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贾国锁的荒诞之作

驳贾国锁的荒诞之作

安徽庐江关门李氏于2014年续修了本族宗谱,令人想不到的是,竟招惹远在千里之外的石家庄市赵县贾国锁的非议,妄称“该谱误载为陇西李广之后”。

据宗谱记载,庐江关门李氏派出汉飞将军李广;唐开元时,廿六世李阳冰为缙云令,复征宰当涂,幼子操随居当涂青山,为姑孰青山派始祖;南宋初,三十八世李儒迁繁昌,成为繁昌东岛派开基祖;明初,四十六世李隆三偕子荣、孝迁居庐江莲屏山,为迁庐始祖。源流清晰,脉络分明。天顺间,七世李九于从政之余记述资料,其子李春明“承庭训而募辑有年,画成图系,虽未克终,幸留旧章”。至崇祯七年(1634),在繁之旧牒基础上,结合先人所记资料,创修了宗谱,繁昌柳塘李隆九后裔、金华知府李一献来庐联谊并作序。继之又分别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乾隆三十七年(1772)、道光二十七年(1847)续修了宗谱。光绪二十九年(1903)桐股分修了《关门李氏支谱》,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民国五年(1916)五修宗谱廿八卷,收藏于美国犹他州宗谱学会。2012年三股合力历三载六修了宗谱卅卷,后又增修“勘误卷”一卷,同收藏于安徽省图书馆。历修谱牒累收序言三十四篇,其中老序三篇,分别为宋枢密院丞相文天祥和文天祥榜进士、阳冰公裔孙李时中及元翰林学士、平阴进士李之绍所撰;明清以来历修客序12篇,分别为宛陵程梦斗、明翰林院修撰刘若宰、本邑进士孙维祺、学者钱光夔、清翰林院检讨左周、清提督贵州湖南学政叶酉、清左都御吏张若溎、清翰林院庶吉士葛高翯、民国济南卫戌司令马良、民国国务总理靳云鹏、民国山东巡按使蔡儒楷、今安徽省政府办公厅某处长洪泽撰写。这其中有状元,有进士,还有翰林院庶吉士等顶级学者,他们都对李氏清晰的祖源作出了充分的肯定,难道是他们都没有这个水平识别世系中的错误?尤其是关门李氏宗谱老系不仅与繁昌东柳李氏和三山仓前李氏、新港马塘埂李氏、当涂采石李氏、广德横山李氏、南陵李家镇李氏、无为团山李氏以及缙云迁怀宁李氏、枞阳李阳融后裔、湖北罗田和陕西岚皋李阳熙后裔等宗谱完全一致,还有浙江缙云东门李氏以及繁昌磕山李氏、枞阳龙城山李氏、会宫青柿冲李氏、江苏高淳莲溪李氏和溧水港口李氏等宗谱佐证。同时,贾国锁书中不仅承认关门李氏源自繁昌东岛,还糊里糊涂地将关门李氏字辈一字不漏地写进东柳李氏的内容介绍。如此,怎么唯独只有关门李氏误认了祖宗?对此,贾国锁辩称:“李广为陇西李氏,李阳冰为赵郡李氏,既然关门李氏为李阳冰后裔,就绝不是李广之后。是他们自己搞混了。”住在赵郡就是赵郡李氏,李渊也住赵郡,怎么是陇西李氏呢?不承认史实,不讲道理,一口咬定自认的死理,可见此人何其荒谬!

其实,只要翻阅这本书,就很容易发现其中是四处摘抄、拼凑而成的,因而内容杂乱,矛盾百出。书之第30章专写李阳冰,李阳冰后裔介绍插在第48章,读来更是让人立觉书之很多内均荒诞至极!

一、无中生有。

作者在书之第48章“李阳冰后裔”第8项称:“安徽庐江关门李氏:1916年《关门李氏五修族谱》与2014年六修族谱记载:李操晚年迁居安徽庐江(一说元末李隆三自繁昌东岛迁入),因此今庐江李氏亦为李阳冰后裔,只是该谱误载为陇西李广之后。庐江《关门李氏族谱》以李利贞为一世祖,奉李阳冰为五十五世祖┅┅”果真如此吗?还是让事实来说话。

这是收藏于美国犹他州宗谱学会的1916年版宗谱截图。由此可知,李氏宗谱记载的李阳冰是“廿六世”而非“五十五世”;李操“居姑孰青山”且直到其孙李琢仍居青山,何来“晚年迁居安徽庐江”之说?2014年续修宗谱老系均系扫描印刷,与此并无任何差异。显然,作者根本就不知道李氏宗谱的内容,仅是在网络等处摘抄的基础上,再进行无根无据、无中生有地胡编乱造。

二、自相矛盾。

“其曾祖李行敦,曾任离狐县(治所在今菏泽市牡丹区)主薄;祖父李怀一,曾任晋阳尉;父亲李雍门,官至湖城(今江西鄱阳县)令。李雍门生五子,俱善文辞,李阳冰行三。李阳冰长兄李湜开元间进士;次兄李澥,天宝间进士,官至刑部侍郎。可见其家族颇具苦读好学之风。”这是作者根据《唐表》和《述书赋》等资料撰写的李阳冰家世。但由于两史料中关于李阳冰子嗣的记载不一致而至李阳冰一代便戛然而止,抛弃史料,开始“启用”他竭力否认的李氏宗谱中关于李阳冰子嗣的记录。称“德宗建中元年(780),李阳冰领国子丞,兴元元年(784)官至将作少监、集贤院学士。他寄居于京兆云阳(今陕西泾阳县云阳镇),除一子相随外,其余子孙则留在了缙云、当涂等地,繁衍至今已是十数万人的大族。”除将长子李拣“居陇西成纪”改成“长子李拣回归京兆云阳”外,具体记述“次子李援留居缙云”,“三子李拯有一支迁徙安徽怀宁”;但对于四子,他一边称“四子李操始居当涂青山,为青山李氏始祖,今居李家山一带”,一边又说“四子李操后来迁居于繁昌,为该支派始祖”,接着却称“李操晚年迁居安徽庐江”。 此外,文中还有“宝应二年(763),李阳冰在当涂县令职位上卸任之后,又回到缙云吏隐山”“阳冰解任后,筑室青山深处┅┅在当涂隐居”“李阳冰是在隐居的十余年间,精研篆箍,书艺大进”等记录。

看了这些内容,诸如:李阳冰的两个哥哥都是进士,学位比李阳冰高,怎么都没有李阳冰出名?李雍门五子“俱善文辞”,怎么都没有文辞留世?李阳冰在京城为官,为什么要到近百公里外的泾阳县云阳镇去“寄居”?李阳冰四子李操到底是哪一支的始祖?李阳冰到底在哪隐居等等,书中都没有交待,难免让人一头雾水。

史载李阳冰仕履有三:《述书赋》记作“白门作尉”,《一统志》等志书及阳冰后裔宗谱俱载“缙云、当涂令”,《唐表》和《宣和书谱》等称“将作少监”,余皆根据李阳冰碑刻或友人诗词记录而称。如皎然写于大历九年春《同颜使君真卿岘山送李法曹阳冰西上献书时会有诏征赴京》的诗题和立于大历十二年的陕西蒲城县《高力士碑》碑文最后落款俱称“法曹(正七品下)”,而大历八年《唐裴公纪德碣铭》的落款为“国子监丞(从六品下)、集贤院学士(五品以上)等。从中可见这些职位升降无绪,品阶次序紊乱。正常情况下,李阳冰不会由从六品上一下子降为正七品下,也不可能从正七品下直升从六品下和五品以上,而国子监丞与集贤院学士相差四阶以上,一般不可能有这样的兼职;且大历八年在“国子监丞、集贤院学士”任上,大历十二年不可能又任“户曹参军”。元人熊朋来云:“李阳冰,唐书无传,宗室表无名,仕不过邑宰,仅于李白集见其为唐宗室。”又据《新唐书》记载:“凡用荫……三品子,从七品上;从三品子,从七品下;正四品子,正八品上;从四品子,正八品下;正五品子,从八品上;从五品及国公子,从八品下。”而李阳冰子只见韩愈称“开封令(正六品上)李服之”,这明显与“用荫”制无关,余皆无闻。唐还有“三品以上荫曾孙,五品已上荫孙;孙降子一等,曾孙降孙一等”之规定,根据宗谱和“唐代高士、王羲之后裔王翀霄,陈宣王五世孙、许昌男陈商,著名书法家李阳冰后裔李晕,共同筑室马仁山中,求真悟道”的记载,李阳冰孙子中也没有人享受“资荫”待遇。尤其是封建时代,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宗谱中肯定都会记最高官品,但李氏宗谱仅载李阳冰为“邑侯”;即使是官修方志,也难免追求名人效应而记高不记低,而缙云、当涂县志和《安徽通志》《浙江通志》《四川通志》《江南通志》《畿辅通志》直至《一统志》等,俱载为“县令”。 据此判断,李阳冰七品以上官职当属子虚乌有,除非另有同名者。作者只顾摘抄,根本就没有进行考究。

三、强词夺理。

第30章开篇即称:李阳冰为“唐代赵郡(今河北赵县)人”,“然而却有资料称其为谯郡(治今安徽亳州)人,并言之凿凿,说其五世祖李善权为后魏谯郡太守,将家徙至谯郡,直至李阳冰。更为荒谬的是《大清一统志》竟妄称李阳冰为重庆府合州(今重庆合川县)人。上述两种说法皆为无稽之谈,李阳冰不仅祖籍赵郡,而且生于斯,长于斯。是地地道道的赵郡人。”

关于李阳冰是谯郡人的说法见于《汉语词典》和网络,如古诗文网、老黄历、词典网等;书法屋在此基础上增加“祖籍赵郡(治今河北赵县)”一句;篆书网和人物百科等还有“李阳冰五世祖李善权为后魏谯郡太守,将家徙至谯郡(治今安徽亳州),于是在安徽亳州一带有了赵郡李氏的后裔”的描述;有道词典在上述基础上又补充有“寄寓云阳(今陕西泾阳)”之句。此说确实存在矛盾:李善权七世孙李敬玄生于615年 ,不可能到一百多年后的唐玄宗开元年间还有李阳冰这个五世孙;史载李善权系与赵郡李氏联宗合谱,所以《唐表》中李善权与李阳冰没有关联。另外李敬玄曾孙李绅出生于772年,其平均代距52.33年,甚为反常!《唐表》载李阳冰五世祖为李騊駼,李善权的五世孙是李孝卿。作者否认李阳冰非“谯郡人”和“合州人”,却只称其是“荒谬”、“妄称”的“无稽之谈”,并没有“有稽”之据。可能他确实说不出什么名堂,只能硬说李阳冰是他的老乡——赵县人。

与之相反的是,对民国《当涂县志》中“李阳冰赵郡广汉人”(新编县志已删“广汉”二字)这样不伦不类明显错误的记述,作者却解释为“'广汉’实为缙云的托名”,称“好溪的一支流叫汉溪……王维《送友人南归》中有'连天汉水广’句,身为缙云县尉的李阳冰戌守九关,九关在缙云汉水旁的仙都。仙都是天上神仙之都,天有九天谓之广,故称之'汉水广’。李阳冰将'汉水广’倒置为'广汉’,遂称自己是赵郡广汉人,即故乡赵郡与第二故乡缙云的连称。如此李白的《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中,也就有了'广汉水万里,长流玉琴声’之句”。读罢这段绕口令式生搬硬套的解释,笔者不禁要问:李阳冰何时何地说过自己是“赵郡广汉人”、他在缙云用的托名为什么出现在当涂县志而非缙云县志?王维《送友人南归》是在孟浩然辞职告老还乡时写的送别诗,与缙云和李阳冰有何关系?尤其是王维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他是怎么知道20多年后李阳冰要到缙云当县尉?这些作者都没有任何交待!相信他也无法交代。

四、掩耳盗铃。

关于李阳冰的郡望、祖籍和出生地,作者一口咬定都是赵县。网传的五花八门,各唱各调,让人莫衷一是。史料中也没有统一说法,《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称“赵郡李氏南祖”是指郡望,与出生地不一定有关系。但表中李阳冰上系李政起一房及弟李政期本人在史书传记中查无名字,且新旧《唐书》俱称李素立父李政藻而非李政期。即使穆员《刑部郎中李府君墓志铭》中有李澥“曾祖行敷、祖怀一和父雍问”的记录,也无法证明李行敦(行敷)、李雍门(雍问)与李陶駼及李政起之间的家族世系关系存在,更无与李阳冰的关系。这表明《唐表》中关于李阳冰家族世系缺乏依据,这兴许也是其屡遭诟病的原因。《述书赋》称李阳冰“赵郡人”,又称其“家世居云阳”,显然,赵郡是李阳冰的祖籍,云阳是其出生地。作者为了达到“李阳冰不仅祖籍赵郡,而且生于斯,长于斯。是地地道道的赵郡人”的目的,便将“家世居云阳”掩耳盗铃地隐去,只在后文中改称“他寄居于京兆云阳”。

除赵郡和云阳之说外,《中国历史上十大门阀世族》称李阳冰为陇西成纪李氏,还明确其为唐朝史官考据的“四公子房”之武阳房,并称“武阳房的后代中,最有名的就是大诗人李白和大书法家李阳冰”。而武阳房后裔中的唐初将领李大亮正是“雍州泾阳人”,其曾祖李琰之后魏时官度支尚书,遂迁居京兆。缙云籍作家吴越的长篇历史小说《括苍山恩仇记》亦称李阳冰“唐赵州人,祖籍陇西成纪”。又据我国封建王朝官修地理总志《一统志》载:“李阳冰,广汉人,宝应中当涂令。”《一统志》是元代为继承唐《元和郡县志》和宋《元丰九域志》等总括全国舆地的志书而作,继后又有《大明一统志》和《大清一统志》,具有历史继承性,因此其权威性和可信性应是很高的。清修《江南通志》(卷117太平府)和《重修安徽通志》(卷145太平府)亦有同样记载。可这些记载书中却只字未提,只提及“合州人”并无端指责。李阳冰后裔宗谱虽然没有李阳冰出生地的记载,但对其郡望俱载为“陇西成纪派”。明代万历进士、缙云东门李志曾考证缙云、繁昌两地李氏实为一源,因而旅居台湾的李振球先生有“陇西李氏,源出一家”之说;据《国子上舍李公圹志》载:“公讳僶字资勉,姓李氏,其先出陇西,析台之李村。(缙云文物刊登)”但这些内容中只要带有“陇西”的记录书中亦均被一一隐去,好像这样就能蒙得住读者的眼睛。

五、捕风捉影。

书之第30章记述李阳冰生平和仕宦经历大致为:李阳冰(约720-790)十三岁时遂投时任秘书正字的萧颖士门下为弟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在李适之的举荐下参加了吏部铨选,本可报请谏官或史官,但由于奸相李林甫嫉贤妒能,于次年被贬任上元县县尉;唐玄宗天宝五载(746年)李适之的儿子李季卿宣慰江南,李阳冰与之一起游乐和尚山;代宗大历八年(773),李阳冰向朝廷进献《上李大夫论古篆书》和《重修汉许慎“说文解字”》两部作品,代宗皇帝当即任命他为京兆府法曹;德宗建中元年(780),李阳冰领国子丞;兴元元年(784)官至将作少监、集贤院学士。

李阳冰的生卒时间,史无确载,朱关田先生曾考证生为开元九、十年(721-722)间;《古诗文网》称萧颖士生于717年,可知李阳冰小萧颖士四五岁。《新唐书·萧颖士传》称“天宝初年,颖士任秘书正字”,这与书中李阳冰13岁“遂投其门下为弟子”明显矛盾。而对于萧颖士的弟子,萧颖士传明确记载为“尹征、王恒、卢异、卢士式、贾邕、赵匡、阎士和、柳并等”,其中没有李阳冰的名字。将萧颖士所推荐的后辈数十人中的“李阳”当作李阳冰,只是根据李阳于名士中无称而怀疑(问学集·李阳冰篆书考),并无任何根据。书中这段文字系摘抄于缙云新闻网载《曲成吏隐李阳冰》一文:“李阳冰十三岁始拜古文运动先驱萧颖士为师,李白诗:'十三学文史’。”可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中“十三弄文史”指的是魏万,与李阳冰应该没有关系。文中所说的李季卿(709-767)是工部侍郎李适的四子,《旧唐书》错载为李适之之子(“李适|之子”误为“李适之|子”),《新唐书》已作纠正。李适之(694年 -747年)是唐宗室、宰相,与李季卿长兄李曜卿年龄相当,不可能为其父;且李阳冰《三坟记》“先侍郎之子曰曜卿”之“先侍郎”明显是指李适而非李适之。书中还称李阳冰因学问渊博而遭到李林甫的嫉妒和迫害,当白门县令时还被贬为县尉。《述书赋》载李阳冰初职就是白门县尉,作者称其被贬县尉毫无根据?小小县令遭到宰相嫉妒且被贬职,更是神乎其神,宰相认识小县尉?即使是县令!又《新唐书》列传第127载:李适子季卿“代宗立,还为京兆少尹,复授舍人,进吏部侍郎、河南江淮宣慰使。”而唐代宗于公元762年至779年在位,因而746年李季卿“宣慰江南”是不存在的。

唐代文官的选用,《新唐书·选举志》卷四十五云:“六品以下,始集而试,观其书判,已试而铨,察其身言。”就是说,五品及五品以上的官员不须参加书判考试,六品及六品以下要参加考试,程序是先观其书判,再察其身言,然后拟官。在进行“观其书判”的笔试和“察其身言”的面试之后,还有一个录取名单,需张榜公布,也叫“长名”。并称“凡官,不历州县不拟台省”。开元十二年,唐玄宗还明确提出:“自今已后,三省侍郎有缺,先求曾任刺史者;郎官缺,先求曾任县令者。”按此铨选制度规定,李阳冰的任职当属顺理成章,不可能“报请谏官或史官”,所谓由“代宗皇帝当即任命他为京兆府法曹”等说法也纯属捕风捉影的捏造。

以上所举之例,仅为书之冰山一角。可令人遗憾的是,面对明显矛盾和错误,书作者不但顽固不化地坚持不认错,还肆意诽谤他人,这与小说中的无赖有什么两样?

中国人都有浓浓的寻根情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回答这个问题,只有依据宗谱。不可否认,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年代,血缘关系只能靠代代口耳相传,这样时间一长,难免会出现讹误。因此无论其宗谱首修于哪个年代,其上系也会像正史一样,都可能出现一些错误甚至虚拟信息。如我们常说自己是“炎黄子孙”就只是一种文化认同,炎黄并不一定就是每个华夏儿女的血缘始祖。因为当时既不可能只有炎黄两人,也不可能只有他俩传下后代,其他人都不生不育,只是这些人中大多都没有留下名字及任何信息而已。这就是说,人类经过几千年的繁衍,老系的对与错已经很难辨别了,如果要纠缠这些,相信谁也说服不了谁!同时,宗谱在一次又一次的续修当中,由于笔误、遗漏等原因也可能再次出现错误。所以笔者认为,对于宗谱中出现的一些讹误,除一些笔误或有充分依据的明显错误给予纠正之外,余则应理性面对,充分尊重历史,尊重先人,决不可仅凭一些传言或模棱两可的信息就随意下结论,更不可不了解情况就妄加评论。不知贾国锁的祖宗是不是贾雨村?但提醒贾国锁一句,还是先把自己的祖宗搞清楚吧,然后再抽点时间研究别人家的世系,研究透了再说话,以免人家来掌嘴!

(0)

相关推荐

  • 你家修家谱了吗?看看别人家皇族李氏家谱

    中国人历来注重家族观念,以血缘宗族为核心构建社会,家和万事兴,讲究和文化.改革开放,太平盛世,国泰民安,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空闲之余,东阳李村李氏后人踏上曲折寻根之路,修宗谱事项提上议程.有识之士李鑫荣 ...

  • 处州文人范霖诗文辑考 ——兼评《学口范氏宗谱》及其若干问题

    一.<学口范氏宗谱>及学口范氏家族     <学口范氏宗谱>(民国二十九年本,1942,以下称<范氏宗谱>)现藏于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范氏族人范闪强家中.该谱是依宣统 ...

  • 涉县此阁了不得:贾向国先生题匾山雨先生作记,只因救过全村性命

    众恩阁记 县城迤西,滩里村南,有券阁(名)观音者,乃滩里村南门户也.(自)明隆庆以降,几曾重修,渐成规模.胜日登临,凭栏四望,但见一水弯环,四山屏列,平畴如砥,巨厦成林,方信此阁乃一村之伟观(也).一 ...

  • 新媒体小编的N宗罪系列丨作速朽文章,过坦荡生活/贾国勇

    "我要写一篇不朽的文章!"在和一位作者朋友谈到文学新媒体时,他这样告诉我说,"我从来不为网络文学新媒体写文章.作为一个作家,写出的文章要彪炳千秋,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星光灿 ...

  • 新媒体小编的N宗罪系列丨文章不为私愤作/贾国勇

    关于文章不为私愤作,小编已经在新媒体小编的N宗罪系列文章<初学写作者不要剑走偏锋>中说得非常清楚了.因为很多的作者朋友并没有在意这篇文章的存在,在给新媒体<行参菩提>投来的稿子 ...

  • 西贝贾国龙曾巨亏200万、 海底捞张勇3次创业失败,谁的成功,不是九死一生

    2150期 职业餐饮网 2019-02-03 一到年底,人们的感情世界就变得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丰富和敏感. 前两天,一篇<我的老板是傻逼>的文章也戳中了很多餐饮创业者的泪点. 餐饮创业承担 ...

  • 年度评选名家名作——著名画家贾国强

    [艺术简历] 贾国强山东郓城人,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基础造型教研室主任,中国画研修班负责人,是中国著名花鸟画家齐白石,李苦禅,赵宁安于中央美术学院的学术 ...

  • 贾国勇丨母亲慈祥的面容(散文)

    我在梦中看到了母亲慈祥的面容,如一尊大慈大悲的菩萨--如果说一个人生下来要受尽九九八十一难才能成正果的话,我的母亲已经受尽了八十二难,应该成正果了!据我的大姐讲,母亲从小就受尽了苦难,出生在富贵之家, ...

  • 贾国勇/新安三章(散文)

    汉函谷关,一阙出塞月不寒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站在新安县的汉函谷关前,我想起了唐朝诗人王昌龄的<出塞>诗.此时,顺皂涧河吹来的就不仅仅是 ...

  • 贾国勇/当清官遇到劫匪……

    "公生明,廉生威"这六字,早已经是官员们引以自戒的座右铭.在日常的生活中,"威"字一般被解释为"威信"."权威",也可以 ...

  • 贾国勇丨相逢未嫁时(散文)

    出香山公园不到500米,我和枫就到了"雕刻时光". 院子不大,几棵枣树刚刚萌发出嫩芽来,两只慵懒的波斯猫卧在枣树下晒太阳,看到我们从外面走过来,漠然地看了我们一眼,依然低下头去晒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