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电池,蓄电池#W20
上一篇讲到,三和大神和职场白领,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所谓做一天,玩三天,只是一种戏谑的表达;
两者之所以被归并为一类,核心的原因在于,无论是三和大神还是职场白领,都是无产者。
无产者的困境:在于无法摆脱地心引力。
一、地心引力
什么是地心引力?
事物的运转,都需要消耗资源:
老和尚下山打水,需要吃苦挑担;
北漂租单间的时尚白领,月薪1万还得倒贴;
升值总监,上级同事客户,都要打点关系,业内聚会也不能少,否则下次有活没人愿意拉上你。
而一旦开始组建家庭,尤其是男性,就要一次性支付至少三年的开支;
这里几乎没得商量,如果男方做不到,于情于理,很难让女方放心和你过下去。
不过相比于房产,这些都是九牛一毛。
最让人难受的是,很多大额支出,是一次性的;
不能预支,不能贷款。
而直到你支付这笔支出之前,你可能完全没有意识到。
更倒霉的是,一旦你的年龄大了身体差了,再从赤贫起步,永远也无力筹集。
但是,作为一个男人,你总不能开口:
先嫁给我,慢慢再买房
做得到,才能进行下一步;
做不到,就没戏,被摁在地上摩擦。
人活着,需要消耗财富,未成年时父母家庭提供资源,直到步入社会逐渐由自己来获取财富,养活自己。
财富消耗的速度并不是恒定的,年纪增长,家庭,事业,人脉,身份的消耗不可阻挡。财富的消耗,远远大于自己的想象。
当你挣钱的速度,无法在规定时间内达到你的下一次目标时,你就被「地心引力」牢牢吸附。
二、干电池
矛盾的点在于,随着年纪增长,人的体力是下降的。
干一天,玩三天,结果就是三和大神,趴在底层,连站起来都困难。
干一个月,花一个月,拥有了暂时的生活品质,但却无法维持,因为你的精力在递减。
从刚毕业开始,稳定加薪到40多岁,显然是不可靠的预期;多数的情况时,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你的工资增长放缓,甚至停顿。
但是你需要面对的消耗,并不会减少。
通常,在一个人30岁的时候,他的智力和见解足以让他看清自己的后半辈子。
对于一个男人来说,也面临着成家立业的紧要关头。
在30岁时,如果无法积累一定的资产,不能摆脱「地心引力」。
那么努力工作的结果,只能解决你的个人生活,而不能带给你更多。无论是更广阔的事业,还是家庭,也都无从谈起。
即使是万般无奈的活着,你也要拼上力气,直到你的力气下降,这是必然的。
从20多岁到40岁,你的精力开始达到拐点,你的巅峰时期已过,此时仍然没有突破「地心引力」,相当于你被北京「用完了」。
你不仅并没有从中换到你想要的生活,连维持同样的生活也会成为问题。。
用完了,抛弃掉的,叫做干电池。
三、蓄电池
是什么让你成为干电池?
——是通胀。
我们的通胀速度,是14%一年,纸币每5年贬值一倍;
通胀的速度,并不是平均的,通常来说:一线房产的优先级靠前,工资基本最后。
工资的上涨,来自于物价上涨后的被动反应。
想要打破成为干电池的结局,就要永久突破14%的速度。
如何做到?
首先,你不能拼体力。
即使你的精力无限,战力爆表,在前几年你可以大大领先,然而体能的下降,会将你的优势逐渐抹平,渐渐落后。
有什么可以突破14%的速度,才是关键。
与干电池相对应的,是蓄电池。
迄今为止,确定100%可以突破通胀速度的,有几条路,其中最直接的一条:
投资构建一个稳定收入的系统,收益超过年化14%。
什么意思呢?
举个例子,你做生意,前期投入了上百万,员工几十人,最终成功出头,每年给你带来上百万的收入,即使维持同样的精力,每年的收入还可以递增。
但是,做生意需要天分,并不适合普通人。
什么产品,适合普通人?
——房产
一二线城市的房产,本质上是国家的股份,是印钞机的分身,货币的代表。
无论纸币如何超发,货币的币值不会改变。
房价并没有涨这么多,只是纸币在跌。
买房,是唯一可以让普通人财富自由的行业,从0到1000万,哪怕是抄作业买买买,也可以迅速做到。
并且是,从0起步。
有了资产,你才能够解放双手。
消耗精力,是为了建立给你充电的系统。
年轻人的首要任务是,在能量耗尽之前,把自己从干电池变成蓄电池。
四、买房不是目的
#青年职业季#的话题,直到这里,才开始进入正题。
但我认为,这并不是浪费时间。
鱼不知道水的存在,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行动,才是困扰人生的关键。
打通底层逻辑,远远比传授一些技巧,更为重要。
虽然这是一个房产账号,但是买房,从来不是我们的目的。
买房,只是我们赚钱的手段。
把钱变成房子
把工资变成月供
把纸币变成货币
买房是赚钱的手段,职场是开始买房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