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之道(7)|《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名师:余映潮

老师:这节课我们阅读欣赏千古名文: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背景材料,苏轼……读。

学生: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老师:这是一个基本情况的介绍,其实有四个字特别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东坡居士”,这个号与苏东坡流放的经历有关,他被贬到湖北黄州,由于生活艰困,他就在“东坡”那个地方耕种、生活,于是就有了这个诗意的名号“东坡居士”。继续了解,元丰二年……读。

学生: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

老师:“乌台诗案”,就是朝庭里面一些对苏轼抱有成见的官员,从他的诗文里面摘取了一些内容,说他诽谤皇上,于是抓起来入狱,差一点给杀掉,最后流放黄州。再来了解,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里面的评价。

学生:(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老师:林语堂评价《记承天寺夜游》,《赤壁怀古》,《赤壁赋》都是绝世妙文。这些内容我们在初高中的学习中都会学习到。单以这些妙文来说,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这是一种很诙谐的说法,这个说法表现的是苏轼文学作品的伟大。

老师:给你们增加了一点补充注释,我读一读,你们把它记录在讲义上。“解衣欲睡”的“解”,脱下,解开。“月色入户”的户,指的是门,在这里我们不妨理解得宽泛一点,这里指门窗、居室;月色朗照进入了我的居室啊,进入了我的房间啊。“遂”,于是,就。“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去承天寺寻找张怀民。“盖竹柏影也”,“ 盖”,语气词,可理解为“原来是”,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啊。“交横”:横斜交错。“相与”,一起;一同漫步于庭院中,就是相与步于中庭。

老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朗读,我先听大家读,《记承天寺夜游》,读。

学生: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老师:嗯,我听见了。我们首先把语速调整好,《记承天寺夜游》,大家看这个“记”字,就是叙说。我们再来朗读,要读出叙说的味道。“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中速,而且好像是身临其境地来朗读,再来一次,《记承天寺夜游》,读。

学生:《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老师:嗯,好,让我们来美美地读吧。读出文中的味道,首先要读出文言文的味道,我们把这样几个字的读音拖长一点,味道就出来了,而且情感也渗透进去了。第一个字是“念”,“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第二个字是“盖竹柏影也”的“盖”字,有点感叹的味道。第三个字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但”字,表现出一点遗憾的味道。大家听我读:“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你看就像这样把三个字的读音拖长。好,一起来,元丰六年……读。

学生: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老师:这一遍读就有了一些大的变化。弱点仍然是快速,这个习惯不好,我们的朗读是要进入情景的,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像跑马一样地往前赶。好,再来训练,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就是读出一点愉悦的心情。其实老师刚才给你们读的内容中有一个词咬的是重音,“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你们来学一下,把语速降下来。解衣欲睡……读。

学生: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老师:嗯,还要夸张一点吧。欣——然——起行……读——

学生:欣——然——起行。

老师:哎,这就好了,不要这么矜持,不要那么秀气,好,现在我们一起来体味一下,看文章,有一个字要读得快乐,这个字在哪里?一个孤寂的人,一个犯官,多么地寂寞。去找朋友玩一玩,他见到了张怀民,于是两人就一起散步,这个过程中哪一个字能够表现他一瞬间的喜悦呢?谢谢,你来分析?

学生:我觉得是“怀民亦未寝”的“亦”。

老师:分析。

学生:因为我觉得他想去找张怀民,然后他就发现张怀民没有睡,所以他就很高兴。

老师:一个孤寂的人和另外一个孤寂的人相见了,所以大家都快乐。好,你们把句中的快乐读出来。“怀民……”,读——

学生:“怀民亦未寝”。

老师:一点都不高兴的样子,再来,欣喜啊、高兴啊,重音呢?怀民……读——

学生:怀民亦未寝。

老师:还差一口气,怀民亦未寝……读——

学生:怀民——亦——未——寝。

老师:哎,这才叫高兴呢!多好啊,好吧,我们一起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吧。“月色入户”带来的是一种喜悦,然后就有“欣然起行”;这个“念”字表现情绪的回落;哎呀,找谁去玩呢?去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呢!高兴了,好,一起来,元丰六年……读。

学生: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老师:啊,真好啊,是我们听课老师们的笑声给了你们力量吧!继续进行朗读训练,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一个很想有作为的人,一个热爱朝庭的人,一个想为人民多做一些事的人,居然被贬到这样一个荒凉的地方,虽然说月色明朗,心情愉悦,但是可能突然感到了一丝寂寞或一点失意,于是又感慨地问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好,先把这句试一下。“何夜无月”读。

学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老师:嗯,很好,还要再深沉一点。

学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老师:好,一起来,把这三次训练的结果一起读出来。《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学生:《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老师:真正的有进步了。这八十四个字是瞬间记游的小品文,我们能够基本上了解其意思了。好,一起来串一串吧,读。

学生: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怀民也还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地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织,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老师:嗯,“闲人”两字非常有意味啊!好,让我们一起来读背吧,哪位同学先自读自背课文,开始了……

学生:(齐背……)。

老师:好的,很高兴看到大家全神贯注地背诵,下面你们背一遍,我就告诉你们一点知识,第一遍背开始。

学生: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老师:嗯,谢谢。我来告诉你们一点知识吧。这篇文章的结构多美啊!它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第一层是叙事,第二层是抒情,议论,做好了旁批,再背诵一遍。

学生: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老师:又要做笔记了。它那美妙的结构又发生了变化,记叙、描写、抒情。为什么?林语堂先生说是神品呢!结构如此的灵动而又缜密。还要辛苦一次啊,老师很心疼你们呀,但是没有办法,还有一项知识在后面呢。背吧。

学生: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老师:嗯,好,大家观察,记叙的部分有两层,这边读一层,这边读一层,试一下。元丰六年……读。

学生: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老师:美妙就美妙在这一段落,它是两层,这就是这篇文章最神秘的地方。全文的结构居然是古人写文章典型的笔法,起、承、转、合。“合”就是议论、抒情,点出文章的主旨。八十四个字有如此神奇的美妙结构,里面蕴含着多少我们需要探求的知识啊,我们的同学如果还要分析这篇文章的话,就把“起承转合”四个字去掉,就每一个括号里边写一写苏轼的心情,哦,这里的叙述、这里的描述、这里的写景、这里的议论,会表现作者的什么样的心情呢?也都是美妙的分析。

老师:我们再做一件安静的事情,一起来品味,千古名句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句为什么好?请来表述你的欣赏。

学生:我认为它这段话写的很美,因为它把那个月光比做积水,然后从上到下布满整个庭院,而且把竹柏影子当作了水中的藻、荇,然后隐隐约约的样子写的很美。

老师:嗯,这是一个特写。最美妙的手法就是比喻,月光照耀在地上,注意,如积水空明,空明这两个字用的太漂亮了。明就是色彩,用空来修饰色彩,这就是极有创意的表达,给人以优美的意境和感觉。

学生:我觉得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世界,也为下文做了一些铺垫,表达了作者的微妙心境。

老师:多好啊,一切景语皆情语啊。写宁静,是表示心情的愉悦,写空明,是表现作者的心胸,这个时候作者的心情是很开朗的。

学生:我觉得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月光澄澈,然后写出了洁白,也写出了竹柏影子的交错纵横,很美。

老师:具有立体的美感,然后还有静和动的相互印证。积水空明,静啊,藻荇交织带一点动感,分析得好。

学生:我觉得他是用一种比喻的手法,水中藻、荇交横,他用这一句话写出了那些竹柏的影子,映在地上是参差交错的一种美感。

老师:有空明的意境,也有空明之中的色调的变化。这就像美好的画面一样,文中的景物是丰富的,不仅仅只是空明呢。

学生:我认为“空明“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然后从这一句可看出作者当时散步的时候非常的悠闲,心情非常的喜悦。

老师:宁静的、恬静的、闲适的意境。这个美句的手法就是写月而不见“月”字。这个要批注在课文上。写“月”而不见“月”,写“风”而不见“风”,写“水”而没有“水”字,写“乐”没有“乐”字。这在中国文学里边叫“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不写一个字,但给我们是极其美好的感觉。所以视它为千古名句。你们到了八年级下学期还要学习《小石潭记》,其中有一个段落是写水清而不见“水”的。那水啊是多么的清啊,鱼在里面游,看得清清楚楚,连池底的鱼都看得非常清楚,但是那个段落就没有一个水字。好,老师把关于这句话的欣赏给大家讲一下,做笔记:“庭下如积水空明“这个句子,比喻精美,静中寓动。画面纯美,镜头清丽。一笔两写,状景达情。”“一笔两写”,注意了,这一笔既写了天上的月色,又写了庭院的幽静。一笔两写,其实何止“两写”啊,更表现了作者此时的心境。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我们刚才分析了起承转合,这一笔就是转,承上启下,引发自己的感慨。下面是人教社的编辑老师所进行的评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学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炼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老师:这个欣赏很有水平啊,“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正是因为这种大手笔,所以林语堂这样评价苏东坡:苏东坡这位天纵大才……读。

学生:苏东坡这位天纵大才,所给予这个世界者多,而所取自这个世界者少,他不管身在何处,总是把稍纵即逝的诗的感受,赋予不朽的艺术形式,而使之长留人间。

老师:嗯,所以我们中小学,包括高中的教材里面有非常多的东坡作品,每一篇都让我们喜欢,好,谢谢大家,把大家累坏了,下课。

学生:起立,老师再见。

原载于《智慧 教法 感悟——中语名师课堂教学集锦(2)》,陶继新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陶继新

微信号 : taojixin6789

网站:www.taojixin.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