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木帮在长白山伐木,半年能赚这么多的银圆,怪不得有人抢着干

伐木是一项传统工作,在吉林长白山地区曾十分普遍,毕竟长白山有着无尽的森林资源。据当地百姓介绍,即便伐木工作十分的艰辛和危险,但是也有人抢着要干,因为长白山的伐木工人半年就能赚普通人多年的开销。究竟长白山工人能有多有钱呢?如果您也好奇,下面小编就来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长白山部分位于我国吉林省境内,是东北地区最高的山脉,早在4000多年前的古籍《山海经》中就有对长白山的描述,称之为“不咸山”。历朝历代,对长白山也有不同的称呼,而如今的称呼是在清朝定下的,寓意着“长相守,到白头”,表示着美好的爱情誓言,然而它也曾惨遭禁锢。

清朝时期,满人将长白山当成圣山,统治者也更是认为长白山是大清龙脉,因此为了保护其龙脉之地,对长白山进行长达200多年的严密封锁,任何人都不得踏入长白山半步,否则就要处以极刑。凡事皆有利弊,长白山被封锁之后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但是却保护了长白山的生态环境。

长白山有着丰富的物产资源,各种木材,矿石,山参和鹿茸等不计其数,因此在清朝晚期长白山又再次被清政府开发。众所周知,晚清时期的清廷国库空虚,财政赤字日益增长,所以为了维系生存便打起了长白山的主意,比如光绪十八年清廷成立“木植公司”,开始从事采伐等相关生意。

清廷当时没有足够的人力,于是他们将采伐任务交给了当地百姓,但是要想进入长白山采伐,就必须先得到清廷颁布的许可证,同时还要给清廷纳税,所以清廷以此也年入颇丰。据专家们不完全统计,清宣统二年长白山的凌江县就有超过3000人从事采伐,再到民国时期人数就已经破万。

采伐的人多了之后,自然也就形成了组织或帮派,因此木帮便应运而生。当时,木帮也被称之为木把,它不仅只有伐木工人,还包括很多与之相关的工人,比如放排,赶爬犁,料件子和赶愣等等,只不过通常来说一个人称之为“把”,多个人则称之为“帮”,而木帮首领则称之为“把头”。

在当时,伐木的工作极为艰苦,甚至还是高危工作。首先,伐木要深入长白山的原始森林,如此一来很多人盲目进山,又没有经验的人就很容易迷失方向,最终成为长白山孤魂野鬼。其次,进山伐木多在深秋和初冬季,此时长白山气候寒冷,而且每次进山为半年左右的时间,全部的衣食住行都在山林里。最后,伐木工具简单,只有手锯和斧头,而且木材运输也完全肩扛手推。

虽然木把不算好差事,但是加入木帮的人却越来越多。民国时期,长白山伐木采用分包制,即一般大的伐木公司包下一片山林,然后再分包给各地方的把头,最后把头再派不把伐木。通常,即便是作用最小的木把,在上山之前也能得到200块大洋,等伐木完成之后,还能再得到200大洋。

如果是重要的木把,比如锯手,斧手或者是杠头等,一次下来少说也有六七百大洋,甚至超过一千大洋。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伐木过程中不幸发生意外,也同样还能得到补偿,因此很多木把都争先恐后从事伐木,但是也只有那些身强力壮的年轻劳动力才有机会,否则白干都没有人会要。

或许您觉得几百大洋不多,但在当时可算是巨资了。比如,在1914年的北京,一块大洋可以购买约50斤大米,如果换算成购买力,当时的一块大洋相等于现在150块钱的购买力。也就是说上山伐木半年可赚15万人民币,最少也能赚6万人民币。最关键的是,当时的土地价格也不贵,比如当时以辽宁铁岭的土地价格计算,下等地15元,中等地25元,上等土地45元,也就是说,干一次伐木能买10亩左右上等土地,立马成一个小地主。

作者:曹保明 著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