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画家-李鱓《花鸟十二屏》(上海博物馆藏)
清代著名画家-李鱓《花鸟十二屏》(上海博物馆藏)
转载▼
标签:
绘画艺术文化图片书法 |
分类: 古今名家经典书法作品 |
清 李鱓 花鸟十二屏 纸本 194.9 x54.1cmx12 上海博物馆藏
《花鸟十二条屏》是李鱓晚年(68岁)水墨大写意风格的重要作品,作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纸本,单幅194.9x54.1厘米不等,现藏上海博物馆。
据李鱓序、跋“为郑二存斋作画”、“存斋年学兄识见高超,索余墨笔”可知,此画是为白蒲梅熟搂主人郑存斋所作,而且他“识见高超”,对书画鉴赏是内行,理由是“索余墨笔”,即要求李鱓给他作水墨画。时间在乾隆十八年春(公元1753年春),李鱓时年68岁。在李鱓返乡后的十余年时间,正值卢雅雨、高恒等开明文人任两淮盐运使,此时是扬州盐业鼎盛、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随着郑燮的罢归,黄慎的再游,罗聘的成家,“八怪”与四方友人在扬州的交流达于极盛,这一时期,也是“八怪”传世作品最多的时期。此时的李鱓已经完全绝念于仕宦功名,潜心于书画艺术了。
据黄俶成先生统计,这年李鱓传世作品有近70幅之多。当然这还只是面世的作品,失传的和未面世的公私藏品肯定会更多,这说明此时李鱓绘画创作的精力还相当旺盛。
《花鸟十二条屏》题跋中所提到的明清各大家的技法特点,李鱓应该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不然是不会一句话就能准确的概括出各家特点的,如“白石翁之苍古、天池生之幽怪、汉阳太守之老辣、陆包山之稳当······”。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李鱓绘画学习的历程及绘画思想的转变。他戏剧性的一生中,接触到了当时包括墨骨、小写意、大写意各个派别的顶尖高手,并将粗笔与工细画两者进行了个性化的融合。李鱓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他研究各家,并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有选择的学习自己需要的东西并加以消化融合,逐渐形成自家风貌。
李鱓(1868—1760),字宗杨,号复堂、懊道人。向有“画仙”之称,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他是扬州八怪中最早成名者,也是唯一一个曾供职于康熙身边的画家。因种种原因,李鱓的画名、诗名、书名都鲜为人知。随着李鱓作品资料的不断发现,以及对其艺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历史在逐渐还原一个真实的李鱓。李鱓为人为艺率真自然,且绘画技艺全面,创作思想自由开放,既能扎实的继承,又锐意创新。研究文人写意花鸟画,绕不开李鱓。在文人写意花鸟画向现代跨越的时候,他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开启了清代海派写意花鸟画乃至近代写意花鸟画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