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是最好的“健脑药”,没想到运动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影响竟然这么大

除了静止的文字和冰冷的分数,温热的汗水、飞跃的身体、跳动的脚步也是孩子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虎妈

来源 | 网络
如果你是70后、80后,一定对儿时体育课被其他科目占用的经历印象深刻,有了自己的孩子后,您是不是也曾经萌生过这样的念头:

孩子学习时间宝贵,还是不要运动了吧.....

也许您不知道,其实运动本身就是一种帮助孩子学习进步的“良药”!

“零时体育计划”带来的改变

上世纪90年代,一所中学开始实施“零时体育计划“,即在没正式上课之前,让学生早七点到校,跑步、做运动,要运动到学生的心跳达到最高值或最大摄氧量的70%,才开始上课。

一开始时家长都反对,孩子本来就不愿早起上学,再去操场跑几圈,岂不一进教室就打瞌睡?

但实际操作后他们发现情况正好相反,跑步后,学生反而更清醒,上课的气氛好了,孩子的记忆力、专注力都增强了。

原来,人在运动时会产生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肾上腺素,这三种神经传导物质都和学习有关。

多巴胺是种正向的情绪物质,人要快乐,大脑中一定要有多巴胺。

运动完的人心情都愉快,打完球的孩子精神亢奋,脾气都很好;而血清素则跟人的情绪和记忆有直接关系。

血清素增加,记忆力变好,学习的效果也更好了。

很多抗忧郁症的药都是阻挡大脑中血清素的回收,以使大脑中的血清素比较多;肾上腺素则跟注意力有直接的关系,肾上腺素使孩子的专注力增强。

所以学生心情愉快、上课专心,记得快、学得好,自信心与自尊心也提升了。

学校还做了一个实验,将学生最头痛的课排两组课表,一组上午第二节课上,一组下午第八节时上,结果上午组的成绩进步是下午组的两倍以上。

因为运动完的神经传导物质在上午第二节课时还在大脑中,但是到下午时就已经消耗殆尽了。

就这样,一学期后,这组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常规上体育课的学生高了10%。

2004年,美国一组小儿科医生、认知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对学生健康做出一个评估,发现只要一周运动3到5次,每次30到45分钟,就能大大提升孩子记忆、注意力和教室行为的正向效果。

由此可见,学校体育课节数非但不该减少,反而应该增加,我们要让孩子用最自然的方式提升体能与学习效果。

运动是坏情绪的宣泄渠道

孩子的攻击性需要透过教育来引导和升华,使之转为正面行为。

除了良善行为的认同学习外,多运动也是很好的宣泄管道,它能让大脑分泌多巴胺,使孩子拥有正向的情绪。

很多父母觉得很奇怪,自己的孩子从小捧在手心长大,不曾被打,也不曾看过别人被打,为什么进了幼儿园后反而会动手打人?孩子的暴力动作是从哪里来的?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模仿是最原始的学习,既然没有模仿对象,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出现呢?

其实,它是从人类祖先——动物身上传递的。

作为动物,其生存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递基因,而在资源匮乏的大自然里,攻击性是我们的祖先确保基因传递的重要本能。

教育的目的是要帮助人超越动物的本性,我们可以将人类的攻击性转变为公平竞争的运动,使之在合理的条件下发泄和纾解。

古希腊人早在两千年前就看到体育的重要性,他们的孩子16岁以前最注重的便是体育。

有了强健的身体,知识才有意义;失去健康,再多的知识都无用武之地。

剥夺运动就是剥夺成长

朋友的孩子给我写了一封很长的信,诉说初中三年级的痛苦。

诸多痛苦中,最令他不能忍受的是母亲不准他放学后留在学校打篮球,要他节省体力念书。

很多父母都有这种迷思,以为运动是浪费时间和体力,其实,运动与人的智慧增长直接相关。

不仅大学生参加运动计划后学业成绩会上升,就连50岁的中年人在参加四个月的走路计划后,心智的表现也比四个月前的提升了10%。

科学家很早就知道运动与记忆相关,实验者在小鼠身上实验,发现运动时氧耗会促使血液循环加快,氧的需求增加了肌肉微血管的数量,使肌肉运动得更久。

大脑也是一样,血液流动得越快,就能运送更多携氧血红细胞帮人做更多的思考,储存更多的记忆。

比如打篮球就是一个很符合人类演化目的的运动,它需要眼快、手快、脚快及决策快。

球员拿到球大约只有千分之几秒的时间决定是自己投篮还是传给别人;若是自己投,大脑得马上计算球投进篮的概率以及投不进时被别人抢走球的后果。

所以,鼓励孩子运动能促进其大脑功能整合,提高其社会应变能力。

因此,父母一定要放手鼓励孩子去参与跑步、球类运动和游泳等各种体育活动,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运动能治疗“多动症”和抑郁症

运动对注意力缺失和多动症患者来说也是一种“良药”。

许多第一线的治疗师都发现,武术、体操等需要大量注意力的运动对过动症的孩子非常有帮助。

因为这些运动需要全神贯注,而且武术、体操比枯燥的跑步机有趣得多,孩子更愿意坚持。

其实很多被大人认为是“调皮”的孩子,只要拥有一个运动空间和时间,将精力正当消耗掉,他们就不再捣蛋了。

从进化角度来看,其实在远古时代,人人都是“多动症”,因为如果不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人类早就被其他动物吃掉了。

因此,那些容易分心、冲动、冒险性强的孩子,只是缺乏一个良好途径将精力汇集起来,作为“猎人”,他们却要在“农夫”的社会里生活,其实是很辛苦的。

作为父母更要意识到孩子的行为并不是“异类”的表现,要想办法帮助孩子解决注意力缺失的问题,帮助他们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像“猎人”一样快乐驰骋,释放天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