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放牛
小放牛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大集体的一项农事劳动,那时我正上初中,有幸参加过这项劳动,很有意义。多少年过去了,现在一想起这件事,就想起了儿时的玩伴,想起了那头曾经放过的老黄牛,想起了与牛有关的故事,心里充满着热切的怀念。
大集体时生产队的牲畜很多,有大畜,有小畜,无论大小畜都得放养,放养又有“群放”和“小放”之。凡从事放养任务的社员都以“倌儿”称呼,放牛的叫牛倌儿,放马的叫马倌儿,还有猪倌儿、羊倌儿、驴倌儿之类。
马、牛、驴、骡等都属于大牲畜,群放时,一般都是两个人赶着到开阔的山地或河滩放牧。但有些耕牛、耕马秋天耕地要使唤,为了保证它们有强壮的体力,能较好的完成拉犁耕田的任务,必须得好抓好膘情,于是就有了“小放”这项劳动了。
“小放”其实是相对于大群放牧而言的。小放牛在农村属于轻体力劳动,参加小放牛的劳动力多是一些学生娃,也有一些不能做重体力的老农。生产队給的工分不高,放一头牛一天是4、5分工,稍微能为家里挣点口粮(大集体时是以工计分,按分付酬)。在放暑假前,我们就与生产队长预订好了,队里也提前做了安排。临近放假的那几天,学习根本不在心思上,盼的就是赶快放假,赶快去小放牛。所以一放假,就急着去饲养院“抢”牛了。为何要抢呢?因为牛的脾气不一样,有的温顺,有的暴躁;有的让人骑,有的摸一下都困难,所以都希望自己能放到那种既温顺,又好驾驭的牛,于是就去抢了。不过,抢归抢,大家还是比较谦让的,有时怕闹矛盾,生产队长有帮我们协调解决,因而,大家基本都能放到自己喜欢的那头牛,过一段时间就会与牛建立起感情。我连续三年都是放的一个叫大红秃子的耕牛,它的脾气很好,那时我个子矮,骑的时候很困难,就蹬着它的前铲骨上下,但也被它摔过好几次。
每头耕牛都有自己的名字,而未使唤过的牛是没有名字的,都统称为生牛蛋子。每年都有几个生牛蛋子进入耕牛行列,这就得取名。給牛取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大家通过观察、思索后,各抒己见,有的根据牛的毛色起的,如黑键牛、白缠腰、黑花牛;有的根据牛的长相起的,如二乌眼、爬节节(牛角)、红秃子、二红秃子;有的根据牛的习性起的,如肉顽牛等。如果谁給牛起的名字好,就会获得大家的一致认可,那会是一件很自豪、很开心的事,那牛也会給你留下深的记忆。
小放牛说不上难,但也是个辛苦活儿,不宜多放,一般都是一人放一到两头,出去以后先拉上牛去溜圪塄,这是小放牛的关键。圪塄就是地与地之间的隔离带,有的宽,有的窄,因为人畜很少践踏,草会又高又密。那时就有小放牲畜的谚语:“牛溜圪塄,马放滩;猪拱河槽,羊上山。”所以,一条圪塄溜下下来,牛就差不多吃饱了。之后,我们就会一起把牛放到开阔的河滩上,大家分组从四面看着,不要让牛跑到庄稼地里,不过一般牛吃饱了,就不会乱跑了,有的卧下悠闲地反刍,有的相互之间也会顶牛一番。
牛吃饱闲歇下来以后,我们也有了玩的时间了,有摔跤的,有玩狼吃羊的,有下河游泳的,有寻雀儿窝的,有覓野菜充饥的,也有几个瘾君子从家里偷出老爹的旱烟叶子,在地上挖一个坑,把烟叶放进去,趴在地上,用莜麦秆当烟杆学抽烟的,我们把它叫作“地卜烟”。当然,大多数人都不会忘记拔些猪菜兔草,回去給爹妈个交代。
小放牛给人最一快乐的,可能就是骑牛早出晚归的那段时光了,这或许就是我们愿意小放牛的一个目的了。那宽宽的牛背,有人骑着,有人斜坐着,十几个排成一溜,头戴青草编制的草帽,手握缰绳,嘴里还唱着不着调的语录歌,伴着老牛铿锵的脚步声,浩浩荡荡,犹如开赴疆场的勇士,非常的自豪和自信,但也有痛苦的时候,就是遇到雷雨天,响雷来时,牛一受到惊吓就会狂奔,我们可能被摔下来。俗话说:“骑牛如坐轿,摔下来像放炮”。所以,那一刻是最悲惨的,我曾被摔过好几次,好在只受了点皮肉之苦,没有伤及筋骨,也算是老牛给予了恩赐。
如今40年过去了,那段经历,依然还历历在目,依然是刻骨铭心,今天把它写出来,作一段人生回眸,并与大家共同分享,也是一种幸福与快乐。感念时代給了我这段经历,历练了我的品质,丰富了我的人生,值得我一生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