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居的理想环境风水模式

住宅形法,不仅涉及住宅周围环境的选择与评估,而且包括对宅院形态的规定,主要是其高卑大小、方圆整缺的权衡,称为宅外形和宅内形。

《阳宅十书》论及宅居环境,认为:“若大形不善,总内形得法,终不全吉,故论宅外形第一。”宅内形讲究宅院内部环境的布局处理,以翕聚、充实、净洁,“三要”、“六事”即宅门、厅堂、居室、井、灶、路、厕、仓、碾磨、畜圈等布置得宜、尺寸合度为吉。

如《黄帝宅经》说:“宅有五实令人富贵。

宅大人少一虚

宅门大内小二虚

墙院不完全三虚

井灶不处四虚

宅地多屋少庭院广五虚

宅小人多一实

宅大门小二实

墙院完全三实

宅小六畜多四实

宅小沟东南流五实。

“治宅极宜壮实”,“位次重登,深远浓厚吉”,“叵令清洁吉”。

宅内形即宅院的内部环境,同居住者的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影响更大,涉及因素也更细微复杂。

侧重于宅外形即宅之外部环境审辨与选择处理的阳宅形法,往往难于解决宅内形的诸多微妙问题,在实际上,阳宅相法中有关宅内形的评估与处理,很大程度是以理气法为基础而规定的。虽然对宅内形的讲究以理气派风水最为擅长,但理气派风水的方位理气必须以宅外形得法为前提。

《阳宅撮要》所引《宅宗》云:“阳宅亦要察坐势、朝案、向道,若专据九星不察形势、方位,虽吉无益也。”

左有流水,谓之青龙;

右有长道,谓之白虎;

前有池,谓之朱雀;

后有丘陵,谓之玄武”,称拥有此种环境的民居为“最贵地”。

选取“最贵地”,是古代风水关于城市、农村、民居选址的共同追求。

城、村、民居的选址模式,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共性,都是后有靠山,前有流水(或水池),左右砂山护卫,构成“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单元”。

只是由于它们本身单位大小的等级差别而导致环境模式上的相对差异。

城市的单位等级比较大,它就必须从大环境上着眼来选择城址。

绝大多数城市在叙其形势时,都是从其大环境着眼的,对诸如来脉、护砂、朝案、去水等均有讲究,条理分明,这关系到一国、一省、一县的风水运势的问题。

村落的单位等级较城市的小,大环境上的龙脉、形势已由上一单位等级决定,故多数村落选址主要着眼于小的单位等级(村)的风水环境。

宅址的选择则着眼宅本身的风水环境为主。

虽然城村、宅的选址在尺度上有差异,但它们之间还是存在不少共性的。宅址是村址的复写,村址是城址的复写,宅址、村址和城址之间是一种全息互显的关系,形成种共同的环境模式,这就是风水所特有的空间结构模式。

选址总是离不开“背山而水”的环境模式。

这种民居模式是:

房屋后倚丘陵,前有池塘,左有流水,右有道,是一种所谓的“四神砂”结构。典型的风水模式要求后有靠山,前有流水,左右有砂山护卫,而民居的模式

与此稍有出入,究其原因,村落和城市占有的空间范围较大,往往很容易获得靠山、流水等,而民居本身单位等级较小,在同一村落中,不可能使每个民居都获得流水砂山等,所以,许多民居只好在宅前开挖池塘,以代替流水聚财的心理功能。

住宅环境模式,并非是单一化、简单化的,在现实中,它会表现为各种复杂的具体形态。

从以下各图可以看出,阳宅(这里特指民居)的环境主要是:

后有丘冈,前有池塘或流水;或左有流水,右有长道;或左右有冈岭护卫,等等,显然这一切都没有脱离阳宅外环境的基本模式,只是根据具体情况作了适当的变通而已。

风水定地的生态环境:

①良好日照。

②接受夏日南风。

③屏挡冬日寒流

④良好排水。

⑤出于水上联系。

⑥水土保持调节小气候。

居住环境不仅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态,也要有良好的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按照上述理想的风水选址,常包含以下的景观因素:

①山以主山、少祖山、祖山为基址背景和衬托,使山外有山,重峦叠嶂,形成多层次的立体轮廊线,增加了风景的深度感和距离感。

②以河流、水池为基址前景,形成开阔平远的视野。隔水回望,有生动的波光水影,造成绚丽的画面。

③以案山、朝山为基址的对景、借景,形成基址前方远景的构图中心,使视线有所归宿。两重山峦,亦起到丰富风景层次感和深度感的作用。

④以水口山为障景为屏挡,使基址内外有所隔离,形成空间对比,使入基址后有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的景观效果。

⑤补充的人工风水建筑物如宝塔、楼阁、牌坊、桥梁等,常以环境的标志物、控制点、视线焦点、构图中心、观赏对象或观赏点的姿态出现,均具有易识别性和观赏性。如南昌的滕王阁选点在“襟三江而带五湖”的临江要害之地,武汉的黄鹤楼、杭州的六合塔等,也都是选点在“指点江山”的选景与赏景的最佳位置,均说明风水物的设置与景观设计是统一考虑的。

⑥多植林木,多植花果树,保护山峦及平地上的风水林,保护村头古树大树,形成郁郁葱葱的绿化地带和植被,不仅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温湿度,形成良好的小气候,而且可以形成鸟语花香、优美动人、风景如画的自然环境。

⑦当山形水势有缺陷时,为了“化凶为吉”,通过修景、造景、添景等办法达到风景画面的完整谐调。有时用调整建筑出入口的朝向、街道平面的轴线方向等办法来避开不愉快的景观或前景,以期获得视觉及心理上的平衡,这是消极的办法。而改变溪水河流的局部走向、改造地形、山上建风水塔、水上建风水桥、水中建风水墩等一类的措施,则为积极的办法,名为镇妖压邪,实际上都与修补风景缺陷及造景有关。

依照风水观念构成的景观,常具有以下的特点:

①围合封闭的景观:群山环绕,别有洞天,形成远离人寰的世外桃源。这与中国道家的回归自然,佛家的出世哲学,陶渊明式的乌托邦社会理想和其美学观点,以及士大夫的隐逸思想都有密切的联系。

②中轴对称的景观:以主山一基址一案山一朝山为纵轴,以左肩右臂的青龙、白虎山为两翼;以河流为横轴,形成左右对称的风景格局或非绝对对称的均衡局。这又与中国儒家的中庸之道及礼教观念有一定的联系。

③富于层次感的景观:主山后的少祖山及祖山、案山外之朝山、左肩右臂的青龙白虎山之外的护山,均构成重峦叠嶂的风景层次,富有空间深度感,这种风水格局的追求,正符合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在山水画构图技法上所提的“平远、深远、高运”等风景意境和鸟瞰透视的画面效果。

④富于曲线美、动态美的景观:笔架式起伏的山,金带式弯曲的水,均富有柔媚的曲折蜿蜒动态之美,打破了对称的构图的死板和严肃,使风景画面更加流畅、活泼。

(0)

相关推荐