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一案

近日在心内科实习,也遇见一些比较危重或比较复杂的病人,最近遇到一例夜间子时出冷汗,烦躁难寐的老年患者,通过中医的辩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张某,女,88岁,因“胸前区疼痛伴反复胸闷气喘10余年”收治入院,入院时查BNP、CTnI均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Ⅱ、Ⅲ、avf导联T波倒置,其余导联未见异常。考虑为“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心功能3级),患者入院后拟行冠脉造影检查,明确冠脉情况。但患者入院后诉每晚11--0时,出一阵冷汗,内衣潮湿,继而心烦烘热难以入寐,每晚总请值班医生给她一粒舒乐安定,才可勉强入睡,颇以为苦。患者因惧冠脉造影术,近来晚间症状更加明显,要求中药调理。
刻下:患者口干口苦,饮水不多,无咳嗽咳痰,胸前区偶有疼痛胸闷气喘时作,食纳尚可,大便溏薄,下半夜常腹痛,解稀便1-2次, 每晚11--0时,出一阵冷汗,内衣潮湿,继而心烦烘热难以入寐,舌质偏红,苔前剥脱后微黄腻,脉弦滑。辨证为:肝阳虚馁,阳郁化热。处以乌梅丸合甘麦大枣汤加减,具体用药如下:
乌梅15g 桂枝10g 细辛3g 黄连3g
黄柏10g 制附子8g 干姜6g 丹参12g
浮小麦20g 大枣10g 甘草6g 白薇10g
百合10g 酸枣仁15g 法半夏6g 夏枯草10g
患者服完3剂后,诉晚夜间汗出明显减少,烦热也有所减轻,睡眠也有所好转,每晚可入睡4--5小时,效不更方,继服3剂,3剂后,诸证进一步好转,晚夜间已经无明显汗出,睡眠进一步改善,已无燥热不适,继服3剂,巩固。

(0)

相关推荐

  • 面神经麻木案(乌梅丸合温经汤)

    周万绪 2018年5月1日,李某,女,46岁. 患者因受风后右脸.右眼.右嘴角麻木半月,近3天加重,针灸五次效果不明显,同时伴有后半夜头顶痛.失眠三月余,纳可,二便正常.舌淡红,左脉寸浮缓关尺沉细,右 ...

  • 周末入院患者死亡率高!为什么?

    英国牛津大学的A Sarah Walker等人研究发现,周末或节假日入院的患者死亡风险增高,患者方面的因素或可解释该额外死亡. 研究人员对2006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间英国四家牛津大学国 ...

  • 养肝安眠

    黄芪乌梅汤养肝安眠: 黄芪50~200克,乌梅20~50克(根据血糖高低调整).每次加水1升,煎30分钟,备用.每顿饭前30分钟服300毫升.本方特别适合糖人中虚热烦渴的患者,但不适用于消瘦患者和胃经 ...

  • 乌梅丸验案一则

      刘××,男,54岁.2000年5月7日初诊.自述于1998年4月中旬开始,患间断腹痛.腹泻,严重时每日泻7-8次,泻下物夹有大量粘液,有时混杂少量脓血.当时服用黄连素.香连丸.氟哌酸等,症状可缓解 ...

  • 『名医经验』仝小林教授应用乌梅丸验案二则

    中国中医科学院仝小林教授善用经方,活用经方,以经方之理与经方之法为基础,在临床上不断总结,形成了临床扩大经方应用的新思路,即病.证.症三者结合的诊疗思路与现代药理学的成果相融合[I-2].临床上应用乌 ...

  • 加减乌梅丸证案

    加减乌梅丸证案(一例)         (腹中虫痛) 肖大楚,老农.腹中攻痛,上下窜扰,频吐清延,痛剧 则肢厥,数月一发以为常.自疑寒积,煎姜艾汤冲胡椒末, 往往获效.冬月不慎风寒,经医用解表及消导药 ...

  • 心悸也可见厥阴 ——乌梅丸验案一则浅析

    致力于中医尤其是中医民间的成长和传承 每天陪伴中医人成长 第 367 期 作者:杨彦伟  河南省郑州市中医院 编辑 / 冰无双 ⊙ 校对 / 许红 I导读:今天来探讨经方中的名方--驱虫的乌梅丸在治疗 ...

  • 乌梅丸治疗慢性腹泻验案一则

    乌梅丸治疗慢性腹泻     刘××,男,54岁.2000年5月7日初诊.自述于1998年4月中旬开始,患间断腹痛.腹泻,严重时每日泻7-8次,泻下物夹有大量粘液,有时混杂少量脓血.当时服用黄连素.香连 ...

  • 吴佩衡乌梅丸案证治浅析

    吴佩衡先生是近现代云南乃至全国皆名望颇著的中医临床家与教育家,他深研仲景学说,擅长经方运用,是中医扶阳学派的重要传承人与践行者.吴氏临证推重阳气,擅用附子,善用峻药,观其医案中常以四逆辈加减化裁,附子 ...

  • 乌梅丸治疗厥阴证不寐验案1则

    杨珊珊, 王强. 乌梅丸治疗厥阴证不寐验案1则[J]. 天津中医药, 2018, 35(11): 846-847. YANG Shanshan, WANG Qiang. A test case of ...

  • 乌梅丸主证病机 加味乌梅汤治秋燥案

    乌梅丸和加味乌梅汤的方义探讨及临床应用 乌梅丸是源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的经典名方, 原为蛔厥而设, 兼治久利, 其药味组成比例如下:乌梅 (三百枚) .细辛 (六两) .干姜 (十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