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之批判

人类区别于低等动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类具有更多形式和更多层次的主观需要。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了人与动物之间的这种差异?人类的需要层次应该怎样来客观地划分?各个需要层次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内在逻辑关系?显然,这不仅是价值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整个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

目前,关于人类需要层次的划分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有人把它划分为六个层次:温饱需要、安全与健康需要、审美与享受需要、归属与自尊需要、爱的需要、自我表现需要;有人划分为五个层次:温饱需要、安全与健康需要、审美与享受需要、爱与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有人划分为四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与健康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我表现需要;等等,这些划分方法均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有些学者甚至认为,这些问题本身就是一个纯主观性问题,不会有任何客观的结论和统一的答案。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简介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著作《人的动机理论》中,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亚伯拉罕·马斯洛

1、生理需求。呼吸、水、食物、睡眠等。如果这些需要(除性以外)任何一项得不到满足,人类个人的生理机能就无法正常运转。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

2、安全需求。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工作职位保障等得到相对满足以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3、情感和归属需求。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系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4、尊重的需求。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并且渴求他人对于自己的爱、信赖与尊重。

5、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此外,马斯洛在他早期著作中提及了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并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敬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之间。马斯洛在晚期还提出了超自我实现的需求,通常被合并至自我实现需求中。

马斯洛认为这五个层次的需求存在如下关系:

1、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2、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3、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4、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5、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不发达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

二、马斯洛理论之疑问与缺陷

显然,需要(或需求)层次划分的理论模型,必须具有几个基本特点,才是真正科学的、严谨的:一是,需要划分模型能够全方面地包容人类的所有需要,不能有任何遗漏的内容;二是既不能有重叠现象,也不有空缺现象;三是,所有需要的客观内容都必须有确定的、清晰的、精确的,不能有任何含糊的内容。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大缺陷,就是缺乏科学依据,他完全是凭借自己的主观猜想、经验观察与模糊判断而得出的结论,其科学性和严谨性值得怀疑。归纳起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划分方法主要有如下疑问:

1、本质的定义。需要(或需求)的本质是什么?需要作为一种主观意识的形式,它所对应的客观存在是什么?决定需要的客观因素是什么?只有把需要的本质搞清楚,才能在此基础之上确定需要的分类模式及层次划分模型。

2、基本概念的确定。什么是安全需要?什么是归属需要?什么是爱的需要?什么是尊重的需要?什么是自我实现的需要?目前,我们对于许多基本概念的理解都是含糊的,基本概念一旦含糊,在此基础上所得出的所有结论都将是含糊的,就必然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

3、需要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安全需要与生理需要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归属需要与安全需要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尊重需要与归属需要的逻辑关系是什么?自我实现需要与尊重需要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求知需要、审美需要为何介于于尊敬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之间?

4、客观目的。任何主观的需要都必然有其特定的客观目的。生理需要的客观目的是什么?安全需要的客观目的是什么?归属与爱的需要的客观目的是什么?自我实现需要的客观目的是什么?显然,不搞清楚各种需要的客观目的,就无法确定各种需要的真实内涵,也无法确定各种需要之间的逻辑关系,那么,无法判断需要的分类模型及层次划分模型是否科学?是否严谨?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几大缺陷:一是,还有许多的人类需要并没有包容进去,如经济的需要(包括物质财产的需要)、政治的需要(包括社会权力的需要)、文化的需要(包括宗教信仰的需要)、自由的需要、公平的需要、私有权的需要、真善美的需要等;二是重叠现象比较严重,如尊重的需要、归属的需要、爱的需要等是基本重叠的,审美需要与其他需要是基本重叠的;三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及超自我实现的需要所阐述的内容非常含糊,它既重叠于宗教信仰的需要,也重叠于归属的需要,还重叠于尊重的需要。

三、需要的本质

要建立一个全新的需要层次理论,就必须首先深入探索“需要”的本质是什么。

不难发现,“需要”属于主观事物的范围,它完全取决于人的主观因素,主要由人的感、知、情、意等主观思维活动来形成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主观事物都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反映。反过来,任何客观事物都有一定的主观事物与之相对应。不过,人的“需要”虽然属于主观事物的范畴,但它并不是无缘无故地产生,也不会无缘无故的消失,在“需要”的背后必然存在某种相对应的客观事物。

显然,“需要”的对象物往往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所必须的事物,从整体上来讲,一定是能够促进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事物,才是“需要”的对象物(特殊情况除外)。例如,生理需要的对象物(如食物、水、空气等),安全健康需要的对象物(如营养物质、安全设施、卫生环境等)、尊重需要的对象(社会荣誉、社会地位、社会权力等),都是有利于个人或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事物。由此可见。主观“需要”的客观对应物就是“价值”。

事实上,“需要”的根本目的在于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满足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运动过程。而价值是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源,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人的一切需要在根本上都是对于价值的需要。由此提出:

需要的本质:事物的价值关系(特别是价值量)在人的头脑中所产生的主观反映。

根据需要的概念可知:

需要与价值的关系:需要是人脑对于价值关系所产生的主观反映,需要与价值的关系在本质上就是主观与客观、意识与存在的关系。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意识是人脑对于存在的反映,存在决定意识;主观是人脑对于客观的反映,客观决定主观。由此可得:主观需要是人脑对于客观价值的反映,客观价值决定主要需要。

而且,价值的复杂性决定着需要的复杂性,价值的多样性决定着需要的多样性,价值的层次性决定着需要的层次性,价值的动态性决定着需要的动态性,价值的特征参量决定着需要的特征参量。

“数理情感学”认为:事物的价值关系可表现为三种主要的特性参量:价值量、价值率(即单位时间内价值投入量与价值产出量之比)、价值率高差(即事物的价值率与主体的中值价值率之差)。需要、价值观与情感都是人脑对于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其中,价值观是人脑对于事物的“价值率”所产生的主观反映,情感是人脑对于事物的“价值率高差”所产生的主观反映。需要也是人脑对于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不过,它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价值量”。

总之,需要、价值观及情感分别反映的是事物的价值量、价值率、价值率高差。也就是说,价值量的主观反映值就是“需要”,价值率的主观反映值就是“价值观”,价值率高差的主观反映值就是“情感”。

需要、价值观与情感的逻辑关系,如下图所示:

四、价值的层次结构

既然需要(或需求)是人脑对于价值关系一种主观反映,具体而言就是人脑对于事物的价值量所产生的主观反映,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主观的事物都对应着某种客观事物,那么,需要的层次结构完全取决于价值的层次结构。

统一价值论认为,价值可分为使用价值与过渡性价值两大类。其中,过渡性价值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生物化学能、生理潜能、劳动潜能、劳动价值。使用价值也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代谢性价值、生理性价值、个体性价值、社会性价值。由于过渡性价值通常是即时产生、又即时消失,而且随即转化为相应的使用价值,因此价值的层次结构就基本上等同于价值的层次结构。

1、代谢性价值。代谢性价值就是食物类价值。

2、生理性价值。生理性价值就是温饱类价值,它可细分为外温类价值、内饱类价值。

3、个体性价值。个体性价值可分为个体性消费价值与个体性生产价值两大类型。其中,个体性消费价值就是安全健康类价值,它可细分为安全类价值、健康类价值;个体性生产价值包括个体性生产资料价值(如生产工具价值)、个体性生产行为价值(如生产技术价值)、个体性生产意识价值(如生产科学价值)三种基本类型。

4、社会性价值。社会性价值可分为社会性消费价值与社会性生产价值两大类型。其中,社会性消费价值就是人尊自尊类价值,它可细分为人尊类价值、自尊类价值;社会性生产价值包括社会分工价值(如经济价值)、社会管理价值(如政治价值)与社会意识价值(如文化价值、宗教价值)三种基本类型。

价值(或使用价值)的层次结构如下三图所示:

五、需要的层次结构理论

需要是人脑对于价值关系(特别是价值量)所产生的主观反映,那么,需要的层次结构就是人脑对于价值的层次结构所产生的主观反映,有什么样的价值层次结构,就必然会形成什么样的需要层次结构,因此需要也同样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

1、代谢性需要。代谢性需要就是食物类需要。

2、生理性需要。生理性需要就是温饱类需要,它可以细分为外温类需要和内饱类需要。

3、个体性需要。个体性需要可分为个体性消费需要与个体性生产需要两大类型。其中,个体性消费需要就是安全健康类需要,它可以细分为安全类需要和健康类需要;个体性生产需要包括个体性生产资料需要(如生产工具需要)、个体性生产行为需要(如生产技术需要)、个体性生产意识需要(如生产科学需要)三种基本类型。

4、社会性需要。社会性需要可分为社会性消费需要与社会性生产需要两大类型。其中,社会性消费需要就是人尊自尊类需要,它可以细分为人尊类需要和自尊类需要;社会性生产需要包括社会分工需要(如经济需要)、社会管理需要(如政治需要)与社会意识需要(如文化需要、宗教信仰需要)三种基本类型。

六、两种需要层次结构理论的比较

不难看出,这种需要(或需求)的层次结构理论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相比较,其主要差别在于:

一是,增加了代谢性需要。生物最原始的需要是对于生物化学能的需要,植物的代谢性需要就是对于阳光的需要,食草动物的代谢性需要就是对于植物机体中所含有的生物化学能的需要,食肉动物的代谢性需要就是对于食草动物机体中所含有的生物化学能的需要。温饱类需要(即生理性需要)就是生物对于食物或外界物质中所含有的非能量型物理化学特性的需要,如水、空气、阳光、温度、盐等。对于一般生物来说,这两个层次的需要有着重大区别;但是对于人类来说,代谢性需要与生理性需要的区别并不明显,因此可以看作是同一层次的需要。

二是,个体性需要不仅包括个体性消费需要,还包括个体性生产需要。个体性消费需要就是安全健康类需要,其中,安全类需要的客观目的在于维持和改善主体的外部环境,降低外部的安全失效率;健康类需要的客观目的在于维持和改善主体的内部环境,降低内部的健康失效率。个体性生产需要的客观目的在于提高主体对于外部资源(如工具、技术与科学)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资料对于主体劳动器官(如手、脚、身、五官、大脑等)的替代作用、延伸作用和杠杆作用。

三是,社会性需要不仅包括社会性消费需要,还包括社会性生产需要。社会性消费需要就是人尊自尊类需要,其中,人尊类需要的客观目的在于维持和改善主体的社会环境(或人文环境),降低外部的社会性失效率,提高社会或他人对于主体的认同度;自尊类需要的客观目的在于维持和改善主体的内部心理环境或精神状态,降低内部的社会性失效率,提高主体对于社会或他人的认同度。社会性生产需要的客观目的在于提高主体对于各种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各种社会关系对于主体劳动能力(如脑力劳动能力、体力劳动能力和生理力劳动能力等)的替代作用、延伸作用和杠杆作用。

四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并入社会性需要。自我实现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境界。自我实现必须存在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社会对于主体的高度认同,从而为主体价值的自我实现提供足够舞台、充分条件和无障碍通道;二是主体对于社会的高度认同,从而愿意无私地、无条件地释放自己的能力,奉献自己的一切资源,完成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因此,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是社会性需要的高级发展阶段,而不是另一个层次的需要。

五是,审美需要和享受需要可以分摊到四个需要层次之中。主体对于各个层次价值的利用过程或各个层次需要的满足过程本身都是一个审美过程或享受过程,如吃饭、穿衣、安全、健康、荣誉、尊重等活动的生命过程本身包含着审美与享受的过程。也就是说,代谢性需要、生理性需要、个体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中都包含着审美需要和享受需要。

六是,情感需要可以分摊到四个需要层次之中。情感是人脑对于价值关系(特别是价值率高差)所产生的主观反映,人脑对于各种价值(包括代谢性价值、生理性价值、个体性价值和社会性价值)都会产生一定的情感,因此情感不仅包括社会性情感、也包括代谢性情感、生理性情感和个体性情感,情感需要不仅包括社会性情感需要、也包括代谢性情感需要、生理性情感需要和个体性情感需要。

七是,归属需要与爱的需要归属于社会性需要。归属需要体现了主体对于社会的认同度,认同度越高,主体的归属感就越强烈,主体的“自尊心”就越强;爱的需要体现了社会对于主体的认同度,认同度越高,社会或他人对于主体的爱与尊重就越强烈,主体的“人尊心”就越高。

八是,安全需要只包括个体性安全需要,不包括社会性安全需要。人身安全、健康保障属于个体性安全需要的内容,而个体性安全需要归属于个体性需要;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工作职位保障等属于社会性安全需要的内容,归属于社会性需要。

九是,求知的需要可以分解为个体性求知需要和社会性求知需要。“知”可分解为个体性的“知”和社会性的“知”两个部分,其中,个体性的“知”是指个体性生产意识(如科学),因此个体性求知需要归属于个体性需要;社会性的“知”是指社会性生产意识(如文化),因此社会性求知需要归属于社会性需要。

七、不同需要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

由于需要是人脑对于价值关系(特别是价值量)的主观反映,因此需要的层次结构取决于价值的层次结构,需要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完全等同于价值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归纳起来,人类的四个需要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是:

1、顺序性。无论是从人类整体进化的时间顺序来看,还是从个体生长的时间顺序来看,或是从需要满足的优先顺序来看,需要总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逐步发展起来的。

2、保障性。低级需要是高级需要的基础,高级需要是对低级需要的发展和升华,是对低级需要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肯定与保障,高级需要可以使低级需要能够更可靠地、更持久地得到满足。例如,安全健康类需要的满足可以确保人们对温饱类需要更可靠地、更持久地得到满足;人尊自尊类需要的满足可以确保人们对温饱类需要、安全健康类需要更可靠地、更持久地得到满足。

3、独立性。高级需要随着低级需要的满足而逐渐产生出来,并随着低级需要的受阻而逐渐衰退下去,但是高级需要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为:当低级需要突然得到充分满足时,高级需要还不能马上形成并稳定下来;当低级需要的满足受阻时,高级需要还不能马上消失;有时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反作用或否定作用,人们往往能够为了某种高级需要的满足,而不惜完全牺牲低级需要。例如,人们有时为某种社会荣誉、某种伦理观念,不惜牺牲自己的安全与健康,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潜力性。低层次劳动能力的增长严格地受着生理极限的制约,层次越高的劳动能力受生理极限的制约越弱,从而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增长趋势,人们的劳动能力的增长主要是通过高层次劳动能力的增长来完成的。因此人的最低层次需要的发展潜力是非常有限的,只有最高层次需要的发展潜力是无限的,需要的层次越高,其发展潜力的自由空间就越广阔。

5、差异性。人与人在生理结构及其功能上的差异是微弱的,而在社会角色及其职能上的差异通常是巨大的,这样,人与人在低层次劳动能力上的差异是微小的,而在高层次劳动能力上的差异通常是巨大的,因此人与人在低层次需要上的差异是微小的,而在高层次需要上的差异通常是巨大的。

6、关联性。由于高层次劳动能力的增长主要借助于社会力量或他人力量的辅助,这就要求更好地协调与他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并自觉地与他人的利益联系起来,因此人的劳动能力越强,就会更自觉地使自己成为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代表,其“功利视野”就更广阔,就会更自觉地摆脱私利的诱惑,更多地体谅他人的需要,使自己的个人需要自觉地与社会需要或他人需要吻合起来或关联起来。因此高层次的价值和高层次的需要往往具有更高的共享性、共容性和关联性,低层次的价值和低层次的需要往往具有更高的独享性、排它性和独立性。

八、关于需要层次若干现象的解释

1、生活资料的需要往往体现了综合性需要。例如,由于服装往往同时兼有温饱价值(保温、透气、遮阳等功能)、安全与健康价值(舒适与美观功能)、人尊与自尊类价值(体现社会地位、社会身份与社会荣誉的功能),因此人们对于服装的需要,往往同时体现了三个不同层次的需要。

2、个体性生产需要和社会性生产需要可以间接地体现各种消费性需要。人们可以通过生产资料来间接地获取消费资料,因此对于生产资料的需要就是间接地对于消费资料的需要。例如,个体性生产资料(如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生产科学)可以通过个体性生产过程来增加个体性产品的价值,社会性生产资料(如经济、政治和文化)可以通过社会性生产过程来增加社会性产品的价值,从而间接地获取更多的消费资料价值。也就是说,人们追求生产工具的价值、生产技术的价值、生产科学的价值、经济的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都是为了间接地获取消费资料价值,以满足自己对于四个层次的需要。

3、金钱的需要是满足一切需要最直接、最现实的手段。金钱是所有价值的通用形式,它既是价值尺度,又是价值交换的基本媒介,它可以用最高的价值转化效率(或最低的价值转化损耗)转化为任何形式、任何层次的价值,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即理想经济状态下),“金钱是万能的”(即不同价值形式之间在相互转化过程中的转化效率近似为100%),人们可以通过金钱来近似满足一切形式、一切层次的需要。

4、性与爱的需要是四个基本价值层次需要的特殊表现形式。性行为最原始的目的在于人类种族的繁衍,它是人类生存的必要基础,因此人类对于繁衍的需要可以归属于温饱类需要(或生理性需要);人们对于异性在审美与健康等方面的需要,属于安全健康类需要;人们对于爱情方面的需要往往体现了异性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依恋的价值需要;人们对于婚姻与家庭的需要,往往综合地体现了对于温饱类价值、安全健康类价值、人尊自尊价值的全面需要。

5、“仁”、“义”、“礼”、“智”、“信”的需要属于社会性生产需要。许多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社会性规范都是为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解决人与社会的相互认可度问题,因此都属于社会性需要,它包括社会性消费需要(即人尊自尊类需要)和社会性生产需要两个方面。

6、真、善、美的需要综合体现了个体性生产需要与社会性生产需要。“真”就是指具有较高价值率的意识,“善”就是指具有较高价值率的行为,“美”就是指具有较高价值率的资料。追求“真”(即真理)的需要既包括对于个体性生产意识(如生产科学)的需要,也包括对于社会生产意识(如文化)的需要;追求“善”(即善行)的需要既包括对于个体性生产行为(如技术)的需要,也包括对于社会生产行为(如政治)的需要;追求“美”(即审美)的需要既包括对于个体性生产资料(如生产工具)的需要,也包括对于社会性生产资料(如经济)的需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