深,使全中国大多数的人民,永远和前进的文化隔离,中国的人民,决不会聪明起来,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压榨,理解整个民族的危机。我是自身受汉字苦痛很深的一个人,因此我坚决主张以新文字来替代这种障碍大众进步的汉字。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因为汉字的艰深,使全中国大多数的人民,永远和前进的文化隔离,中国的人民,决不会聪明起来,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压榨,理解整个民族的危机。我是自身受汉字苦痛很深的一个人,因此我坚决主张以新文字来替代这种障碍大众进步的汉字。

▲鲁迅先生油画像

经过政府官员与学者们的反复讨论协商,国语罗马字的拼写规则最终出炉,并由蔡元培在1928年9月予以公布。该条例详细规定了各种情况下的拼写组合方案,其中一些拼写影响至今,比如“清华”的英文为Tsinghua,北京大学的“北京”二字的英文是Peking,苏州大学的“苏州”则仍译作SooChow,以及众多海外华人的译名。

▲蔡元培先生像

更让国内学者高兴的是,大力推行“拉丁化字母改革运动”的土耳其颁布了《新文字法》,这对其他推行罗马字的国家显然有着莫大的鼓舞作用。然而这种拼写方式只是文人们的一厢情愿,并没有真正融入普通百姓的生活,最后在悄无声息中走向低潮。

▲《兰亭集序》局部

汉字之所以能在这样的空前危机中不被淘汰,固然和其具有的坚忍生命力有关,但我们仍应重视汉字在数字时代所面临的新危机。汉字乃是象形表意的文字结构,而书写习惯的改变使得大多数人选择了拼音输入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得汉字记忆拼音化,“提笔忘字”的现象也将会越来越普遍,“拯救汉字运动”开始在民间兴起。

【喜欢本文的读者朋友不妨关注微信公众号“趣观历史”(ID:quguanlishi),笔者将每天为大家分享新鲜有趣的历史故事,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首赞 +1
平台声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