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表征:我们通过感觉认识世界,又警惕执著于感觉印象
我们通过五种感觉器官感知这个世界,接受这个世界直接刺激,作为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基本素材。而感觉天生就是为了探测变化的刺激存在的。
在这些感觉中,视觉接受大部分外界刺激信息,不可谓不重要,这些物理刺激通过神经系统“换能”变成神经信号,进入大脑形成心理表征,包括“概念、表象、图式、脚本”等。
这些心理表征,就是各种刺激信息在大脑中的主观呈现,加上记忆等元素,形成我们对于自己与这个世界的立体感知。
举例说明。比如周末打算去颇负盛名景点玩,这有一系列心理表征出现。
景点是个概念,内涵属于游玩娱乐放松的地方;通过图片资料介绍,初步建立出景点表象;这个地方这么多人去,有现场音乐会,有很多展馆可看,还有门票,周末值得一去,老百姓的话“是景不是景,看了不心影”,这就是图式;而沟通商量、查询路线、预定住宿等等,这些行程属于脚本。
这些心理活动比较好理解,通过链接“形象”信息形成心理表征,通过语言进行沟通传递信息,表达意图就是消遣放松心情。
事实上,所有心理活动包括复杂思维,都是心理表征的表达,只不过增加了阅历与实践,甚至在生命意义层面获得飞跃。
比如,佛家把觉悟境界就分做三种,罗汉对应的是自觉(觉知自我),菩萨对应的是他觉(觉知他人),佛对应的是觉行圆满(建立在自觉与他觉基础上)。
我们通过感觉形象理解世界,形成各种心理表征,但是又要警惕被“执著”所桎梏。
比如,我们看见的未必真实,或者说都不真实。
颜色不是客观存在的,客观存在的是光波,颜色是物体对光的反射,是光波在大脑中的呈现。
三维立体画看起来杂乱无章,一旦看进去,截然不同感受,仿佛广阔真实世界,且在画面中呈现出特定立体图像。
当然,眼见不为实最常见的是各类陷阱,看着平坦安全可能就是沼泽危险,而人为陷阱更是防不胜防。
记得大学时候去济南动物园玩,在门口看到一幕摆地摊玩转盘设置陷阱的。有外地口音母女路过,女儿看着很好赢,就非要玩,结果转盘上还有遮住的小字,最后要倒掏49.5元钱。母女非常气愤,但无可奈何掏50元钱了事,记得陷阱制造男子皮笑肉不笑问五角钱要不要,被犀利回复要。然后,母亲责怪女儿几句话,拽着女儿离开了。
眼见不为实,耳听更是虚。以讹传讹就是如此,还有三人成虎,四面楚歌,草木皆兵。
有个传话实验,第一个人小声说句话,依次被传递到下一个人,如此原话传递,最后已经面目全非。
至于酒场话语不算数,应酬敷衍话语更是如此,要是信以为真反而是傻子。
从哲学上说,不要执著是这样表达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认识是变化的”。这个变化就是事物矛盾引起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既然事物是运动变化的,那么就不要固执,须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