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艺术无国界”的谎言,千万别当真
纪录片的本质是什么?还原真相,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与此同时,创作者不必站在某一个特定的角度去阐述,而是尽量做到客观中立,最终,呈现给观众的是一种客观上的事实,而不是经过了修改后的故事。这是纪录片的本质,然而这个本质被遵从的时候也不占多数,即使是被誉为纪录片之父的《北方的纳努克》,这部被载入影史的纪录片,依旧是难以逃脱某种刻意的摆拍。因此,纪录片被当做是一种非常公正,公平的存在是一种奢侈。
然而,当一部纪录片开始偏离了原有的轨道,甚至开始在某一个观点上渐行渐远,那么这部纪录片还会带给你公正感吗?或者说这部纪录片究竟会以一种怎样的态度来展现,这似乎成为了一个话题,而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说的就是这个话题的本质,纪录片有了侧重点,我们观众将会看到一副怎样的景观?
《自由之日:我们的国防军》说的就是这样的一部纪录片。莱尼里芬施塔尔作为本片的导演,她的存在是很尴尬的。一方面,作为一个创作者,作为一个艺术家,她对于自己的电影有着独特的审视角度,最终也能呈现给观众一种独特的视角,然而作为身处特殊时期的导演,莱尼并没有能摆脱自身被深深的限制的枷锁。就这一点来说,莱尼无疑是可悲的。
作为被希特勒追捧的导演,莱尼之前光辉的存在无疑给了今后的她一种狭隘的生存空间。当二战结束,莱尼的下场是悲惨的,而这个悲惨的下场更是给了那些大言不惭“艺术无国界”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当意识形态被人为的割裂之后,艺术确实是有国界的。超越艺术形态去谈艺术的话,说说而已,真要去做,没有人会愿意。
然而二战期间的莱尼却没法选择。当她秉持着艺术无国界,自己不过是一个艺术创作者的时候,她所创作的作品无疑是辉煌的,而本片虽然只有二十多分钟,然而却能展现给当时的观众一种震撼的感官。《自由之日:我们的国防军》(以下简称《我们的国防军》)确实在当时属于一种震撼的存在。
本片共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只有短暂的几分钟,但却集中体现了德国士兵的精神风貌,他们跟大多数阳光灿烂的青年们一样,看上去朝气蓬勃,希望满满。他们完全没有那种来自于士兵本身的肃杀,以及来自于某种独裁统治下的严峻。莱尼通过展现士兵们的生活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德国士兵在众人眼中的形象。
然而到了后半段,当士兵们穿上戎装之后,一切就都变了,个体存在的意义被集团化之后,士兵们就成为了一个个杀神。他们所做的事情也非常的“单纯”,那就是战胜。而整个德国在二战时期最大的精神风貌就是德军。德军需要什么样的形象展现给当时的德国国民,这一点,莱尼深知。
作为一个创作者,想要通过艺术的手法来表现出来一种思想是莱尼可以手到擒来的事情,当莱尼用纪录片的形式展现给普通的观众,德国军队面貌之后,这种影响力在当时无疑是巨大的。
本片的后半部分集中体现了德国在当时崭新的作战理念,大规模机械化的配合作战。军队与现代化武器交汇之后,展现出来的巨大力量,在当时来说是足以震撼人心的。这看上去虽然像是一场精心准备的演习,然而现实中的德军并没有将这种“演习”仅仅是当作演习,他们确实是这样去做的。因此,在二战时期,莱尼的这部纪录片以这样的手法来展现德军,无疑对于其他国家是一种震撼。
有了这种震撼,敲山震虎的本质已经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德军的崭新作战理念在当时确实是独树一帜,而与此同时,纪录片的本质也开始变得模糊起来。离开了公平客观的记录轨迹,纪录片最终呈现给观众的是一种怎样的内在核心观点呢?,这一点或许所有人都能看见。
作为创作者,没有人去苛责莱尼本身的创作自由度,然而作为旁观者,作为经历了二战的其它国家的艺术家们。他们对于莱尼的这种恐惧的创作灵感是非常诟病的。一个独树一帜的创作者以一种震撼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艺术性。这就如同当时的希特勒以一种震撼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军事野心一样。
如果莱尼当时能站在别的阵营中,如果希特勒真的实现了自己的野心。那么后续的这些国家的艺术家们还会对莱尼这么苛责吗?这显然是一个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艺术的国界在哪里,艺术家的束缚是哪些?这些故事的答案真的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单纯,纯粹?对于莱尼而言,她不过是一个创作者,但对于其它国家的导演来说,这种创作无疑挤压了他们的生存空间。创作自由终究是一种谎言。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