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唐宁宗时期,柳公权的书法冠绝当代,宁宗聘他为翰林侍读书士有一次,宁宗问柳公权:你的书法怎能如此好?柳公权答:“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宁宗闻言,默然。
很多人说,故事中柳公权是以“用笔之道”讽谏“为政之道”,故事背后的用意暂不做考究,但是短短的对话却道出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以的“养正,守正”的价值观。
《易经》云 "蒙以养正,圣功也。",中华文化的“正”文化,乃至养正守正的价值观,虽然没有诸如“仁义礼智信”这些价值观朗朗上口,但是“正”文化却如同中华文化的脊梁贯穿了整个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
比如童蒙开始即需养正,修身需正身,修心讲究正知正念,养气要养正气,行事要走正道,作风要求正派,传承讲究正统等等,“正”的思想价值观可谓无处不在。
《易·乾卦·彖》曰 :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也就是说即天地万物各得其正,才可以顺应天道的变化。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实现天人的和谐, '正'可谓是中华民族修身齐家治国的根本准则,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正”的本义为位置居中 ,不斜偏为正,故持中即守正。
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有言:正也者,所以正定万物之命也。是故圣人精德立中以生正,明正以治国,故正者,所以止过而逮不及也。过与不及也,皆非正也;非正,则伤国一也。
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中,并非就事物两端的中点,而是事物两端之间的任何一点;中始终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点而非一个固定点,任何事物根据客观规律而做到最适当的程度, 达到最佳的预期效果。这个最适当的程度就叫做“中”。
“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分寸,恰到好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如能恰到好处地把握分寸适度就叫做“用中,持中”就是守正。
俗话说在其位,谋其职,天地万物皆有其中正之位,万物唯有各守其道, 各尽其责,在各自中正之位行事,做自已应该做的事, 而不去妄为,干扰和影响别人的运行轨迹,如此就能实现家庭伦理乃至社会秩序和谐有序,持中守正是中华文化伦理道德的根本。
《说文·正部》:“正,是也。从止,一以止。凡正之属皆从正。” 古人造字,“正”从一从止,故养正守正更要懂得知止。
《 礼记·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 一个人懂得了自己的梦想和归宿以后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并给自己的志向树立不可触碰的原则和底线,这样才能拥有立场坚定,立场坚定了从而心就不会妄动,心不妄动方能进退从容,而处事周详,最后才能修成正果梦想成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知止之首要就是给自己立规矩,小时候父母告诉我们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这就是给自己的身体立规矩,有规矩,有底线,有原则,这是养正正身的首要。
知止者为真正的大智者,止的智慧在生活中也无处不在,只是我们平时常常忽略了它,比如白天的工作,晚上的休息,劳逸结合这就是最简单的知止,平时生活,朋友之间,领导之间,同事之间,夫妻之间,内外有别,亲疏有分,言谈举止行为要适可而止,恰到好处,这就是正。
《道德经》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
滚滚红尘,财色名利,功名利禄,太多诱惑。唯有知止,方可不为欲望所奴役而成为自己的主人。当然“知止”不是不思进取的躺平状态,而是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奋发有为,进取有度,收放自如。
然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正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形自苦寒来,养正,守正的路上必然少不了磨难和很多不太美好的体验相伴,所以才有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不经历风雨又而能见彩虹,中华民族以守正养正为根基,磨砺的正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铸就的正是那刚正宏大,大义凛然的民族之魂:“浩然正气”。民族之魂不灭,浩然正气永存,所以近代几百年来,虽然中华民族经历了最为黑暗的屈辱史,依然可以再次站起来,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正气内存,邪气不可干! 一个国家如此,一个民族如此,一个人也是如此,当一个人正气内存,而且正气足够强大,自然无俱外界的妖魔鬼怪,鬼魅魍魉。浩然正气中华民族之魂,也是我们抵御外界邪魅的最强大的资本。养正,守正,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的修身首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