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毒流注
余毒流注
余毒流注是因余毒不尽,毒邪走散所致的多发性深部脓肿.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
节,无固定部位,以四肢胸背腰臀等处较多见。明.《外科启玄》:“疮发于背,流窜手足
臀臂。”说明余毒流注是毒邪走散而形成.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的多发性转移性
脓肿。
[病因病机] 、 . .
余毒流注多因病后余邪不散或毒邪走散,流于经络,阻于肌腠而成。其发病总因伤
寒表解不尽,疗疖毒邪走散而致。伤寒等病发表不尽,余邪袭于经络,或因大病之后,正
气已虚,腠理不密,复感风寒,失于表解,邪不能外达注于经络肌腠之间而成;或因生
疗疖之后,毒泄不尽;或强行挤压,过早切开,余毒流于经络,稽留于肌肉之中,致气
血不行而发。明《证治准绳。疡医》云:“流注起于伤寒,伤寒表未尽,余毒流于四肢,……疔
疮有毒走窜他处,经络涩于所滞而后为流注也。”说明本病的发生,均由余毒引起。
[辨病]
1 临床表现
1。l 初起 常数处同时出现色白漫肿或坚硬肿块,按之疼痛,伴形寒身热或高热,
口渴胸闷,食欲不振。
1.2 中期 肿块焮红,疼痛加剧,肿胀局限,按之微有波动感,兼见高热,汗出,
口渴多饮。
1.3 溃脓 溃后或切开后流脓黄稠,或稀白脓液,肿渐退,寒热消失,渐收口而愈。
若溃脓后,仍见烦躁,壮热,神昏谵语,胸胁疼痛,咳喘痰血,则为邪毒内攻心肺
之证。
2 诊断要点
2.1 有疔、疖或局部损伤史。 .
2。2 患处有结块,疼痛明显;成脓时,皮色焮红,肿块有明显波动感;溃脓后脓出
黄稠,肿消痛减。
2.3 有发热、恶寒、口渴欲饮等全身症状。
(辨证)
本病依局部症状可分初起,成脓、溃后三个阶段。结合全身症状可分为毒邪炽盛、热
毒攻心、气血不足三种证型。
1 毒邪炽盛证 多为发病初期。数处结块,坚硬,按之疼痛,身热或高热不解,口
渴神烦,舌红,苔黄腻,脉洪数。
2 火毒攻心证 多为化脓阶段。肿块高突,灼热剧痛,按之复指,或脓成溃破,流
脓不畅。并见高热心烦,神昏谵语,舌质红或绛脉细数或洪数。
3 气血不足证 此属溃后阶段,病久新愈。热毒之邪已去而气血耗伤,见神疲乏力,
食欲欠佳,舌质正常,苔薄黄,脉细弱。
[治疗]
本病初起,治疗重在祛邪;火毒内传者,解毒以清源;后期则宜健脾益气,清解
余毒。
1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1.1.1 初期 治宜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选用黄连解毒汤合五神汤加减.
1。工。2 成脓期 治宜清热解毒。选用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
加减:若热入营血,高热,神昏谵语,宜用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若脓出不畅,
疼痛Et增,用黄连解毒汤合透脓散。
1。1.3 溃后 宜补养气血。选用人参养荣汤或八珍汤。若挟余毒者,宜益气养血,
清解余毒,方用四妙散。
1.2 成药、验方
l。2。l 牛黄解毒丸,每次2片,每日2次。
1.2。2 六神丸,每次10粒,每日3次。
2 外治法
2.1 初起 金黄膏或冲和膏外敷。由病后余邪所致的,可用消散膏掺消核散敷贴
患处。
2.2 成脓期 及时切开排脓。自行溃破者用五五丹、三味散等提脓祛腐.脓腔深的,
以药线引流,外盖太乙膏。
2.3 溃后 流脓渐少,用生肌散收口,外敷生肌玉红膏。
[预防与护理]
l 积极治疗疔、疖、痈等原发病。
2 绝对卧床休息,多饮开水或以西瓜汁代茶,勿强力走动。
3 忌鱼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