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奥运最牛“上海大姨”爆红全网:我暴虐日本队的时候,马龙还没出生!
不知不觉,00后已然接棒奥运开启「领跑」模式了。
此次东京奥运的赛场,后浪夺金杀出一方天地,他们的血性让全国沸腾。
中国体坛首位00后双金得主杨倩
运动员们在异常残酷的顶尖竞技中厮杀,一旦迈过黄金期就几乎等同于卸下光环,给新生力量「让路」。
四五十岁高龄依然坚守赛场,是很多运动员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偏偏有人在浪潮更迭中逆行到底。
48岁的乌兹别克斯坦体操老将丘索维金娜,8战奥运,为曾患白血病的儿子,也为自己身上那件梦想的铠甲。
最后一跳无缘决赛的她,哭成泪人挥手告别体育生涯,现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昔日老将们将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中,他们是一代伟大的运动员,也是永不落幕的风景。
与此同时,另一位58岁的乒坛老将仍在奥运赛场上书写着自身的传奇。
很多人亲切地称她为「上海老阿姨」,她就是曾经的国乒荣耀——倪夏莲。
经过长达二十余载、五味杂陈的奥运征程,倪夏莲早已看惯输赢。
此次她的胸前或许没有悬挂上耀眼的奖牌,可金银又如何能定义她的人生?
7月25日的奥运乒乓赛场,一场「祖孙大战」让观众瞬间「血液逆流」。
一边是来自韩国的17岁新星申裕斌,一边则是58岁的乒坛「活化石」倪夏莲。
41岁的年龄差,并不妨碍「和蔼」的倪夏莲开局狂虐天才。
她的复古丝滑打法一上场便打傻对面姑娘,7-1、11-2……比分逐渐拉开,申裕斌面对这样的「怪手」,一时之间摸不着头脑。
论起她的怪异打法,是在传统国乒打法基础上衍生出的长胶结合正胶的倒板进攻打法,这和主流打法区别很大。
遗憾的是,在苦战7局,长达66分钟的「搏斗」后,倪夏莲以3比4的大比分惜败。
落败后的倪夏莲,面对空无一人的赛场,没有记者的镁光灯,没有鲜花和掌声的簇拥,但她仍如进场般灿烂。
面带「倪氏」微笑,潇洒地挥了挥手,悄然离场。
或许她的步子变得沉重、动作也不如往日那般敏捷,但没有一个对手能轻松不吃力地迎战!
申裕斌心惊胆战地回顾和「奶奶」级选手的对决:
今天消耗巨大,嗓子都喊哑了。
虽然倪夏莲年龄很大,但实力真的不容小觑,一手老练的打法,刚开始打得我很着急。
而倪夏莲落败后满脸笑容地接受赛后采访,云淡风轻地说出了极富杀伤力的话:
反正运动总是要搞的,就顺手参加一下奥运会,帮帮人家(卢森堡)嘛。
虽然可惜,但最重要的就是开心,想想对面的孩子练得这么辛苦,她的训练条件和环境也是我完全不可比拟的,又觉得这个结果能接受。
这位乐呵呵的上海阿姨乐观坦然的面对失败,岁月的沉淀让她看什么都「不是啥大事儿」。
当问及她打算何时告别奥运,一句「为什么要用年龄给自己设限」道出了她势不可挡的战斗力。
年龄不重要,只要今天比明天还年轻一点就好了。
我们总认为年轻就是生命最重要的赛道,仿佛衰老的一个大浪就能覆灭整个青春年华,甚至一想到衰老二字就惶恐不安。
在倪夏莲的人生中,没有「唯金牌论」,更没有「唯青春论」。
因为真正的战斗,并非与时间、成就赛跑,而是在内心「开天辟地」。
起起伏伏的体育生涯,带给倪夏莲的恰恰是最宝贵的平和心态。
风平浪静之下,实则暗流汹涌。
很多人以为这样的她历来无名,其实她过往的「杀手」人生曾一度让人闻风丧胆。
1963年在上海普通工人家庭出生的倪夏莲,在黑白电视转播的一幕幕乒乓赛场中找到了此生的梦想。
上小学就秒杀一众校园乒乓球手,被体校看中后就此扎根职业赛场。
她也曾在年轻时大杀四方,威震江湖,代表着国球的至高荣耀。
15岁进上海队成为天才选手,16岁顺利入驻中国国家队阵营成为主力军之一,20岁就和郭跃华合作拿下第37届世乒赛混双冠军……
这时的她,还远达不到人生的辉煌时刻,倪夏莲「离奇」的乒乓之路才刚刚开始。
众所周知中国乒乓无可匹敌,国乒团队的内卷程度可想而知,伴随着像何智丽、焦志敏等新生力量的迅猛崛起,倪夏莲逐渐退位主力。
1986年正式退役的倪夏莲,也恰巧丧失了作为中国国手拼搏奥运的机会。
因为乒乓首次被注入奥运赛事是在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而此时的倪夏莲只能注视着队友在场上厮杀。
一年后,倪夏莲结婚,落脚卢森堡,但她并没有停止自己的逐梦人生,还意外地成为了卢森堡的国宝。
三次欧锦赛单打冠军、三次欧洲十二强赛冠军,可谓打遍欧洲无敌手。
只要我到哪个城市的俱乐部,它就是国家的冠军。
我当时可是世界第4,反正没去过奥运,玩玩咯。
在卢森堡征战的数年来,倪夏莲也多次萌生退役的念头,却被卢森堡奥委会三顾茅庐劝请出山,本次获得资格「顺手」出战东京的她笑称:
如果不是我自己拒绝了两次,那我应该是七朝元老。
38年前,我在东京拿到了自己的第一个世界冠军,现在能够以奥运选手的身份故地重游,我感到无比幸运。一个人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容易。对我来说,能够一直打球到今天,更是一种莫大的幸运。
乒坛「活化石」名不虚传,大将风范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体育竞技不乏当打之年的年轻主力,而像倪夏莲这样近花甲之年的身影,在奥运赛场实为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这背后支撑她的,不仅是对乒乓的热爱和坚持,还因她并不是独自战斗的孤行者。
多少运动健儿的巅峰如潮水般退去,从此放下「武器」。
倪夏莲的同时代队友也早已各奔东西,唯独她,依旧坚守赛场。
一张小小的球桌,就这样陪伴她走过了四十余载。
当记者问她是否会有独自上场的凄凉时,她笑着拉过一个人们眼熟的老外:
我有他啊。
这个身影在赛场边为她提心吊胆,不仅给她递毛巾擦汗,纵容她的「任性」递来她最爱喝的可乐,还指导着她如何战斗,给予着她精神上的陪伴。
他便是倪夏莲的丈夫兼教练——尼尔森。
镜头前隔着口罩自然而深情的一吻,「最甜蜜奥运夫妻」的另类浪漫让众多人称羡。
携手征战,共住奥运村,一个冲锋陷阵,一个最强后盾,这种配置在体坛相当罕见。
而倪夏莲更是世界独一份的全家上阵,连医学院毕业的儿子也作为专业体育理疗师纳入了奥运服务团队。
如果需要理疗师周末服务,是要提前预约的,有儿子在我就随时随地能叫得动。
与其说是倪夏莲对乒乓孤注一掷,不如说这是一个痴迷于体育的家庭作坊,在彼此扶持中向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她也很好地平衡了家庭和事业的关系,游走在多个生活角色中。
我一家人都到了卢森堡,我要多陪伴、照顾他们,自己平时也多休养、调理,享受清闲、自由的日子。
上有90岁的老母亲,下有2个飞速长大的孩子,平时和丈夫经营着自家的旅馆和公司,还拥有了自己的健身房。
对乒乓球的热爱没有偏执地占据她生活的全部,她用自身的能量不断探索生活的边界。
疫情造成的东京奥运会延期,给了无数运动员沉重一击,无形地考验着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素质。
倪夏莲在听到这个消息后却做了一个异于常人的大胆决定:「我要出去度假!」
反正57岁和58岁也没什么两样,我难得有这样大段可以旅游的时间。
漫长而短暂的一年,倪夏莲迈着特殊的脚步,观察着世界的不同角落。
玩摩托车、学潜水、徒步登山……一次次的探险让她更好地调整自身状态,愉悦自己的同时也让她更加坚定了内心的想法:
我一直觉得,去当冠军、去打名次、去攀高峰……这些其实都不是我人生计划中最重要的。
乒乓和生活,是她的左右手,缺一不可。
而享受奥运,也只是她享受生活的一部分。
此次东京奥运,倪夏莲是上海媒体争先采访的对象,她还在采访中俏皮流利地用上海话和记者对谈。
每当听到有关上海的故事,她的心中便萦绕起强烈的思乡情愫。
在她的影响下,丈夫和儿女对上海已是熟门熟路,甚至在卢森堡的家里也用上海话交流。
19年参加世乒赛的倪夏莲面对央视镜头自豪地说:
我是倪夏莲,土生土长的上海人。
没有中国队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
站在世乒赛的赛场上,我感到很荣幸,能和中国队一起展示中国人的风貌。
走在异国他乡的街上,都会有路人主动询问:「奥运会准备得怎样了?」
甚至在倪夏莲每年生日的那天,广播电台都会特意为她送上生日祝福。
在外界对她的评价中,她最喜欢的一句便是「她是中国的女儿,卢森堡的媳妇」。
虽为卢森堡效力,她也将自己看作国球球手的形象大使:
无论是打球,还是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我都在展示中国人的形象。我很幸运可以利用乒乓球在世界各地展示中国人的魅力和风度。
倪夏莲与许昕、刘诗雯等人的合影
「是时候结束了」,这样的想法在她每次离开奥运村时都会产生一次,但每次也会被强烈的不舍所遏制:
这种不舍一方面是来自于卢森堡体育部门诚心诚意的一次又一次邀请,另一方面来自于自己心中对乒乓球的不灭的热情。
怎么训练,什么时候训练,在哪里训练,这些都由我自己来决定,他们对我的要求其实只有一个——继续打下去。在成绩方面也从来没给我压力。
倪夏莲与奥运吉祥物合影
祖国给了她真正的底气,让她的优秀被看到、被肯定、被尊敬,也向世界展示着中国人的国球荣誉。
奥运看点不止关乎金银,运动健儿们所传递的体育精神才是强大的内核。
正如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所言:
奥运会最重要的不是赢,而是参与。人生中最本质的东西,不是凯旋,而是奋力拼搏。
58岁的倪夏莲跨越国别、跨越年龄,用自己的乒乓人生,让这颗国球在世界转动。
无论她未来还会不会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我们都会记住这位「上海老阿姨」。
无论是为国、为梦抑或为爱,倪夏莲都找到了属于精神的「一席之地」。
这样的她,本身便是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