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焘一句口号,导致红四方面军损失4万多人,徐向前非常痛心
《天择杂谈》由原国防大学教员、军史专家天择创办~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红一方面军大约1万多人,而红四方面军大约8万人,可谓是兵强马壮,这使得张国焘的野心膨胀起来,他不同意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带兵南下另立中央,准备在四川创建革命根据地。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虽然对张国焘另立中央非常不满,但对于南下作战的前景感到乐观,这种乐观来自对川军屡战屡胜的胜绩上。然而这屡战屡胜的原因是因为红四方面军会师以后,战略上取北上态势,四川军阀采取尾随战术,出工不出力,他们保持与红军一天行军距离,旨在把红军和尾随红军的蒋军送出川境。
现在红四方面军去而复返要抢占自己的地盘,特别是张国焘提出了“赤化全川”的政治口号,令刘湘如芒在背,他决心与红四方面军拼力一战。红四方面军与敌军的关键一战是天(全)芦(山)战役,当时红四方面军不到20个团的兵力,而川军大约80个团,每个团基本上都齐装满员。
1935年10月20日,张国焘下达了《天芦名雅邛大战役计划》,战役发起后,红四方面军节节胜利,然而徐向前却感到不安,因为红四方面军打的都是击溃战,徐向前铆足了劲想打歼灭仗,反复强调集中兵力紧盯敌军主力,他把目标锁定在刘湘的两个王牌师,特别是郭勋祺的“模范师”上,而捕捉“模范师”的任务落在善于攻坚的第四军身上。
红四方面军在天全作战的第一阶段,打得有声有色,先是许世友派突击队迂回敌阵与正面部队夹击攻克城外据点,接着王近山巧扮川军智取天全城。但是,在第四军击破“模范师”一个旅之后,未能乘胜追击,而是用一天两夜巩固阵地,等到再发起追击时,郭勋祺率部早已撤至安全地带。徐向前、陈昌浩怒不可遏,当即发出电报斥责:
志(亮)、仕(友)、建(安)、世(才):
(甲)郭师全退,你们见敌不追,失此千载一时之机,真军事上之盲子,革命之罪人,一误再误,酌先予你们各严重警告一次。四台台长拒不收报,大误军机,先予警告,如敢再犯即以军纪制裁。
昌、向
徐向前素以儒雅著称,对部下呵护备至,即使有批评,也很讲究方式方法。他有句口头禅叫“响鼓不用重锤,闷鼓敲破牛皮也没用”。但是,这封电报一口气点了红四方面军参谋长倪志亮、第四军军长许世友、第四军政治委员王建安和第三十军军长程世才4位爱将的名字,指责中的痛彻之意、愤恨之情溢于言表,这在红四方面军历史上并不多见。
天芦战役第二阶段,红四方面军准备攻占名山东北要镇百丈,然而久攻不下,不仅如此,川军迅速调整兵力对红四方面军进攻围攻,总兵力达到20个旅共计80个团,从东、北、南三个方向发起总攻,战场形势逆转,红军由出击转为堵击。
川军的总攻在拂晓打响,他们依仗着强大的火力,并在进口飞机的空中支援下,以团为单位发起轮番攻击。从黑竹关到百丈关20余里的弧形战线上,刀光血影,战火弥漫。而百丈一带,地势开阔,视野清晰,便于大兵团展开。川军发挥人数上的优势,整团整营成建制地投入进攻。
而且蒋介石下令空军参战,数十架战机轮番轰炸或扫射红军的前沿阵地。炮火连天,弹片迸飞,硝烟蔽日,敌我双方的战士扭打在每一个山头、每一道深沟、每一片树林、每一座村落。红四方面军与川军激战七日,双方都伤亡惨重。
红军死亡近万人,川军伤亡达1.5万人。对于拥有20万兵力的川军来说,1.5万人不算大,而对于总人数只有8万的红军而言,近万的伤亡代价可谓触目惊心,红四方面军不得不下令撤退。
百丈取胜后,老谋深算的刘湘并没有挥军穷追,而是力排众议,采取了缓攻的战略。缓攻的实质,是在保持军事压力的前提下,将红军交给反常的寒冬、永久的饥饿和出没无常的袭击。
很快,红军指战员就感觉到没有硝烟的战争是何等残酷。在三个月的相持期,红四方面军由7万人减至4万,战斗和非战斗减员达3万余人,红四方面军总人数由刚开始的8万锐减至4万,总共损失了4万多人,这令徐向前非常心痛,因为这些部队都是徐向前心血的结晶,而这一仗也成为红四方面军由盛而衰的历史拐点。
在遭受敌重兵压迫和堡垒封锁的情况下,红四方面军继续南下或东出都已不可能。这意味着红军南下作战遭受失败。1988年10月,徐向前在《历史的回顾》中从战役指挥者的角度,总结了自己的三大失误:
第一,对川敌死保川西平原的决心和作战能力估计不足,口张得太大。
第二,与此相联系,我军高度集中兵力不够。
第三,战役的选择失当。“
并说“凡此种种,都与我们在战役指导思想上的急躁和轻敌有关。”
这次战役直接导致张国焘南下战略的破产,不满的情绪开始在红四方面军中爆发,最后张国焘成了孤家寡人,不得不同意北上。
事后有人评论说:张国焘一句赤化四川的口号导致红四方面军损失4万多人,既非常形象,也非常有道理。
《天择杂谈》由原国防大学教员、军史专家天择创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