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MG17机枪在中国的使用情况

抗战武器九:改进后的德制MG17高速航空机枪

在二战前的30年代,德国空军的机载机枪以MG 15为主。但是这种机枪采用75发马鞍式弹鼓,重量偏大、射速较慢。而作为高机动的空战,战机的飞行速度都高达数百千米,射手的射击窗口期稍纵即逝,因此需要更高的射速

在此情况下,德军在MG15航空机枪的基础上,改进出了高射速的MG17航空机枪,广泛装备空军的各型飞机。

一、MG17高速航空机枪

MG17机枪由德国莱茵-博尔西克公司制造,它并不是从头开始另起炉灶,而是直接在MG15航空机枪的基础上改进了上膛机构等部件,射速从MG15的400-600发每分钟,大幅度提高到1200发每分钟而成的。这种改进机枪的火力密度,直接就提高了两三倍,等于一挺变了两三挺。MG17优良的性能让德军非常满意,该枪于1934年设计定型,同年开始生产并一直持续到1944年。

MG17航空机枪产量非常巨大,截止到1944年停产时,共生产了24271挺。德国空军的BF-109战斗机、BF110战斗机、Fw190战斗机、Ju-87轰炸机、Ju88轰炸机、He111轰炸机等等著名的战机之上,都曾经广泛装备。该枪也随之参与了德军二战时期包括“海狮行动”到“巴巴罗萨计划”等所有的重大军事行动。

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交战双方的战斗机越来越先进,装甲也越来越厚,MG17口径小杀伤弱的缺点便突显出来了,于是到了二战后期,MG17被更大口径的13毫米机枪和20/30毫米机炮所取代,到了1945年几乎就没有飞机再装备了。

不过,MG17航空机枪虽然被从飞机上拆了下来,但是并没有被淘汰,而是被地面部队改成了步兵支援火力。该枪不算弹药只有10.2千克,可以说非常的轻便,而弹药又是德军广泛使用的7.92*57子弹,所以一经装备陆军,就受到了广泛欢迎。

MG17最突出的优势是,作为一款曾经的航空机枪,它拥有每分钟1200发的高射速和1800米的射程,这使它的火力密度极高。当年抗战时期的中国,也曾经进口少量的MG17高速航空机枪。

二、亨舍尔 HS123 对地攻击机 装备数量 12架

当时搭载MG17这种高速航空机枪的,是德国空军的第一种俯冲轰炸机——HS123型。当时该机在西班牙内战中一战成名,以卓越的对地攻击性能,成为了共和军士兵的噩梦,并成功引起了喜欢时髦货的国府的注意。

借着西班牙内战成功的余热,HS123很快就出口到了中国,国府一共订购了12架该型飞机。

1.全面抗战爆发后运抵中国的昂贵轰炸机。

1937年11月,国民政府以2017600帝国马克的高价,购得了12架Hs.123A1轰炸机,2017600/12=168133马克一架,约合168133/2.5=67253.2美元一架。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从苏联进口的伊尔15战斗机,售价仅仅是35000美元一架,德国这种双翼机整整贵了将近一倍!

当然了,1937年底中日已经全面开战,列强已经对华禁运。这时候德国人还能遵守承诺把飞机运过来,那已经是雪中送炭了,实在不应该歪挑剔价格。

2.性能落后外表丑陋的双翼机。

不过最大的问题是,该机真的是不值这个钱。这种飞机是双翼机,在单翼机的时代明显是落后的。其最大时速 341 km/h ,最大航程860 km,最大飞行高度也只有1200米,在当时都已经是非常平庸的指标。

而且该机的飞行员连座舱盖都没有,飞行时毫无遮盖地暴露在外面,完全在敌人的火力威胁之下。它的机身也没有任何装甲,驾驶这种攻击机的飞行员们,无疑是非常危险的。

3.皮实灵活的对地攻击机

可能有人看到这里要问了,那是德国人又卖高价落后东西骗钱吗?这还真不是。这种飞机是非常坚固皮实的,而且比较短小灵活,实战中多次有中弹多处仍然返航的记录。在武器方面,Hs.123A1装有2挺7.92 mm MG 17 高速航空机枪,对地面扫射时候相当于4-6挺普通机枪,可以对地面部队造成很大的威胁。而且该机可装450 kg (992磅) 航空炸弹 (机腹一枚 SC250 航弹 ,机翼下方 4 x SC50 航弹),对暴露步兵和弹药堆积点也是巨大的威胁。

如果把它作为攻击机支援地面作战,那既可以尽量回避速度慢载弹量小的缺点,又可以充分发挥其牢固可靠机动灵活的长处。凭借其出色的操控性能和便宜皮实的特性,它在德军一直服役到了1944年。可以说在1938年的中国,该机绝不落后。

三、H.S123俯冲轰炸机和MG17机枪的实战表现

可是问题是,当时的中国空军高层,错误的使用了它们。该机队经香港运回后,于1938年春在衡阳组装完毕,并于1938年6月初组建了第6大队第15中队,直接开始参战。

1.把攻击机当做战斗机的错误用法。

当时中国空军需要的是战斗机,而不是对地攻击机。1938年6月第15中队成立以后,就开始以南昌为基地作战。6月18日,第15中队飞行员陈崇文等3人驾机前出至吉安,恰逢日军轰炸,遂当作战斗机起飞迎敌。可是Hs.123并非为空战设计,爬升高度不足速度也不快,未能拦截到日军飞机。这把对地攻击机当成战斗机来用,可以说是从刚刚参战,该机的用法就是错的。

2.轰炸舰艇屡屡受损。

6月28日,副队长余平想率5架Hs.123,对马当江面上的日军舰艇实施轰炸。此后7月1日至3日,余平想、谭卓励等飞行员又多次带队,对马当和大泊湖上的日军舰艇实施俯冲轰炸。可惜该机的长处是对地攻击,这轰炸敌人的舰艇并非所长,飞行员也没经过训练。结果数日的战斗皆无功而返,只有最后一日的轰炸命中了日军舰艇。

3.把俯冲轰炸机当战斗机用损失殆尽

其后的日子里,H.G123屡屡作为战斗机使用,去和敌人专业的战斗机进行空战。由于在作战中遭到日军防空火力的攻击和战斗机的拦截,第15中队的Hs.123大多受损。马当战斗结束后,第15中队这种对地攻击机,又被编入驱逐机(战斗机)总队进行训练,彻底是赶鸭子上架,把俯冲轰炸机当成战斗机来用了。

到了1938年12月,第15中队只剩4架Hs.123,后来将其移交给广西空军教导第4队改编的第34中队。1939年,第34中队转飞驱逐机,将这4架Hs.123封存,其中1架交给空军幼校作为教具使用,彻底结束了该机在中国的战斗历程。

纵览亨舍尔Hs.123在中国短暂的服役经历,不难看出其战术使用错误,把俯冲轰炸机当成战斗机使用,在缺乏掩护的情况下贸然袭击具有空中支援、坚固设防的敌军,结果是损失惨重而战果很小。

当年在对马海战以前,指挥俄罗斯第二太平洋舰队的俄军司令官罗杰斯特文斯基曾经说过:狗是干不了给马干的活儿的。虽然这自比为狗有点自贬身份,但是也充分说明了不恰当使用武器装备的害处。这H.S123明明是优良的对地攻击机,是一条好狗,你非要去把它当成马来和敌人比劳力,那怎么比得过啊?

由于战争的进一步升级,以及空军高层的指挥失当,这批H.S123俯冲轰炸机最终损失殆尽,随机的24挺MG17也随之损失殆尽,并无其后作为地面武器的参战记录。

四、应该如何建设抗战空军

最后说几句题外话,在全面抗战爆发以前,国府在空军建设上投入了巨资,航空委员会的委员长甚至专门让第一夫人宋美龄兼任,以显示高层对空军的重视程度,从1931至1936年,空军每年经常费和临时费实支均在数百万元。1937年的军事建设专款,陆军列119,710,.000元,空军列70,000,000元,海军只列2,800,000元。可是巨额的投入,却只换来了一支机种杂乱无章、过时落后的小型空军。

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中国空军只有11种共271架现役作战飞机,计有:

霍克III型战斗机74架

波音281型战斗机10架

菲亚特-32型战斗机6架

霍克II型战斗机3架

布瑞达-27型战斗机2架

道格拉斯型轰炸机58架

诺斯普罗-2E型轰炸机45架

亨格尔111-A型轰炸机6架

马丁型轰炸机6架

雪莱克型攻击机20架

可塞型侦察机41架

不难看出,这国府战前的空军建设简直是莫名其妙,在采购武器时多有不当之处。结果虽然是花了大价钱,买回的却是不实用的机种,最终使飞行员不得不用过时武器去作战。最明显的,是你明明最需要的是争夺制空权的战斗机,莫名其妙买一堆攻击机、侦察机干嘛啊?而且型号十几种,是要逼死地勤的节奏吗?

这个编制的最大问题,是机型太过杂乱,而且真正能争夺制空权的战斗机太少。当时如果不乱买飞机,只重点进口最需要的战斗机,所购战斗机走以性能优越的霍克为主,那就简单了。早期可以购买霍克二双翼战斗机50架,战时改为攻击教练机。然后再买霍克三双翼战斗机102架,战时落后了也可以改为对地攻击机。而剩下的侦察机、攻击机统统不买,用战斗机充任侦察和对地攻击任务。

战前最主要的,是采购最新式的霍克75战斗机,能买多少买多少,如果顺利的话,全面抗战以前至少能买到180架。该机可以通过不断换装新式发动机而不断升级,至少在1940年,日军零式危机前不会是落后的。

而至于轰炸机则根本不用买,战前买进“容克大妈”即容克52运输机60架左右,用于民航机搞空中运输,战时改装一下就是轰炸机。

这样新建成的国府空军,拥有:

霍克二双翼教练/攻击机50架(二线教练用,可进行对地攻击)

霍克三双翼战斗/攻击机102架(抗战初期主力,后面改为对地攻击机)

霍克75战斗机180架(前中期主力,可通过不断换装新发动机升级到P40)

容克52运输/轰炸机60架

这样一架空的话,合计装备各种飞机392架,其中战斗机282架,和史实的272架差不多,但是战斗力大为提高,而且后勤还可以简化得多。

举报/反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