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鲁迅先生的骨头是最硬的?
为什么说鲁迅先生的骨头是最硬的?请看“硬骨头”精神解读与探析
一句古语说的好,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不一般和与众不同!鲁迅先生就是不一般且与众不同。特别是他的“一针见血”的文风与“硬骨头”精神至今被人们称道和传颂。一位伟人曾高度评价鲁迅先生“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鲁迅先生生于1881年9月25日,卒于1936年10月19日,享年55岁。尽管他的人生短暂,但是他留给后人的“硬骨头”精神却是永恒的“精神不死”。鲁迅先生生前的“世纪骂战”是出名的,留给人们的是“一针见血”的热闹。今天,我就鲁迅先生“一针见血”的文风与“硬骨头”精神及其产生的原因,以“为什么说鲁迅先生的骨头是最硬的?请看'硬骨头'精神解读与探析”为题进行剖析,但愿您喜欢我的文章,并欢迎提出您的观点和看法。
01
鲁迅先生的特殊经历,是其“硬骨头”精神产生的基础
鲁迅先生的文字在很多时候都能恰如其分的揭示事物的本质,给人以深刻的指导意义。难怪如今的网上流传着一句话:“如果你不知道某句名言出自谁,就说是鲁迅说的”。虽为戏言,也更加证明鲁迅先生所写文字是何等的一针见血与入木三分。
鲁迅先生对列强“横眉冷对”,对同志和后辈却俯下身子“甘为孺子牛”!他的“硬骨头”精神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经纬有别、爱憎分明。有人或许会说,鲁迅一生善于骂战,讥讽过许多名家,有什么必要甚至有什么实际的社会效果呢?鲁迅讥讽郭沫若,远看一个人,近看一条狗,很看不上郭的作风。骂胡适,骂梁实秋,似乎当时的名人被他骂遍了,他的无所畏惧的“硬骨头”气概带给当时的社会究竟是什么呢。
我认为,我们看问题要一分为二,不要孤立的讨论鲁迅先生当年讥讽名家的“一针见血”,要从他的讥讽名流的背景,从对社会前进起到的作用等多方面来分析与探讨。
我们知道,鲁迅先生的知识渊博,性格刚强,文风犀利,这些都与鲁迅先生的特殊经历与性格养成分不开的。鲁迅出生在一个封建没落社会的仕宦家族,后来去南京求学,也就是说的“走异路,逃异的,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后来,鲁迅先生去日本留学,结识了藤野先生,在他看到那部著名的“幻灯片事件”后,让他确信要去提升民族的整体素质,要改变国民的精神,而转型投身于文学。
在鲁迅先生在留学期间,接触了一些先进的思想与文化知识,由此让鲁迅先生救国救民的热血澎湃,初步形成了“硬骨头”的独立思想和“一针见血”的写作风格。
鲁迅先生由日本回国后,先是教书,然后进入民国政府教育部工作。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府的碌碌无为,他对期间的很多事情逐步变得无奈,且深感失望。尤其是在辛亥革命失败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等等,让鲁迅看不到民族的前途与光明。
鲁迅先生回国后的十年,觉得现实太骨感、理想太遥远,而逐步产生了悲观绝望的情绪。当然,导致他产生这些思想的原因也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比如社会动荡,婚姻不幸,谋生的艰难等等因素,都让鲁迅先生倍加感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正是这样的社会环境和背景,造就了鲁迅先生对社会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进而形成了自己的性格:敢爱敢恨,敢于叛逆,追求公平,热血激情等等。我们从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这句话中,几乎就会了解到他的全部特性,甚至也就看到了他大胆反抗的硬骨头精神和韧性的且是坚忍不拔的战斗精神。
同时,在先生“硬骨头”精神的支撑下,养成了他激情与理性兼容的文学创作风格和美学特征,从而形成了鲁迅先生崇尚自由与独立“一针见血”的文化人格、品位与精神。
02
旧中国的文化背景,是鲁迅先生“硬骨头”精神的沃土
我们知道,鲁迅先生既深通旧学,又接受西学的启蒙,先进与落后的两种文化在他的内心深处产生了碰撞与融合,从而像喷泉一样在他“硬骨头”的笔杆子里“一针见血”的流淌。
许多不了解鲁迅先生的人们,只是知道鲁迅善于骂人,善于讥讽那些名家,却根本不了解鲁迅为什么要用笔去讥讽人,去骂人。鲁迅先生讥讽或开骂的范围很广,既骂政府,也骂文人,特别是把矛头对准一些名家和名流。在鲁迅的遗嘱中,曾有“一个都不原谅”的记载,在某种程度上说,鲁迅到死也不原谅别人。比如说,我们中国人存在的那些迂腐陈旧的习惯,鲁迅至死也没有原谅过。
鲁迅先生一生中骂过的名家名流确实很多,可谓下笔如刀,毫不留情,一针见血,近似处处树敌的局面。比如在文学界,鲁迅先生就曾怼过梁实秋、郭沫若、徐志摩、林语堂、钱玄同等,还和李四光、竺可桢、梅兰芳论战过,甚至对一些日本作家也不让过,对泰戈尔,弗洛伊德等都曾怒怼过。
简单举几个例子吧:鲁迅怒怼梁实秋是双方含沙射影的讥讽,主要是从文学是否有阶级性这一论点开始互撕的。梁实秋宣称说“自己就算是资本主义的走狗,也不知道自己的主人是谁,不像那谁谁谁去领卢布了”,接着周樟寿又来补刀致命一击说“有些走狗,因为是资本家养过的,但是没有家,饿的精瘦,成了没人要的野狗,依旧习惯见了穷人就吠,见了资本家就摇尾巴。”从此,梁实秋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这帽子就被鲁迅给彻底的扣上了。
再说,鲁迅为什么要怼梅兰芳,主要是因为鲁迅对京剧实在不感兴趣,不喜欢,对当时人们把京剧叫做国粹不太接受。因此,鲁迅先生不止一次地嘲讽过京剧大敲大打,吵的几乎耳朵疼。当梅老板上演黛玉葬花,全国轰动的时候,忍不住跳出来暗讽“看过红楼梦的,自然觉得黛玉是一个穿着印度绸衫,清瘦而忧郁的女郎,谁能想到居然眼睛如此之凸,脸如此之长的”,这就是说他俩的怼是顺道躺枪。
当时,梅兰芳的铁杆票友们要找鲁迅怒怼,甚至要大打出手。然而,正是由于梅兰芳有其过人之处,也就没有做任何回应,所以鲁迅也就没有再跟进嘲讽;至于鲁迅为什么要讥讽郭沫若,远看一个人,近看一条狗,主要是很看不上郭的作风与文风。这主要是两人的性格与文风不同罢了,读过郭沫若诗的人都会懂得。
03
鲁迅先生“硬骨头”精神,是激起中华儿女奋进的民族魂
其实,鲁迅先生当时也不是只会讥讽骂人,他也曾对一些名家进行褒扬的,如鲁迅对自己欣赏的文人,会帮助他们出书写序跋,包括鲁迅点评过的小说有很多也是名家名作。比如,鲁迅先生称赞巴金是中国第一流的作家,称赞周作人和林语堂的散文是第一流的,要比自己的作品强很多;他称赞胡适的新诗比自己写的好许多等等。
至于说,鲁迅当时怼过那么多名家,有没有必要,甚至有没有实际效果。我认为,鉴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麻木不仁、碌碌无为,还是很有必要的。其实,鲁迅的“硬骨头”精神还是促进了旧中国人民的一些脆弱神经的,对社会的发展是有积极的推进作用的。
鲁迅先生去世后,宋庆龄将一面绣着“民族魂”的白绸旗子,覆盖在灵柩上。殡仪馆内外排着长长的送葬队伍,宋庆龄、蔡元培、沈钧儒和作家巴金、萧军等扶柩上了灵车,沿途有许多群众自发加入了行列,送葬的队伍越来越长,长到望不见头等等。这些,足以说明鲁迅先生的“硬骨头”精神还是得到了当时政府、社会和国民的认同的。
据史料记载,鲁迅先生去世后,夫人许广平通知了鲁迅先生的弟子胡风,胡风随后向外界发布了消息。紧接着在上海离得近的宋庆龄和冯雪峰立即赶来,他们商议拟制了13人的治丧委员会:宋庆龄、蔡元培、茅盾、内山完造、史沫特莱、沈钧儒、胡风、曹靖华、萧叁、周作人、胡愈之、许寿裳、周建人。后来又增加马相伯、毛泽东,共15人。郭沫若还题写挽词:“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人死后终于恩怨全消,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怀念。
叶圣陶在《相濡以沫》一文中曾经写道:“各界的人不经邀约,不凭通知,各自跑来瞻仰鲁迅先生的遗容,表示钦敬和志愿追随的心情。一个个自动组合的队伍,擎起写着标语的旗子或者横幅,唱着当时流行的抗敌歌曲或者临时急就的歌曲,从上海的四面八方汇集到墓地,大家动手铲土,把盖上‘民族魂’的旗的鲁迅先生的棺材埋妥。这样的事,上海从未有过,全中国从未有过了。”
这足以看得出富有“硬骨头”精神的鲁迅先生当时在人们心中的威望。
毛泽东主席是鲁迅先生的读者,毛主席生前对鲁迅的书精读、深读,研究的很透。有人曾夸到,鲁迅和他的读者毛泽东,据说是真正懂得中国的“一个半”人。毛主席生前对鲁迅曾有过两次评价: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我们从毛主席对鲁迅先生的这一评价,就会读懂鲁迅先生当年的“硬骨头”精神和“一针见血”的文风,不仅是当时社会的需要,人类前进发展的需要,也对中国的进步和国民素质的提升产生了积极的实际效果。
其实,鲁迅先生的一生忧愤深广,他通过对民族的历史和心理的深切体察,而产生了对民族美好未来的真诚希冀,这些都源自于他的清醒、敏感和广见博识。这是鲁迅先生在当时既通世故,又明世情,同时又决不向黑暗妥协的一个历史人物的真实面目。
鲁迅先生的一生既保存了自己,又攻击了黑暗,同时留下了许多革命的火种。他明知当时的中国一切都是模棱两可蝇营狗苟甚至混混沌沌,但也要有窃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去作黑暗社会的逆臣,从而才能激发民众的觉醒。
鲁迅先生觉得旧中国的铁屋子,是用千百万微茫希望来堆积的,可能终有一天会被燎原的星火冲破。在改造旧中国文化和民族性格上,可以说,鲁迅先生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英勇战士。所以,后人把鲁迅和他的读者毛泽东,比喻为是真正懂得中国的“一个半”人。
要说鲁迅先生无所畏惧的“硬骨头”气概带给当时社会的是什么?我认为,鲁迅先生的做法与毛主席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说的“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论断是相辅相承的。
所以,鲁迅先生的一生最大贡献,不仅仅在于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同时,鲁迅先生在其“硬骨头”里还“一针见血”的喊醒了或者说是骂醒了那些沉睡的中国人,激起了民族的自强与自信心。尤其是,鲁迅先生的“硬骨头”精神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民族魂,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阅读说明:如果您喜欢我的作品,可以点评、转发、关注,作者会把您的鼓励作为动力,继续为您更新和奉献精美的作品。让我们一起为弘扬正能量加油!
作者简介:梁家卿,笔名鲁源,作家、画家, 山东平原人,首届鲁迅文学院公安作家班学员,文联第九次、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列席代表。其作品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