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里的故事(十)补阕
苏东坡第一次到杭州任通判,忙着赈灾、治瘟疫,对西湖旳变化虽然有所察觉,还来不及仔细研究,就被调走了。十几年后,他第二次到杭州任知州,大吃一惊并痛心地发现:他曾将其比作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如今已失去她秀丽的容颜,变得“蓬头垢面”——西湖因杂草淤塞而大面积缩小,濒临湮废,威胁着杭州百姓的生活和百行百业。杭州当时有茆山和盐桥两条运河贯穿市中,它们又都和江南大运河相沟通,成为城市的交通命脉。在湖水充沛的时候,它们以西湖为水源,不仅河道通畅无淤,还可以提供饮用水和农田灌溉水。但随着湖水枯竭,运河就不得不依靠钱塘江水了。结果咸潮倒灌,不仅大量泥沙俱下,淤塞不通,而且百姓饮水咸苦,长此以往,想生存都难。具有远见卓识的苏东坡,经过多方考察研究并求教于有识之士,作出了全面整治西湖和兴修杭州水利的计划,一面上奏朝廷请求批准,一面着手筹措经费。他首先疏浚这两条运河各十里,使其达到空前的水深八尺,船只通行无阻,再行全面深挖西湖。他下令撤废了湖中私围的葑田,在今湖心亭一带全湖最深处,建立了三座石塔(后来成了西湖十大美景之一的“三潭印月”),禁止在石塔范围内养殖菱藕,以防湖底淤积。又把挖出来的大量淤泥,在湖中建筑了一条沟通南北岸的全长2.8公里的长堤,堤上修建了六座石头砌成的拱桥,以流通湖水和便利船舶行驶。六桥依次命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极尽文学意味。又在堤上遍植柳树、芙蓉和各种名花。这六桥烟柳,等于给“西子”画上了一道黛眉,平添了无限秀色!同时,又在运河与西湖沟通之处建筑闸堰,使纵贯城市中心的盐桥运河专受湖水,与江潮隔绝,而使城市东郊的茆山运河专受江潮,两河互不干扰,做到了潮不入市,使百姓不再受饮用咸水之苦。为了纪念苏东坡的功绩,百姓称此堤为苏公堤,简称苏堤。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