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母语是中文,这将是门绝活儿【随笔】

前言

仅有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不了世界的进步,世界的进步向来都是直接靠科技,但纵使你主观上不认可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以中文为母语的中国人,了解她的来龙去脉和方方面面,达成客观上的认同,将是你走向世界的一门绝活儿。

前几天读到一篇文章,文中提到一种现象:很多从小学到大学,成绩都很优秀的学子们,走入社会却非常怂。

作者认为是自信心出了问题,而归根结底又是文化认同没解决好。

只是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作者并未说明;

至于作者分析中国留学生为什么不能融入他国文化的具体原因,本人不敢苟同,

但关于文化认同这一点,还是颇有同感。

文化认同这个概念太大,我姑且分为个人和民族两个方面。

个人的文化认同很大一部分,或者主要的,来自于家庭,

也就是这个家庭积累起来的家庭文化,

或者稍大一点,家族文化。

以前还有族谱可查,对照族谱,

至少可以冥想我从哪里来,

我是谁,

我又将到哪里去。

过去的翰墨诗书之族有家书,利用家书对下一代随时随地教诲,

下一代在这种家庭家族文化的熏陶中慢慢领悟自己是谁,

以及自己将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除此以外,这种文化没有课本和教材,

其传播传承以及对下一代人格的塑造,

只能依赖父母辈和(曾)祖父母辈的言传身教。

乡下生乡下长的,可能还有一些体现家族或地方文化的仪式活动可供观摩和体验,

作为形成个体价值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生经验,其作用也不可小觑。

但目前的现实是:

城里的爸爸妈妈们一般都忙于工作,

即便有妈妈全职,很大一部分精力也用在了接送娃娃们上各种培训班,

真正的亲子时光,包括与孩子玩耍,

与孩子共读,

与孩子共同劳动等等,其实并不多。

而乡下呢?

惨到有过之而无不及,

留守儿童早成了有特色的文化现象;

传统农活也早已被机器替代,

指望共同劳作,通过劳动改造人,

达到“劳则思,思则善心生”的境界,

是不太可能了。

即便在爸爸妈妈身边长大,

要么爸爸妈妈也忙于生计,

要么爸爸妈妈带头陷入技术进步的狂欢不可自拔,如无休止的肥皂剧,看不完的搞笑视频……

而祖父母辈的影响已经可以忽略不计。

可以看出,在这个巨变的时代,

无论城里还是乡下,

孩子们都像单个的原子,

他们未曾成熟的价值观单独地暴露在社会之中,

无可无不可而模糊不清,

很像前两年的“佛系”现象。

而我们眼中的西方,对家庭的重视程度其实远远高于我们这个对家庭伦理津津乐道的国度。

从很多影片如《寻梦环游记》,

从不少跨国公司将他们的本国高管全家安置到中国来的事实,

我们可略知一二。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坚持了一年多的家书或许有助于丁丁的个体文化认同,进而促成他健全的人格。

或许你会说,为什么非要家庭家族文化来达到个体文化认同呢?

我去学校学知识不也是文化吗?

这正是我要说的民族文化认同。

上面那篇文章中提到,

在国外,不是人家瞧不起你,而是根本不瞧你。

无论这种说法多大程度上代表事实,

至少不是子虚乌有。

不论人家瞧不瞧得起你,

首先要自信,不能自己瞧不起自己。

自信从哪来?

在国外或外国人面前,来自民族文化的认同。

这里,是包含了个体文化认同的民族文化认同。

自己对自己作为个体的中国人感到自卑,还怎么指望人家瞧你或者瞧得起你?

自己对自己的文化不了解,甚至碰到一个比你还了解中国的外国人,情何以堪?

那么,我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怎么丧失的呢?

看看我们目前的现状吧:

从幼儿园到高中,

学的东西五花八门,不可谓不多,

文理都要学的语文教材,课文琳琅满目,但零散不成体系,

孩子们的时间被刷题填满,教材推荐的名著也很难在思考中读完,

更不用说自己有体系、有针对性的补充阅读和查阅资料了。

不了解史前时期的东西方都经历了生殖崇拜、图腾崇拜,所走的路大同小异,

不了解我们怎么来,以及我们的先哲如何奠定几千年的文化根基,

不了解从远古祖先到当代的一路走来的历程,

在这个繁华喧嚣的巨变时代,当然很难有民族文化认同了。

前几天的《论语》读书会上,与七八年级的提到《诗经》是当时的百科全书,

提到我们的夏历以及与此相关的天文观察,

提到墨子对几何学的思考……

孩子们若有所思。

他们了解了这些,

才会积极地思考我们将要如何走向未来。

如果个人方面的文化认同缺失,

又无法在民族文化认同方面补充,

置身于对自己文化超级认同和自信的异国他乡,

其情状便可想而知了。

因此,作为以中文为母语的中国人,

即便你主观不认可自身所在的家庭家族小文化或民族大文化,

但了解它们,以及由此达成的客观上的文化认同,

将是你走向世界的一门绝活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